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 | 疫情时期的文化产业:如何转“危”为“机”?
今日看点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严重影响了当前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其中对与人们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和旅游领域影响尤甚。面对疫情,沉着应对、科学施策,化“危”为“机”,是当前疫情防控与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发展状况
综合网络资料与专家意见,可将疫情之下文旅产业的当前情况与发展特征归纳为如下五点:
第一,聚众娱乐型文化行业遭受重创,居家在线型逆势上扬。防控疫情需要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为此国家采取了限行令、限访令、限聚令等措施,这使得旅游、电影、艺术表演、节庆会展、实体书店等需要聚集与接触的行业成为“重灾区”:例如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亿,2020年基本颗粒无收(原预计70亿);2019年春节假期(2月4-10号)全国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旅游业务全面停摆;2019年春节期间大型节庆演出精彩纷呈,2020年绝大部分停演或无限期推演。
但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产业,例如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新媒体、在线展览、线上培训和网络文学等行业门类,却迎来了加速乃至爆发式增长。2020年春节期间,游戏《王者荣耀》峰值DAU(日活跃用户)在1.2-1.5亿之间,除夕单日收入流水更高达20亿元,创下了人类历史上单款娱乐产品单日收入的最高纪录。短视频平台快速发展,抖音的DAU破3亿,巅峰时期达到3.11亿,同比去年增长93.1%;同时腾讯微视频同比增长59.5%,快手同比增长55.8%。
第二,特殊时期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多元,文化新品供给下滑。在“不出门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宅居日子,人们基于消磨时光、心理减压、充电学习、娱乐交流等目的,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旺盛且多元的需求。但疫情防控之下,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受到了严重影响,例如春节档7部影片集体撤档,情人节15部电影预计也全部撤档;同时包括《大江大河2》《谢谢你医生》等正在拍摄的影视剧均已暂停拍摄工作,据专家预测,2020影视剧数量或将减少1/4。与此同时,网络综艺、网络影视剧等节目生产也受到影响。因此,生产领域很难在短时内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文化新品。
第三,东中西部城乡享受均等网络文化服务,实现同频同步。与在地型、场景型文化消费不同,数字化服务不需要实体场地而主要依靠网络设施与智能终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4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1%;与五年前相比,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提升约6倍,手机上网流量资费水平降幅超90%。这种“提速降费”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大幅增长,目前手机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7.2GB,同时随着APP等应用程序的发达,当前中西部城乡居民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享受与东部城市居民大体一致的数字内容服务,能够在同一时间内了解疫情的最新进展,数字化、网络化正在填平传统的文化服务鸿沟。
第四,企事业单位彰显担当精神,推动信息传播与内容创新。面对疫情,文化企事业单位体现了应有的责任担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地服务疫情防控的信息传播。芒果TV贡献出5亿的推广资源,将部分商业广告替换为《2020防控疫情》系列公益宣传片,播放量日均触达用户达3000万;爱优腾及B站等视频平台都开设了与战疫情相关的专区专栏,第一时间发布疫情数据、防控指南。字节跳动以6.3亿人民币为代价,从欢喜传媒手中买断了《囧妈》版权,在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旗下APP进行网络免费播出。同时,全国各地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推出了2000余项网上展览,中国知网免费开放了论文下载平台,中国大学MOOC、学而思网校等机构为延期开学的高校免费提供慕课课程服务,央视频推出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直播,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与好评,出现了6000万人抖音在线观看工地施工的“另类娱乐盛举”。
第五,疫情发展走势尚不明朗,产业影响程度还难以预测。由于整个疫情还处于发展期,具体何时出现拐点、何时结束尚无明确时间表,因此对疫情防控引发的全年产业影响还难以准确估计。例如旅游业有极强的季节性,目前春节和寒假市场已经没有重启机会,如果疫情周期延长,影响到暑假乃至“十一黄金周”的市场,同时国际旅游停滞的话,那么2020年将是旅游行业的“冰川期”和旅游企业的灾难年。同时,如果疫情过长,国民经济各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人们收入下降,那么大家首先削减的将是文化娱乐领域的消费支出,在此种情况下,是否会出现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浪潮式”文化消费,目前还难以研判。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当前突出问题
由于疫情突如其来,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远超预想,导致文化和旅游领域准备不足,同时也暴露了以前工作的一些短板与薄弱环节,总体来看,存在如下五个突出问题:
第一,企业生存问题。受到关门停业、延迟开工、消费不振、退款垫资等因素影响,众多文化和旅游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着营收减少、房租压力大、流动资金紧张、融资难度加大等问题,生存能力受到巨大冲击。以较为脆弱的旅游业为例:首先,景区的关闭切断了运营单位的日常收入流,但成本压力未减;其次,旅行社和线上文旅服务企业损失严重,巨额的垫资(例如马蜂窝旅游已为消费者即时退款垫资 5 亿多元),巨头勉强可以支撑,但许多中小企业可能因此破产;再次,下游的酒店和民宿,也承担着巨大的无收入和成本支出的压力。疫情之下,尽管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及时发布了专项扶持政策,但还需国家层面的统筹与指导。
