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摩天大楼时代,是属于“阿那亚”们的!

卢立志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2020年4月2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2021年7月6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通知》明确要求: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此次“建筑限高令”的出台,让国内野蛮生长的城市高楼竞赛落下帷幕。那么,后摩天大楼时代,该如何打造城市新地标?



本文字数:4438

阅读时间:13分钟


任何一个渴望被认真对待的城市都想要一两座摩天大楼。

    ——《经济学人》


城市建筑竞高如火如荼,

究竟为何?


01.

城市权力争夺与人类挑战天际线的野心


回顾历史,人类挑战建筑高度的雄心壮志从未停歇。农耕社会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胡夫金字塔,展现法老统治下的古埃及文明。到中世纪,一系列的具有高耸塔尖的大教堂超越金字塔的高度,成为欧洲城市间彼此竞争的另一种形式。但由于技术不发达,砖石承重负载有限,因此这些高层建筑并非为人类居住而建造,只是作为权力和宗教的象征。


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 | 图片来源途牛网  ▲ 


19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建筑高度的技术限制已基本消除,城市规划者根据经济、营销、情感和战略考虑,开始提升城市居住建筑物的高度。如纽约的双子塔、迪拜的哈利法塔和马来西亚的Petronas塔,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被用来拉动经济投资和就业增长,同时发挥旅游吸引物的价值。


迪拜哈利法塔 | 图片来源pixabay  ▲ 


筑竞高实质上反映了城市影响力的竞赛,参与建筑竞高的城市向世界其他地区发出信号,展现地区经济实力同时表达该地区“对商业开放”的姿态,由此各地掀起了摩天大楼建设的热潮。


02.

“高度崇拜”下,指数级增长的摩天大楼


近年,世界摩天大楼呈指数级增长,据有关数据统计,21世纪以来, 200m以上的摩天大楼建筑总数增长441%,从2000年的265座增加到2016年底的1168座。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更是推动了全球摩天大楼建设的巨大繁荣。国内摩天大楼作为城市的门面担当,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向世界展示区域形象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1960-2018年,世界每年完成200m以上的建筑数

图片来源GABEL J 参考文献[1]▲ 


摩天大楼象征着现代化和先进的生产力。正如俗语所言,一个城市没有傲人的摩天大楼,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都市。除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之外,国内很多城市都偏爱建设摩天大楼,就连滨海小城防城港曾敲锣打鼓的宣称要投资95亿元建设528m的“亚洲国际金融中心”, 城市“高度崇拜”的风气影响下,高层建筑在各地野蛮生长。


未完工的天津高银117大厦 |图片来源pixabay ▲ 


03.

高楼大厦作为现代化城市的视觉形象


视觉性是城市空间文化分析的重要切入点。贝拉·迪克斯认为城市的标志物即地标(landmark)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空间符号,具有可展示、可参观、可体验的性质,同时构成了城市主体可亲身互动的空间结构。


从建筑的视觉上讲,20世纪50年代之后,摩天大楼一直延续以玻璃和钢制材料为主的后现代风格,楼顶大都挂以“金融中心”的标牌或者是以此命名,这表现了注重以金融和经济为导向的全球文化,城市建筑竞高实质上反映了城市现代化和影响力的竞赛。由此,建筑的天际线成为地方的代名词,建筑外形轮廓化身城市的符号,城市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摩天大楼图标定义。


 图片来源于pixabay  ▲ 


从建筑的形态上讲,高楼大厦的空间布置有助于城市创建生动的节点、路径、边缘、地标和区域;从而形成一个易于识别的景观标志。城市地标是具有视觉展示性和可体验性的城市空间文本,精心设计的高楼大厦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点燃经济活动,支持社会生活,提高城市的自豪感。


网红建筑与文化地标

“后摩天大楼时代”的城市建设趋势


吴良墉先生曾提到“在一个城市中,美丽和多样化常是从时间得来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大拆”与“大建”,导致时空的多元在现代化中丧失,城市建设忽略了美学要求,混凝土与巨大的玻璃幕构成城市单一的景观,“千城一面”成为现代城市的灾难。当钢筋水泥玻璃幕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城市形象开始变得千篇一律,城市建筑逐渐趋向于审美的同质化。


大厦的玻璃幕 |图片来源pixabay  ▲ 


当下,越来越多的网红城市和文化地标的出圈则揭示了另一种趋势:以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地标的想法已经“过时”。摩天大楼的吸引力逐渐失效,城市限高的政策影响下,各城市在不断寻找“新的形象代言人”。


01.

