文化会客厅 | 娱乐真的至死吗?
今日看点
有人说娱乐会支配大众,有人说娱乐会埋没真理,有人说娱乐让我们离思考越来越远。到底,这是不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娱乐,真的至死吗?10月13日下午,范周教授邀请到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著名媒体人共同展开讨论,同时在新浪一直播等多个平台进行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111.5万。言之有范现将沙龙内容整理,摘录部分嘉宾观点与大家分享。
有人说娱乐给现在的社会风气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向钱看”“阴阳合同”等,甚至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许多难题;也有人认为,娱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内容,娱乐文化是当前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娱乐消费更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娱乐具有重要的社会引领和引导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风气。
在对娱乐众说纷纭的背景下,支持娱乐的一方认为它是现代文化消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润物细无声中让社会向文明推进;反对的一方则认为娱乐至死会使社会走向低俗。本次沙龙以“娱乐真的至死吗?”作为讨论主题,特邀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锋、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著名媒体人刘仪伟、北京卫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李杰、《加油!向未来第二季》主持人路伦一,以及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傲然等嘉宾共同展开讨论。现将各位嘉宾的精彩观点整理如下:
彭锋 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彭锋:娱乐或者艺术的特点是可以分享,分享的人越多,你越开心。我觉得娱乐不至于“至死”,它没有那个力量。“娱乐真的可以至死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既然叫娱乐,娱乐就是要“乐”,在孟子所处的时期,就有两种“乐”,一种是鼓乐,一种是筝笙,鼓乐特别欢乐,筝笙容易打瞌睡,但这两种“乐”可以同时存在,并不矛盾。
当代艺术在某一阶段是特别少数、特别精英的,一般人看不懂。而很多人看不懂当代艺术,我觉得这是正常的,这不需要太多探讨,因为太多人看懂就不是当代艺术。
社会中的人不能够均质化,人是有差异的,有人喜欢娱乐的,有人就喜欢那种看不懂的,人类的生态也因此才会得以保存。如果所有人都一样,喜欢一样的东西,就没有意思了。所以我不主张口号性的东西,通过媒体的诱导,让所有人变成一样的人,这是最可怕的。
黄昌勇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黄昌勇:“娱乐至死”是一个老题目,但是这个题目对中国当下非常有意义,娱乐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很多针对中国当下文化现状的一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第一,今天的讨论最关键的是思维方式的碰撞。在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娱乐确实是每个人的必需品,人作为一个个体生活在社会中一定是多元化的,比如对艺术的欣赏,既有接受高雅的艺术熏陶,也有接受轻松活泼的娱乐,所以我不反对娱乐。不过我认为现在对娱乐要有一个分层,目前社会中出现的低俗、庸俗的娱乐文化还要进行分层研究。
第二,关于波兹曼《娱乐至死》这本书,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而是他的研究方式。当下的社会现象,社会的现实,媒介的发达程度、多元化程度远远高于他所处时代所面临的状况,波兹曼这本书里面蕴含了很多科学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我觉得背后的东西大家如果好好研究运用,可能更加有利。
刘仪伟 著名媒体人
刘仪伟:娱乐真的至死吗?我觉得如果娱乐真的能“致死”,就说明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因为娱乐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当一个人没有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候,他不可能娱乐,这是我们必须认知到的一个关键点。娱乐是每一个老百姓最基本的权利,没有任何人有任何资格剥夺老百姓的娱乐权,就像没有一个人可以剥夺老百姓的生存权一样。我们因何而生,因何而死,我觉得生活至少有一半是因为娱乐而生。
我是一个娱乐内容的制造商,渴望能够做到的只是当你无聊和需要的时候,当你内心渴望娱乐的时候,我是你的选择之一,这个是我们做娱乐的原则。今天谈完以后,我总结两句话:尊重一切应该尊重的人,影响你可以影响的人,不要想着影响所有人。
傲然 北京电视台主持人
傲然:今天要给“娱乐”二字平反,对价值观进行重塑,为大家松绑。为什么说是松绑呢?大家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做了很多的选择,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后来你发现你不能被这个价值观所绑架,要放松下来找到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我们都是一路上在放纵的过程中寻找平衡,然后才知道自己是谁。先弄清楚我自己是谁,我的内心强大了,我可以站在正面或站在反面地去审视自己的人生。
路伦一 《加油!向未来第二季》主持人
路伦一:我觉得现在的娱乐有点像嗑瓜子,容易上瘾,但到一定程度后,你自然会停下来。对于公众关于娱乐至死的这种焦虑,通过大家今天的探讨,我个人也会找到一定的方向。我们在其中合理的范围内宽容地接受它,你就会发现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颜色和什么样的状态。
娱乐不至死,但是真的要命。娱乐手段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在新媒体上以一种搏人眼球、没有太多文化根基的形式传播价值观。值得大家探讨和研究的是如何寻找这个时代更适合大家的娱乐方式,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媒体人去考虑的。
李杰 北京卫视财经频道主持人
李杰:我们现在的生活足够丰富,以至于让我觉得丰富到我想屏蔽很多东西,学会控制自己,这一点对当下的娱乐而言非常重要。大家在娱乐当中占用的时间是不经意的,娱乐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是非常好的,但如果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作息规律,这就不值得我们提倡。说到《娱乐至死》这本书,我们对所热爱的东西,一定要学会要控制。技术是一种手段,媒介是在技术的手段上营造出来的社会和文化氛围,这个跟我们题目很契合,现代社会一定程度上需要媒体营造这种气势。
