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母亲河日|我们把研究写在大地上,2022长江文旅大调研筹备进行中!
每年的3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保护母亲河日”,回首2021年,最令我们兴奋和难忘的正是黄河大调研的这段日子,从青海玛多到山东东营入海口,四个月的黄河大调研让每一位成员了解母亲河,走进母亲河,在观察、体验与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黄河文化的深厚内涵。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调研组部分成员的感受。黄河的故事仅是开始。2022年,我们即将开启长江大调研,为保护长江文化贡献智库力量!
来源 | 言之有范
本文字数4216字 | 阅读时间:14分钟
从青海玛多县牛头碑到山东东营入海口,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在每一段都留下了属于这个地区的精彩。
2021年8月29日至9月1日,黄河文旅大调研第一小组在青海省展开调研,一路向南途经日月山最终抵达平均海拔4200米左右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园区所在地——果洛藏族自治州,感受黄河源头地区无穷力量的同时,体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光芒。
青海省调研组成员侯雪彤博士在回顾这几天时仍难掩激动,她讲到:去年8月我们怀着对母亲河厚重文化的敬重,跟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调研课题组穿越九省,走近黄河、认知黄河。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一段是贵德,万里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从涓涓细流逐渐成长为滔滔大河,在冲出龙羊峡后,留下了一片开阔的谷地,就是被称为“高原小江南”的贵德。黄河在贵德县境内只有不到80公里,这段黄河却清澈透明。正如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所言:只有真正到了黄河源头,你才会知道并且相信黄河是蓝色的,同样也只有当你真正用最纯洁而高尚的灵魂去追溯这条伟大河流的历史,你才会亲眼目睹这眼前的奇迹:伟大的黄河母亲又回到了自己的少女时代!
2021年9月1日至2日,黄河文旅大调研第二小组来到了甘肃。这里是黄河古文化早期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黄河水两进两出甘肃省,不仅孕育了广袤的土地,也滋养着所有的西北人。调研组一路前行,调研黄河沿线流域及区域,探寻黄河甘肃段不同颜色的黄河景观。
甘肃省调研组成员祁吟墨博士回顾了自己在甘肃的体验,她讲到,黄河在甘肃境内913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1/6,黄河沿线人口占据全省人口数量的70%,华夏文明与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调研期间,团队一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同民族同胞对于黄河母亲共同的眷恋和依赖。
在甘肃调研过程中调研组遇到了一位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的藏族小伙交巴东知,毕业后便回到家乡,致力于玛曲县生态保护工作,参与了黄河首曲湿地、阿万仓湿地修复等系列工作。玛曲,是藏语黄河的音译,也是唯一用母亲河命名的县城。“黄河赐予了我们河曲四宝。阿万仓牦牛、欧拉藏羊、河曲藏獒和河曲马,对于牧民来说是既是生存的依赖,更是生活的伴侣。”谈及玛曲黄河与当地人民的关系,交巴如数家珍。玛曲县从2001年便开始全面禁止白色污染,如今甘南州4.5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已经实现全域无垃圾。同为黄河儿女,藏汉同胞对于母亲河的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虔诚信仰。
2021年9月5日,黄河文旅行调研组来到了银川并调研了闽宁镇。自秦汉以来2200多年,悠久厚重的引黄灌溉实践生成、演绎和承载着宁夏历史发展的进程,造就了“塞上江南”的神奇。宁夏因黄河而名、因黄河而盛、因黄河而富,是唯一一个全域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
调研组成员宋立夫在回顾中讲到,2021年9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与准备,我追随范老师踏上了黄河文旅行的道路。宁夏是我所在小组的第一站。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山海情》的故事诞生地闽宁镇,看到了在贺兰山的荫护、在黄河的滋养下结出的葡萄酒庄园,看到了令人欢喜的非遗工作坊,看到了经历千百年流转的水利设施。能够有机会踏上这样的旅途是幸运的、幸福的、宝贵的。从水洞沟的古人流转到而今的“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大文章数不胜数、远超想象,亲身接触才知自己的渺小。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脚下。
2021年9月4日至9月10日,黄河文旅大调研第三小组前往内蒙古自治区调研,先后到达了乌海湖、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乌梁素海景区、准格尔黄河大峡谷、老牛湾等多个沿黄调研点,了解不同盟市黄河文化存续和生态保护的现状。