网红建筑担当城市形象的新晋宣传者


城市地标存在于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类媒介中。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会因为滤镜修饰后的照片对之前未曾关注到的城市目的地动心。近年来城市旅游市场上,上海的武康大楼、重庆的洪崖洞成为网红地标打卡地,有旅游数据统计,2020年国庆节,武康大楼前的路口日均人流量2万人次,洪崖洞地区单日14万人次。巨大的游客量与社交媒体在宣传地方形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曾经提到,“旅游变成了搜集照片的一种策略。”网红地标与其社交媒体的呈现量貌似有一个循环的关系,即在互联网中发布地方照片或者视频的人数越多,人们就喜欢和想参观这些地方的兴趣就越高。因此,城市规划者开始利用公众在城市场所的数字参与,以改善旅游业和经济。从而保持城市吸引力,迎来源源不断的游客流。


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武康大楼 | 图片来源于知乎@鑫颖  ▲ 


02.

文化底蕴是城市地标不可或缺的要素


城市地标通常是一个城市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员休闲旅游的打卡地。地标建筑的物理形象容易被人们识别和界定,但是地方的文化却不那么具体。城市的地标承载着人们独特的记忆,因此它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精神的影响和辐射深度。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认为,20世纪的“社会目标”——建造“与众不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盖摩天大楼”——从根本上不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同样,城市地标不应该仅仅作为撑门面、造景观、竞高度的工具,更应该发挥公共环境营造和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作用。


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院民俗艺术博物馆 |

图片来源大拙建筑空间摄影李伟  ▲ 


文化地标的兴起为城市规划者找到一种摆脱城市地标形象同质化和体验同质化问题的替代方案。城市文化地标的建设,应该融入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生态当中,这对于塑造城市风貌,提升文化品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地标应该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独特表达,应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高楼争霸赛落幕

如何打造城市新地标?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理论将标志物作为构成城市意象基本内容的五大元素之一,围绕地标往往形成城市中聚集人群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一个城市而言,地标即是印记,是城市的形象符号,能够体现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意。


01.

从技术方面来讲:多媒体互动艺术装置为城市地标增添创意


科技的进步使得建筑设计不再局限于对造型艺术的追求,开始向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趋势发展。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建筑正经历智能服务和交互体验的更新换代。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一系列技术应用的成熟,使得互动艺术装置叠加到建筑设计中成为可能。这些装置用作输出设备,作为建筑进行显示或者投影的功能,为建筑提供了新的功能与美感支撑,能够有效的吸引更多人关注。


图片来源yandex  ▲ 


互动艺术装置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影像采集技术、硬件装备等表现媒介,以互动交流信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例如,德国创意建筑作品Fuehlometer,由德国艺术家威廉默、冯·俾斯麦和毛斯以公众面孔的形式制作,通过一个大型笑脸雕塑来反映城市的心情。Fuehlometer是一个互动的艺术装置,它被安装在德国林道的灯塔上。利用湖边的数码相机捕捉到路人的脸,然后由计算机程序分析,分为快乐、悲伤或无动于衷。累积结果决定雕塑的表达,雕塑的嘴和眼睛通过自动电机系统相应地移动。


Fuehlometer | 图片来源yandex  ▲ 


02.

