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必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万字重要论述!

言之有范 2023-04-03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22年03月20日 ,人民日报发布了《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综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各地博物馆、遗址地等重要文物保护机构等相关单位,多次强调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价值,并在文物的保护与适度利用、革命文物事物的保护利用、文物和遗产的活化、多样文化的共存与交流这四个方面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建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来源人民日报

本文字数14067字 | 阅读时间:20分钟


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航指路。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14年9月,在一份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缺失的相关材料上,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指出。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6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2016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2017年7月,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三角区域城市开发建设早、旧城区多,改造任务很重,这件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同时,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国内外重大文物灾害事故教训,督察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整治,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要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是这样越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共识和呼声。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图片来源于扬州大运河

文化旅游度假区微博▲


“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强调,“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革命文物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价值持续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中国共产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从党的一大会址到党的各个重要革命根据地,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纪念地点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重要纪念场所等,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习近平总书记说。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指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陕甘宁革命老区在我们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指出。


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


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为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留下历史记忆。要抓紧把同五四运动有关的历史资料收集好、历史文物保护好。要加强对史料的分类整理和系统化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展示五四运动史料。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能力,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这里是中央苏区,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我这次到赣南,就直奔于都来了。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亲们。”“中部地区革命老区多,原中央苏区和湘鄂赣、鄂豫皖、太行等都是我们党历史上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我们要继续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中央苏区加快发展,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


2019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强调:“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这里是我们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次考察第一站就是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目的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四战四平只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战役。我们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要让14亿人民、9000多万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很好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一定要守住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2020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


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2021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文物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保护、管理好文物的同时,也要加强研究和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强调:“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


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图片来源于西安曲江大悦城

微博海报▲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指出:“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

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建馆启动仪式时指出:“中共六大会址是中国革命历程的重要旧址,也是中俄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重要象征。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十分珍视中共六大这段历史,也十分珍惜中俄两国人民相互支持的历史。我们建立中共六大纪念馆,是要铭记历史,是要继承和发扬中俄传统友谊,促进两国世代友好。”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指出,“20多年来,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快速发展,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把中国同欧亚国家的互利合作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元多样的,只有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生机。中国坚持以平等对话精神同各国开展各领域交流对话,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13年11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致“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开展的贺信中强调。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几点。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中法两国博物馆展示着各自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多彩风貌。加强中法博物馆交流在两国文化合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五家博物馆合作,将10幅法国传世油画精品展现给中国观众,有助于人们从法国绘画精品及中法绘画艺术的比照中领略艺术的神奇力量和两国人民对人文精神的不懈探索。”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为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题写的序言中指出。


“中国人民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中法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两国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夯实中法关系的民意基础,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和法兰西文化交相辉映,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2014年10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为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题写的序言中指出。


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2016年6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和“扎洪”通讯社网站发表的署名文章《谱写中乌友好新华章》中指出:“我们要精心打造中乌民心相通工程,通过深化文化、教育、旅游、考古、地方合作提升中乌作为丝绸之路古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博物馆事业已有100多年历史。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16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指出,“希望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们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的丰富馆藏都活起来,为共同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图片来源于敦煌文创微博▲


“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体、卫生、减贫等领域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


“中印都是有着璀璨历史文化的国家,两国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印两国应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流,共同致力于东方文明复兴,共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2018年4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与印度总理莫迪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


2018年7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阿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阿两大民族虽相隔遥远,却亲如一家。我们在古丝绸之路上‘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并肩奋斗、患难与共,在各自国家建设事业中相互支持、互利合作,谱写了合作共赢的灿烂篇章。”“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上,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交相辉映。今天,我们要更多向对方汲取智慧和营养。”


“中方建议举行金砖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联合巡展等活动,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地方城市等领域合作,讲述更多精彩动人的金砖故事,不断增进五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2018年7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大范围会议上指出。