内蒙古调研组成员孙巍博士再回内蒙,对黄河有了很多新的认知。她提到虽然以前在内蒙古生活过四年,但是真正感受内蒙段的黄河风采还是头一次;回想去年夏天那陆续调研的一个月时光,我想今后好多年那个夏天都将是我记忆犹新、无比怀念的时光。在内蒙古调研黄河的期间,我们走过平原,越过高山,迎过朝霞,踏过余晖,目光所至,皆是华夏。也曾一天辗转好几百公里只为感受乌海湖、乌梁素海的美丽风光,虽然辛苦,但更觉得值得。
内蒙古有着浩如烟海、多种维度的文化遗产信息,其特色化和差异化既体现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相会碰撞,也体现在黄河、长城、草原的多位一体。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陪同我们一起调研的各位老师、领导们在向我们介绍当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情况时,他们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的向我们讲授当地的黄河文化故事、文化遗产、历史遗迹以及他们为黄河做了哪些努力,我们今天能够如此真切的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这背后是几代人默默奋斗的结果。
2021年9月5日至9月10日,黄河文旅行大调研第四小组前往山西省,先后调研了山西晋祠、太原古县城、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干流上游的第二库区。自古以来山西有“表里山河”的美誉,黄河对于山西来说既是天险又是屏障。
黄河大调研视频组成员、山西省调研小组代表成员谢丽媛提到:“能有机会参与到这次的黄河文旅调研是我每每想起都很激动的事,有幸能够有机会与这么多优秀的师哥师姐以及20级的小伙伴参与到这次调研当中,了解到一个这么大型的调研活动有什么样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等,很感谢有这次机会向大家学习与大家一起成长。
2021年9月16日至20日,黄河文旅大调研第二小组来到四川省,在这里领略了黄河的雪山冰川、草原湿地等自然景观,感悟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挖掘黄河(四川段)的文化内涵。
四川段调研组成员常天恺在黄河四川段的调研期间,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壮美的自然风光和鲜明的红色印记。站在若尔盖黄河九曲第一湾观景台远眺远方如诗如画的壮美景观,不仅能够真切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能唤醒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回归。黄河蜿蜒环绕在广袤无际的原野,以一百八十度的优雅风姿展现出静谧的自然景观,更寄托着“宁静致远”的黄河精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那一刻成为了最真实的感受。
调研期间,为了全面考察母亲河沿线的地理、生态、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情况,日夜兼程成为常态。一方面,我们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在返程途中小组成员们会一起分享沿途感受和体会。也正是在一次次头脑风暴式讨论和思维的碰撞中让我收获很多,深深感悟到田野调查的深刻意义。只有纵深于实践之中,才能真正认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多维成长空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声音讲述黄河故事,不仅能够为个人成长积蓄力量、开阔视野,更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有泥土”的问题做研究。这对于个人成长和未来开展学习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调研组成员隋缘认为:城市因有河流方显灵动。从十月开始的研学之旅,让一支团结的队伍走过了四川、甘肃、山西、山东等九省,见证了祖国的壮美和黄河文化的深沉。黄河蜿蜒流经一个个小县城和大省会,滋润着每一寸土地,养育着热爱生活的炎黄儿女。随队伍一起穿过阿坝草原,追随红军长征的足迹;走过兰州的中山桥,吃一碗热辣可口的牛肉面;行船穿过刘家峡大坝,见证蓝青黄三色黄河;在山西感受古城和支流汾河的魅力;踏入山东东营,看海天相接,黄河入海。一座座城市都因黄河而有了氤氲的气息和坚定的灵魂。
2021年9月23日,全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调研组来到“十三朝帝都”——陕西。陕西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陕西省调研组成员赵凯强第一次来到陕西,他认为,陕西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历经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上千年的建都史,5万多处文物遗址、700多万件馆藏文物,同时拥有兵马俑、黄帝陵等一批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使得陕西成为了我国最富盛名的历史文化名省。陕西是黄河文化孕育、生成、壮大的核心区域,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文明史的完整发展序列。
历时三天,走近“十三朝帝都”陕西进行黄河文化大调研。途经榆林、延安、渭南三个地区,旅途虽辛劳,收获却如出发时的行囊般沉甸甸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亲自走近她方才真正领悟到其奔腾不息的蓬勃力量。黄河不仅塑造了华夏大地绚烂多姿的自然奇观,更孕育了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
