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四五”时期北京电影业如何把握机遇?

北京市电影局 言之有范 2023-04-0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抓住中国电影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北京电影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电影强国贡献北京力量,根据《“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关于推动北京影视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促进北京影视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来源 | 北京市电影局

本文字数:11713字 | 阅读时间:67分钟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电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眼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框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作生产优秀电影作品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加快完善制作发达、技术领先、资源集聚、人才云集、精品荟萃的电影产业体系和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做出北京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电影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电影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和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电影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质量文化成果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创新集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不断释放电影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加强电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科技带动。紧盯电影业高精尖转型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依托科技创新中心优势,瞄准科技前沿,加大研发力度,开展集智攻关,运用电影科技最新成果,引领带动电影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坚持协同发展。树立统筹发展理念,协调好电影事业与电影产业、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城乡院线与网络、电影行业与相关行业等重要关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电影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锚定2035年我国建成电影强国目标,北京努力建设电影强国核心区、电影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电影高地。


“十四五”时期,北京电影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勇攀电影创作高峰。在稳定电影产量的基础上,实现电影创作生产整体质量的大幅提升,电影题材更加多元,类型更加多样,风格更加多变。每年承接国家重点电影项目5部左右,每年推出市级重点影片30部以上,力争每年票房过亿元的京产影片达到20部左右,获得国家级电影奖项位居全国前列。


——市场更加成熟繁荣。到2025年全市影院超过300家,城区和主要乡镇基本形成3公里影院圈,布局结构更加均衡合理,市场规模稳居全国城市前列,平均单体影院、单块银幕票房和综合经营收入全国领先。每年京产影片票房占国产影片总票房的50%以上。


——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国有电影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做优做强,骨干和带动作用明显提高。民营电影企业更加发展壮大,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电影企业大批涌现,电影基地(园区)不断拓展升级,国际一流电影创制中心基本建成。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积极承接国家电影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建设,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电影科研成果,电影与科技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电影工业化和特效制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升级。城乡一体化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乡镇影院建设有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进一步提质增效,覆盖城乡的电影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显著提高。


——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外宣工作大局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深化电影国际交往交流合作,北京“中国电影窗口”作用更加突显。合拍影片类型、题材更加多样,质量不断提高,京产电影海外市场快速扩大,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


——光影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电影+”发展新模式不断创新,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名片”作用显著增强,北京环球影城溢出效应和拉动效应凸显,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电影文化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电影对提升北京国际化大都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品位的作用更加彰显。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作质量提升工程,打造电影精品生产新高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紧扭住电影质量这一生命线,树牢精品意识、坚持首善标准,组织实施电影精品工程,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作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攀登文艺高峰。


1.加强创作统筹规划。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精心组织重点影片的创作生产。扎实推进国家和北京市“十四五”重点电影创作选题规划落实,制定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现实题材、少儿题材、北京题材、科幻题材影片等专项创作规划,建立动态更新的电影精品“种子库”“项目库”和重点影片选题调整机制,率先形成规划储备一批、创作打磨一批、宣传推介一批的滚动式、可持续的创作生产格局。


2.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水平。进一步完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创作领导工作机制,建立电影创作联席会议机制,完善重点影片选题策划会、项目推进会、创作调度会、作品研讨会等创作推动形式,科学调配优质资源力量,加强创作生产各环节、全过程统筹指导和服务保障,把科学有效的组织引导与充分调动创作者积极性有机结合,将更多优秀人才和优质企业凝聚到精品创作生产之中。支持鼓励电影工作者采取挂职、采风等方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锤炼作风意志、提高创作水平。


3.强化内容创作引导。坚持内容为王、剧本为先的理念,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以剧本为中心,完善剧本创作工作体制机制,开展电影编剧菁英汇、剧本大赛和新主流电影编剧扶持工作坊等活动,提高编剧队伍学养、涵养、修养,培养一批著名编剧,造就大批优秀编剧新力量,为建成全国电影剧本创作中心提供支撑。建立剧本创作孵化中心,搭建版权交易和创投平台,促进优秀剧本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4.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电影创作,以电影佳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点扶持优秀原创性现实题材、北京题材创作,大力扶持科幻电影、动画电影、特种电影创作,积极扶持创新性强、特色鲜明的优秀农村、少儿、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支持价值高、手法新的纪录、科教、戏曲等各类电影发展。支持优质电影品牌化、系列化创作生产,鼓励新技术、新工艺、 新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和转化,促进电影题材、类型、风格等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5.建立科学的评论评价体系。发挥电影评论评价引导创作的风向标作用,强化文艺评奖导向引领和激励功能。进一步开展好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电影类作品)评选工作,组织好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等重要电影奖项参评工作,获奖作品位居全国前列。建立公正、专业、权威的评论评价机制,建立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和市场认可相统一的评价评估标准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电影评论队伍,办优电影评论评价阵地,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全媒体传播平台,做好优秀电影立体化宣传推介,举办电影学术年会,建设电影评论评价中心。注重电影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设中国电影藏品鉴定保护中心。