第二,有效供给问题。虽然当前文化企事业单位已经积极为群众输送了各类数字内容资源,但整体而言,在网络文化、网络娱乐、网络教育、网络艺术等需求旺盛的领域,仍显现出供给不足的问题。例如当前手游、线上社交类游戏产品等日活用户量大涨,不少游戏服务器被用户挤爆,让许多成年人不得不进入“怀旧模式”,再次玩起了乐高、拼图、十字绣和家用游戏主机等,这从客观上反映了当前文娱产品供给的短缺。同时,近些年来推动的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其效用在此次疫情中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第三,文化引领问题。文化建设具有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和塑造人的重要责任,在疫情面前更是如此。当前广大文化消费群体的文化娱乐主要集中在网络媒体,例如抖音、快手、爱奇艺、微博、腾讯小视频等内容平台上,如何规范和丰富平台的优质内容,通过文化消费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凝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的正能量,是当前文旅部门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四,行业治理问题。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文旅部门应对当前疫情危机以及促进未来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疫情是对文旅部门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文旅部门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与制度建构出发,动员和整合多元力量,共克时艰。
第五,疫后重建问题。此次疫情波及范围和程度已经超过2003的SRAS,其必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与娱乐习惯,也将对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消费形态、消费内容造成极大影响,这必然要求我们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业态、产业模式、行业治理、扶持政策等进行深入调整。因此,如何从此次疫情中得到经验与教训,做好短期安排与长远构想,也是当前需关注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应对策略建议
根据国外相关经验与专家意见,结合以上对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主要建议如下:
第一,“设组织”:成立应急机构,提升顶层谋划与统筹能力。一是根据疫情防控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立“疫情防控与文旅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部署和推进疫中和疫后一段时期的相关工作。二是成立“疫情防控与文旅产业建设顾问小组”,邀请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专家、企业家,以及社会组织、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方面的负责人等参加,听取各方意见,整合各方力量。三是加大疫情期间文旅系统内的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形成动态的信息管理与分析。四是通过专项课题委托等形式,组建优秀科研团队,加强疫情之下与之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第二,“明需求”:掌握企业与群众需求,夯实决策制定依据。建议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司局牵头,联合高校智库机构和地方文旅系统,采取分省市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借助现代统计技术开展全国性、系统性的需求调查,具体包括企事业单位面临困难与需求、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各部门工作开展难点等。特别是要客观和系统地了解文旅企业受疫情影响的现状和企业需求,分析文旅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制约因素,形成科学的大数据平台和严谨的分析报告,为文旅部门研究制定对冲政策和应对措施提供扎实的依据。
第三,“强扶持”: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引导方向,创新出台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是业务模式优化。鼓励企业探索推进业务的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数字与虚拟技术开发线上文旅产品,创新文旅业态和消费模式,鼓励探索知识付费服务;二是推动数字化运营。鼓励企业开展线上办公、远程会议,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指导内容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文旅产品;三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利用疫情停业期进行自我升级,包括设施升级、产品优化、品牌维护、员工培训等优化措施;四是支持新兴数字网络型企业发展,包括线上视频、在线教育、在线展览、网络文学、线上健身服务、远程办公、智能文娱设备等行业在内的企业。同时探索统筹各类资金,设立“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以缓解疫情中文旅企业的资金压力为主,对优质企业与项目进行扶持;支持和指导各地政府出台关于文旅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缴纳延期、贷款展期、利息减免、房租补贴等扶持措施。
第四,“增供给”:整合资源与创新形式,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一是大力整合文旅部门的条块资源,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开展线上文化活动,加大线上文化数字资源开放,使居民足不出户即可获得海量数字文化资源,能够观看精品展览和演出。二是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在加强疫情防控宣传之同时,鼓励广大艺术工作者、文艺群众根据真实事迹,进行主题创作,用音乐、绘画、文学、戏曲、快板、弹词等形式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三是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提质增效,真正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进万家”,为基层群众送上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四是加大对网络文化内容的关注与监督,积极将文旅系统的优质文化内容输入网络平台。
第五,“树亮点”:加大创意策划,打造提振抗疫精气神的文化亮点。文化和旅游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占到国家GDP10%以上),也是受疫情防控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文旅部门需要发出自己的“抗疫”声音,在国民心中树立鲜明形象,提振人们抗疫的精气神。一是寻找标杆,树立榜样。挖掘文旅企业在“抗疫”中的杰出人物或典型事情,加大宣传报道;二是推动慈善捐赠或网上文化公益活动。鼓励艺术家联合在网络开展义演等慈善活动,加大对全国“抗疫”的声援;三是鼓励企事业单位创意谋划各类项目、节目或活动,通过网络传播,形成广泛而正向的传播效果。
END
美 编 | 李 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