2021年9月26日,调研组来到河南。作为我国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的河南,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时代”。全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课题组走进河南省,实地考察河南段黄河沿线流域及相关区域,探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河南经验;言之有范团队也极其关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河南范式”。
黄河文化大调研成员洪欣言在回顾中提到,小组在河南沿黄河调研的地点主要为兰考县、开封市以及郑州市多个地点和项目,涵盖了黄河防汛工程、历史遗迹考古现场以及现代文化旅游项目等。在兰考看“黄河最后一道弯”,从黑岗口控导工程、焦裕禄纪念馆了解黄河的汹涌与灾害,感受中华民族强大而充满智慧与韧性的生命力;在开封和郑州看“城摞城、路摞路”考古发掘现场、大河村遗址公园等历史留给我们的瑰宝,厚重的千万年文明直观而震撼的冲击我们内心;而清明上河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尽管是旅游项目,但看到对中华历史文化IP的传承与创新再开发,不禁我们随对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与传承看到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并为之充满期待。
在这里还要感谢院长将我带入调研末班车,感谢小伙伴们对我的迅速接纳和在调研工作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感谢当地部门为我们做的详尽介绍与开放交流,让我们能够迅速而不乏一定深度的做好调研工作,尽管短暂,但受益颇丰也绝对是我个人人生中难以忘却的一段经历。
2021年9月10日至9月13日,全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调研组走进山东省,历时3天赴济南市、淄博市、东营市开展调研,对沿黄河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山东省调研组成员赵航认为,黄河奔腾,东流入海。山东省作为黄河流域的下游区域,在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次调研中,山东省的三处调研点也让我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第一处是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展览馆通过多个主题板块将黄河济南段的基本情况、黄河水患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黄历史、治黄成果进行了生动展现,彰显了中国人民推动黄河“长治久安”的伟大历程。第二处是齐河博物馆群,这座由山东省坤河旅游开发公司投资打造的20余个博物馆将黄河地质、黄河治理、黄河历史变迁、黄河红色文化等融汇其中,为社会力量参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第三处是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调研组乘船见证了“海河交汇,蓝黄相接”的壮观景象。当回想从青海三江源一路东下的调研历程,似乎调研组也在伴随着黄河水一路流淌、一路奔腾,最终汇入渤海让万千思绪涌入更加广阔的世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调研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对母亲河更深层次的具象认知,更有重视生态、尊重文化、珍惜时光的人生感言。
黄河大调研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后勤保障组的辛勤付出和贴心的准备。黄河大调研后勤组成员付真表示,从后勤保障工作角度看,此次黄河文旅行有几个特点,一是途经沿黄9省,全程海拔变化大、气候差异大、路况复杂;二是时间跨度长,除去书面准备工作,仅从调研踩点、行前培训到因疫情推迟出发和完成活动就耗时近3个月,期间考察、会议、交通、食宿涉及面广;三是团队成员超20人,多小组交叉并行;四是人文调查与自然考察同时开展;五是随时面临疫情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
这些特点决定了本次活动的后勤保障需求多、项目细,给我们保障团队带来了比较大的挑战。为了全力做好后方支持工作,后勤保障小组5人本着“预案先行、细节到位”的工作原则,分别从行前培训、物资补给、食宿行安排、防疫急救、设备管理、资金管理、应急预案等多个方面进行分工协作,对活动开展全流程、全方位预演,评估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一进行筹备,确保调研全过程安全、顺利。
尽管黄河文旅调研已经告一段落,但相关的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将持续关注黄河、长江、长城等区域的发展,2022年长江文旅大调研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2年长江文旅大调研,你有哪些期待?快来告诉我们吧!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合作
扫码👇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
加微信请备注好“姓名+工作单位”信息。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