专栏1 电影精品创作


电影精品工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电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出好作品作为电影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 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


重点电影创作选题规划:制定涵盖中国历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题材、现实题材重点电影创作选题规划,适时动态调整、持续滚动更新。


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回顾和研究电影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宝贵经验,总结年度中国电影整体状况,就北京电影的内容与理论建设进行探讨与学术争鸣,从而推广、传播、建设电影与城市文化共生共荣的品牌理念。 


电影编剧菁英汇:定期举办行业动态交流分享会,分析当前电影创作重点和热点,分享重要的编剧创作成果,前瞻电影创作题材潮流。


新主流电影编剧扶持工作坊:招收有编剧经验的学员,在工作坊专业教师团队指导下,分阶段进行构思创作,最终孵化出可供拍摄的若干剧本。


北京剧本创作孵化中心:以剧本创作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为依托,搭建电影产业与金融、投资领域交流合作的权威平台。


支持科幻电影创作生产:落实《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提高国产科幻电影创作水平。 


支持动画电影创作生产:扶持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美学风格的优秀动画电影,教育引导青少年提高审美水平、树立文化自信。


电影评论评价中心:依托北京评论家协会,发挥电影评论家会员作用,推介评价国产影片,致力于建立完整的电影评论评价体系。


(二)实施市场主体提升工程,打造电影产业发展新高地


遵循电影市场发展规律和趋势,进一步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壮大市场主体,推动电影产业链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抗风险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电影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为电影业持续繁荣发展筑强基础。巩固发挥电影院放映主阵地作用,为观众提供丰富优质的电影服务。


1.壮大电影企业实力。深化国有电影企业改革,支持国有电影企业兼并重组、股改上市,壮大国有企业实力,提高主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持续开展国有电影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强化导向引领、责任担当、规范经营等示范作用。大力支持民营电影企业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优质服务。支持民营电影企业股份制改造,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和挂牌,扩大企业融资规模,鼓励民营电影企业品牌化发展,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引导中小微民营电影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支持民营电影企业做优做强,鼓励电影企业进行IP转化和电影衍生产品开发。鼓励民营电影企业投资参与重点影片创作生产和推广发行。鼓励相关民营企业投资电影项目建设和创作生产。持续实施“十百千”文化企业(电影)培育计划,形成北京电影头部企业发展矩阵,推出多家全国文化企业 30强电影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影品牌和最强阵营。


2.深化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推动北京院线公司加快并购重组,扩大资产联结型影院规模,鼓励开展分线发行、多轮次发行、区域发行、分众发行等创新业务。支持影院积极加入人民院线、艺术院线,扶持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和京津冀艺术电影联盟建设。依法规范发展点播影院和点播院线,积极开发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有序发展电视、信息网络、移动终端、家庭观赏等电影消费市场,推动电影与游戏、旅游等融合发展,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电影市场,拓展和延伸电影供给和消费模式。


3.支持影院优化发展。把电影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区域功能、发展预期等因素规划影院布局或预留影院建设空间,重点支持城市副中心、生态涵养区、新城区(园区、商务区)影院建设,支持影院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提升硬件和软件条件,提高观影体验和服务质量。鼓励影院依法开展电影衍生品销售等多种经营,探索影院星级评定,鼓励影院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发展。大力扶持乡镇影院建设和运营发展,统筹文化消费政策,实施电影消费计划行动,拉动电影消费,提高影院上座率、单银幕票房收入和综合经营收入。


4.推动电影基地(园区)升级。完善电影基地(园区)建设规划,统筹基地(园区)布局、规模、功能,探索基地(园区)认证工作,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支持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扩容升级,打造国际高端水平综合电影基地,支持中国电影博物馆(二期)等国家级电影设施建设,支持重点电影基地(园区)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服务能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支持推进首钢科幻电影园区建设,建立电影未来科技园,鼓励基地企业与科技、金融、旅游、传媒、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内涵和综合效能。发布北京电影业年度报告。