在各位师生与嘉宾的热烈讨论中,沙龙接近尾声。范周老师就本次沙龙内容进行了总结发言,以下为发言内容: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学术沙龙,也是一堂特殊的课。受邀参加此次沙龙的各位老师、嘉宾,由于学术背景和个人经历的不同,也为我们带来了认知事物的不同视角。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五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宽容。我们不能总是以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观点看待问题,娱乐本身不管是高雅还是所谓的低俗,都有对应的消费人群,我们要抱着宽容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第二个是市场选择。没有市场的认同,就没有今天的娱乐产业。但与此同时,市场有时也可能会失灵。我们不能认为市场永远都是对的、流量可以说明一切、票房能代表作品的本质优劣。今日受热捧的作品,未必是来日永存文化史上的丰碑。我们要学会穿越时空,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第三个是素养。每个人的素养各异,能够接受的娱乐内容也自然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人的素养也影响着我们对娱乐的态度。第四个是责任。文化企业肩负着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使命。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我们应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要运用人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第五个是“度”。对于娱乐而言,掌握合适的火候也十分重要。
在这几个关键词之外,还应当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我们要承认审美是有层次的。正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能用同一个尺子量所有人,我们没有权利和义务去对他人指手划脚。虽然存在不一定合理,但是存在即有一定价值。第二是将真善美作为娱乐的基本底线。但是也要认识到,真善美在当下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如果一直用过去的老的观点界定什么是真善美,我认为也是不可取的。第三个是底线思维。不管娱乐如何创新,市场经济如何发展,文化消费如何丰富,客观底线一定是存在的。例如法律、宗教、社会道德伦理等,这些底线问题是不需要讨论的。
最后有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谁也躲不开互联网时代,就像一首歌唱到的,“你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轻易就把我困在网中央,我越陷越深越迷惘”。但我们还是需要学会拒绝,因为互联网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窒息,会让我们失去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以下为大家摘录部分学生发言内容:
有一种观点认为,娱乐至死的现象来源于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学效应,即由于遭受重复的失败或惩罚,使得人们即使在可以主动逃避的情况下,也会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变快、竞争压力变大,使人们常常陷入一种弥散、无助和抑郁的状态,无法在现实世界获得精神的满足,因而选择最简单、直接、廉价的感官娱乐方式来代偿。比起批判这种现象,创造更加轻松、富有活力的文化氛围,提供更有价值内涵的文化选择是否更加重要?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16级博士 言唱
娱乐真的能至死吗?对于这个命题,我还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关于“娱乐”和“娱乐影响的受众”都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能简单拿一个个案的对与错就论证了整个命题的对与错,更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娱乐化影响了所有人。从个人而言,大众只要把握好个人娱乐的“度”,避免因为追求某一项娱乐内容而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就可以了。从国家而言,适度的娱乐是需要的,但是娱乐化所传达的价值观和导向还是需要把关的,还是要体现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19级博士 刘文杰
我们不反对娱乐,但是反对泛娱乐化甚至一种娱乐至死的精神,它是“下流社会”的魔咒,是社会文化的逆流。娱乐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受到批判的从来不该是互联网、短视频等媒介,而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它们的科技理性和价值观念。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18级博士 丁岚
“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17级博士 杨矞
科学家、教育家、上将们的去世,虽然没有见诸媒体,但是历史会记住他们。娱乐明星的家长里短,虽然频繁登上头条,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不看。归根到底,国家精神的塑造和彰显,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在于媒介呈现了什么。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19级博士 宋立夫
媒介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对于“媒介决定了我们的文化精神”这种看法我是不认同的。从纸媒到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媒介的更新拉低了受众接受信息的门槛。但是,媒介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它只是娱乐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本质是人性中对娱乐的渴求和需要,所以我们会为电视时代、互联网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产品买单。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19级博士 侯雪彤
END
美 编 | 王硕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