从人文层面来讲:情感内涵的加持让城市地标焕发生机


情感是我们体验世界的重要一部分,情感可以跨越时代、文化和背景的多变性,穿越到人们在城市工作、娱乐、交际和消费的各方面,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城市环境带来了有趣的可能性。位于河北秦皇岛的阿那亚最初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地产项目,其地标建筑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被赋予“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的标签。情感标签的发酵伴随着社交媒体上的刷屏,慕名而往的游客络绎不绝,网红效应让其所在地阿那亚也成为秦皇岛的一张新名片。


孤独图书馆 |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 ▲ 


情感地标具有可感知性和可识别性的特征,“孤独图书馆”的内涵和外表让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的诗——“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们对这座“孤独图书馆”其精神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这种以情感定义地标的想法被证明是有趣的。


网红阿那亚 | 图片来源去哪儿网  ▲ 


03.

从资源方面来讲:盘活存量建筑转型化身城市新地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联结“水土”与“人”的中介就是地方(城市)的文化,城市的建筑资源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亭台楼阁承载的是历史文化,厂房车间哺育了工业文明。这些历史和工业遗迹是城市文化最鲜明的标刻,在保留原有肌理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合规的创意改造和内容重置,让存量资源实现“老树发新芽”。


图片来源citylife ▲ 


从万国建筑群到新天地的石库门,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创造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材料和当地手工艺混合的第三种方式,其城市形象依托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由此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个性——“海派”。城市打造新地标,应该将盘活旧厂房、老街区考虑在内,把文艺创新、文化时尚、历史风俗等概念融入其中,同时以新业态激活旧资源,以此焕发出新一轮生命力。


04.

从环境方面来讲:沉浸式场景营造城市地标的独特氛围


城市的身体、心理、数字层变得相互连接和交织,它们以组合的形式存在于城市的空间场景之中,每一层都影响着人们的体验。城市地标是可以同时通过观看与参观的方式来体验的地点。如果一个城市地标变成一个场景,它可以成为培养独特氛围的地方,这种氛围涉及符号、消费、体验、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多种内涵。


长沙的超级文和友作为市井文化的实体线下平台,通过策展手法来呈现城市记忆,以复旧的场景为消费者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文化消费体验空间,成功打造了一个现象级的城市文化公共场域。这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建设和城市品牌的塑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片来源于mars探索新鲜城事  ▲ 


只靠摩天大楼来做城市名片,绝不是城市彰显形象的最佳途径。当建筑不再竞高,城市地标拼文化、拼创意的时代到来了!


参考文献:

[1]GABEL J. Tall trends: quantifying the skyscraper phenomenon [M]. 2018.

[2]大海. 摩天大楼就是城市的性图腾 [EB/OL]. https://mp.weixin.qq.com/s/VQa5RaadQrdGewvBO-opbw, 2018..1.26.

[3]邓力. 地标与认同:城市“窗口”空间的视觉修辞分析 [J]. 新闻界, 2018, 12): 58-66.

[4]WOOD A, HABITAT U. Rethinking the Skyscraper in the Ecological Age: Design Principles for a New High-Rise Vernacular [M]. 2015.

[5]AL-KODMANY K. The High-Rise City in the Digital Age [M]. 2019.

[6]杨弃非. 属于阿那亚们的时代,城市还需要“竞高”吗[EB/OL].https://www.huxiu.com/article/440387.html,2021.7.11.

[7] 涂颀. 「媒库文选」为什么摩天大楼的时代已经结束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537192388020168&wfr=spider&for=pc, 2020.7.29.

[8]毛万熙. 公共空间的共同生产:数字媒介如何形塑城市意象——以抖音地标AR特效为例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 09): 31-9.

[9]邹梦雅. 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的设计应用研究 [D];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10]IACONESI S, PERSICO O. Visualising Emotional Landmarks in Cities [M]. 2014: 408-13.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美编 | 赵凯强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转发!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请联系:18614256583

如需咨询合作,请与我们联络!

联络电话:18614256583



言之有范|2014 - 2021

聚焦文化事件

把握政策动向




往期推荐

01

 知名度就是生产力!“网红城市”如何将关注红利转为发展动力

► 点击阅读

02

● 从网红城市到全球二线,“少不入川”早已不适合今日的成都

► 点击阅读

03

 “抖音”西安、“电竞”成都、“直播”武汉......这些成为网红的城市凭什么

► 点击阅读

04

 跟“狮城”学习如何打造城市文化空间

► 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