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三人谈 | 解析国家文创实验区“18条”背后的创新密码
今日看点
9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服贸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三点重要倡议,即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共同激活创新引领的合作动能、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为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委宣传部于9月8日正式公布了《关于加快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为依托,支持文化创新发展。文件发布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教授组织院内青年学术骨干,就该文件进行了深入解读,探索文件推动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
解读学者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江红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杨剑飞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密码一:
协同创新,扎根城市探索6个创新
范周:9月8日,市委宣传部正式下发《关于加快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这是继1月8日北京出台《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文化经济政策。近年来北京市累计出台各类文化经济政策83项,构筑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支撑,为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文化产业规模得到稳步提升。《若干措施》必将对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产生极大的撬动作用。对这个文件你们给予怎样的评价?
杨剑飞:《若干措施》最大的特点就是“协同作战”。相比于之前出台的针对实验区发展的政策,这次政策高度体现了北京市对于实验区工作的高度认可和对未来发展的高度期许。18个部门与朝阳区协同联动共同为实验区核心区发展保驾护航,每一条措施都有具体的责任单位,有力地保障了实验区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方面求突破、树标杆、作示范,从而更好地服务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刘江红:总体感觉《若干措施》体现出更高的站位和对实验区未来更高的期许。在政策内容上,更加强调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和对创新要素的激发,不是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全面抓住未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从体制机制、空间承载、文化生态、文化贸易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我们看到的实验区核心区是作为北京城市生命体的一部分在发展,而不仅仅是产业意义的一个园区。
范周:我跟两位的感觉一致。《若干措施》的出台意义重大,尤其是1月初北京出台了《行动计划》,8个月后就出台了《若干措施》。可以说,《若干措施》是《行动计划》在政策上的细化与延伸,更是相关内容的具体实践和探索。在实验区五年发展的基础上,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接“十四五”时期到来的重要时刻,尤其是在疫情当下,提振实验区内各园区各行业“复工复产”的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将引领实验区尤其是核心区内的各行各业不忘初心,协同作战,扎实探索园区建设之初的“六个创新”,全面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我了解,《若干措施》从酝酿到成文,历经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验区发展实际,对接好相关政策需求,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带领市发改委、文化和旅游局、市财政局等十多个委局中心协同朝阳区、实验区进行了多次调研与攻关,深入实验区内部,与企业人员沟通交流,围绕实验区当前现状、未来发展以及其在北京市发展中应发挥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全面思考,商讨实操性强的发展方案。正是这种扎实的“大数据”,为制定《若干措施》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密码二:
文化重构,立足产业推动城市更新
刘江红:北京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认知从“集聚区”到“功能区”,从经济上的产业集聚到文化等多种功能的发展,从经济生态的转型升级到高质量文化生态的营造。这种文化生态,更加强调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态势,体现出浓浓的科技味。一方面是要大力扶持新型文化业态,尤其提出了打造国际电竞高地的新目标,同时也强调要率先将区块链、5G、人工智能、大数据、超高清等新科技用于文化产业。因此,实验区核心区将形成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文化形态,实现了传统的文化生态从资源型向创新性的转变,发展空间也更加的开放。
范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文化产业园区与社区、街区的互动。本次《若干措施》很重视文创实验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同步共荣,明确提出要强化“一廊两核多基地”空间布局,将实验区作为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现代化景观廊道”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成为文化资源流动的“引水渠”,而不是“拦水坝”。在这一过程中,在发挥市委宣传部、市文资中心、市发展改革委、朝阳区的相关作用之外,此次更加凸显了“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在实验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18条政策中,4条都跟“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有关,再次凸显了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关系。这也为全国其他区域进行城市更新和园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思考其合理性。园区文化建设如何跟城市发展需求结合成为未来城市更新和园区发展的重要考量指标。
密码三:
发展为民,双区叠加凸显文化共享
范周:实验区成立五年来,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其他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探索了积极有效的路径,提供了可供复制的经验。虽然从名字上,实验区旨在探索文化产业的创新路径,但是在公共事业尤其是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在新时期,实验区如何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双区”叠加优势将成为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
杨剑飞:我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就实验区而言,高质量发展最终的两个维度就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齐头并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发展。当前实验区内约有4万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的也有1000多家,这些文化生产企业其实也可以是公共文化内容的提供商。此次《若干措施》就提到了这一点,不再是单方的强调“加大政府采购”,而是从市场供给角度提出“鼓励实验区企业参与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并纳入文化惠民工程覆盖范围”,从而使过去的“政府购买”变成“企业主动提供”。
刘江红:是的,原则上文化企业都可以成为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者。随着实验区建设,有部分文化产业园区事实上已经成为公共文化的提供商,在跟周边人群互动的过程中成为区域非常好的公共文化空间,有效地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需求,成为当地政府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次《若干措施》里提到这一点,我想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园区、企业服务公共文化建设,履行社会责任,这样文化惠民工程将有可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
范周:实验区的发展不仅要实现单位面积上的产值突破,体现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同时也要为区域文化民生贡献力量,也就是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发展成果要为区域老百姓所共享。实验区核心区内老百姓的文化满足程度在很大程度是检验文创实验区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同时要注意到,文创实验区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实验区,它的核心区更是要凸显这种发展为民的思想。《若干措施》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核心区不仅仅是发展产业要产值,更是将文化消费的内容进行了相关设计。譬如第14条提出“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产业园区、奥运场馆、亮马河等推出主题旅游线路,引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为文体商旅综合体。”这一条款显示出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转变:一个是特色旅游从传统的古都北京向现代北京转变,特色主题路线的精华都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另一个是消费空间从传统商业综合体向文体商旅综合体转变,使得老百姓的文化消费空间更加丰富多彩。这两个转变从形式上看是实验区核心区的创新发展举措,而本质上则是将城市新景观、产业发展与百姓文化消费紧密融合的结果,体现了发展成果归老百姓所享,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要义。
密码四:
落实责任,政策集成强化文化治理能力
范周: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文创实验承载着园区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北京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更有品质、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的现实责任。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强有力的文化治理手段将为实验区核心区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杨剑飞:《若干措施》可以说是北京市在实验区发展方面优化治理的重要表现。这“18条”直击新时期实验区核心区发展要务,责任主体非常明确,措施安排也非常有针对性。譬如第4条提到的培育壮大多元市场主题,就针对旗舰文化企业、头部文化企业和创新性有潜力企业,提出了“领航计划”“领鹰计划”及“蜂鸟计划”,给予不一样的政策扶持。
刘江红:优化治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安排释放产业活力。《若干措施》提出要完善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共治共建机制,我认为这是促进实验区核心区内各种力量良性互动、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保障措施部分,《若干措施》也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布置,从创新政策咨询、优化营商环境、开展线下线上综合服务等等都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
范周: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若干措施》里明确提出“加强对实验区发展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和决策部署,提升文创实验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18条内容,应该说是实验区在“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优化文化治理手段”方面又一创新探索,即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园区管委会与入驻企业、区域行业、老百姓共生共荣的发展方式,探索新时期园区治理的新模式。譬如《若干措施》提出的“数据治理”,即建立健全文化投资、文化消费、文化贸易、文化科技融合等统计监测机制,研究制定“文创实验区发展指数”,通过数据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这也许会成为园区创新治理的又一新型手段。
美编 | 常天恺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