2018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向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致贺信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这次年会以‘文化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有助于各方增进沟通、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我们愿同意方密切人文交流。作为两个拥有最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的国家,中意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双方要加强两国世界遗产地结好,鼓励两国文化机构和个人互办高水平文物和艺术展,联合拍摄影视作品,加强语言教学,促进人员往来,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和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作出新贡献。”2019年3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意大利《晚邮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东西交往传佳话 中意友谊续新篇》中指出。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希腊总理齐普拉斯时指出:“希腊是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展互利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我们愿同希方保持高层交往,互尊互信,充分挖掘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文明对话,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吸引我的就是韵味不同的文明,如中亚的古城撒马尔罕、埃及的卢克索神庙、新加坡的圣淘沙、泰国的曼谷玉佛寺、希腊的雅典卫城等。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


“我们愿同吉方扩大人文交流。朋友越走越近,邻居越走越亲。双方要提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青年、媒体、联合考古等领域合作水平,让两国人民心更近、情更深。”2019年6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吉尔吉斯斯坦《言论报》和“卡巴尔”国家通讯社发表的署名文章《愿中吉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中指出。


“中国和塔吉克斯坦山水相连,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中国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之旅,开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华美乐章。两国先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在中亚这片广袤土地上,大唐玄奘、明朝陈诚都留下了友好足迹,索莫尼、鲁达基等塔吉克斯坦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也在中华大地传颂,粟特人多姿的身影成为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的主角。历经千百年积淀,两国人民友谊如同巍峨屹立的帕米尔高原,不因风云变幻而动摇,不随时代变迁而改变。”2019年6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塔吉克斯坦《人民报》和“霍瓦尔”国家通讯社发表的署名文章《携手共铸中塔友好新辉煌》中指出,“我们要推进民心相通,深化语言教学、名著互译、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影视制作等方面合作,让中塔两个悠久文明在交流融汇中更加多彩。”


“中尼山水相连,世代友好。1600多年前,中国高僧法显、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互访对方国家,合作翻译了流传至今的佛教经典。中国唐代时,尼泊尔尺尊公主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高僧玄奘到访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并留下珍贵文字记录。元代时,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率工匠来华,主持修建了北京妙应寺白塔等宏伟建筑。这些友好佳话,激励着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相知相亲、携手前行。”2019年10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尼泊尔《廓尔喀日报》、《新兴尼泊尔报》和《坎蒂普尔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将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推向新高度》中指出。


2019年10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金奈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时指出:“泰米尔纳德邦同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自古同中国海上贸易联系密切,是古丝绸之路的海上货物中转站。中印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交流互鉴绵延至今。两国先辈们克服重重障碍,开展广泛交流,推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发展和传播,双方均受益良多。中印人文交流大有潜力可挖。双方要以明年中印建交70周年为契机,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共同倡导和促进不同文明对话交流,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更加持久的推动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办好2021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加强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合作。”2019年11月6日,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时指出。


2019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希腊《每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中指出:“我们要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办好雅典孔子学院和雅典中国文化中心,持续扩大两国人员交往,从两国悠久的文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滋养,做文明对话的表率。”


“今天的参观给我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印象,使我加深了对古希腊文明的了解,感受到历史的震撼,也进一步认识到中希作为两大古老文明之间的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再次感谢总统先生以及希腊政府和人民对我的盛情款待。这次对希腊的访问,我感触良多,一言难尽。我们一道回味历史,以古鉴今,展望未来,决定中希要更加紧密地携手开辟更加美好的明天。双方尤其要加强人文交流,倡导文明对话,为推动不同文明和国家包容互鉴、和谐共处,为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2019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时指出。


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主席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守正创新,开辟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文物事业必将在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更大作用,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末互动


您最喜欢的文化遗产是什么

快来留言吧!


【添加星标


美编 | 王琳

图文 | 来源于人民日报、网络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言之有范·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合作

加入我们or社群

扫码👇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

加微信请备注好“姓名+工作单位”信息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