图片来源于报告


专栏 2 电影市场发展


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新增的艺术影片的专属放映平台,将为广大首都市民提供更多观看艺术电影,特别是优秀国产艺术电影的机会。


京津冀艺术电影联盟:整合京津冀三地优质的电影文化资源,打造三地电影文化消费圈,构建覆盖三地的“电影+”新生态。


影院星级评定:从设备设施、视觉技术、听觉技术等方面对影院进行全面严格的审评,规范影院标准化管理,引导电影院提升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 


电影消费行动计划:坚持开展惠民观影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实施文化消费政策,不断激发市民文化消费活力,提高观影热情,积极引导电影消费。 


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集拍摄制作、投资策划、交易发行和旅游演艺、广告会展、衍生品开发及餐饮居住、教育培训、商贸金融等“产业链条完整、关联企业集聚、综合服务齐全”的影视文化新城,打造国际高端水平、综合竞争力强的国家级影视产业示范区。 


首钢科幻电影园区:以促进北京影视科幻产业发展为目标导向,以首钢产业园区为基地,集中科幻产业资源优势,打造北京影视科幻产业新高地。 


北京电影业年度报告:跟踪研究北京电影业发展状况,每年发布北京电影业报告,定期发布北京电影业发展指数。


(三)实施科技赋能提升工程,打造电影创新创造新高地


依托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优势,积极把握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趋势,推动电影和科技深度融合,建立完善电影科技自主创新体系,以科技手段赋能电影制作流程,提高电影制作水平,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方式重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让电影科技助力中国电影提升国际影响力。


1.支持高精尖电影技术装备的研发。开展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可替代技术体系研究,依托 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电影影像AI修复等新技术, 探索制定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标准化摄制技术与工艺流程,以符合国情的标准体系引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全面提质升级。加大电影技术研发应用投入,支持建设一批电影科技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推动“国家电影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京落户,研究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在电影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云化和智能化升级中的整体解决方案,使北京成为电影高新技术研发的策源地。


2.鼓励互联网技术和自主创新技术在电影领域应用。发挥北京互联网企业聚集和科技资源优势,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体系在电影领域的应用。使互联网作为基础的技术工具,嵌入到电影项目策划、内容制作、宣传发行等多个方面,成为电影行业发展的加速器。支持影院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国际认证的新一代数字影院装备系统,在保持视听体验优势领先地位的同时,为观众提供更加舒适、便捷、流畅的影院观影服务。


3.建设世界领先的电影后期制作中心。将提升影视后期制作水平、提高后期技术支撑能力作为电影科技融合发展着力点,重点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行业带动性强的电影后期制作企业,支持其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推动建立完善行业技术标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特效行业的联系和服务,支持建设后期制作集群,挂牌成立一批电影后期制作基地,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态势,接轨国际数字科技前沿,使北京成为国际电影后期制作首选地。


4.促进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能,以科幻电影特效技术发展引领带动电影特效水平整体提升,助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设跨越提升。支持中国科幻大会落户北京,支持科幻电影项目开发、创投,使北京成为科幻电影创制和首映的重要基地。


专栏 3 电影科技创新


北京电影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打造电影科技创新研发和成果展示中心,开展电影前沿性、基础性、战略性及重大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咨询工作。以新基建培育更高技术格式、更新应用场景、更美视听体验的高新视听新业态,拉动相关设备生产及消费。


人工智能母版重制技术:中国自主科技创新的影像技术,在不改变电影拍摄设备和后期制作流程前提下,利用人工智能对电影普通母版进行高新技术格式的“升级改造”,大幅优化影像的色域、动态范围、分辨率以及帧率。


(四)实施惠民质效提升工程,打造电影服务消费新高地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推动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开展覆盖全年的电影活动,探索电影与多行业融合消费场景营造,营造城市光影文化氛围。


1.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实施电影惠民工程,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电影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推动公益电影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厂矿、进福利院所。加强基层设施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电影公共服务阵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阵地的有机结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探索公益电影多样化供给方式,鼓励视频网站、点播影院等渠道参与公共服务,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农村电影投资放映运营。培育具备市场运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抗风险能力的农村院线,推动形成公益放映与商业放映互为补充的农村电影放映新模式。


2.提高服务效能水平。促进农村电影放映设备和服务设施优化升级,推动院线影片尽快进入农村放映市场,确保配送效率和内容优质多样。充分考虑农村“一老一小”人口结构特点,丰富片源类型,实现精准供给。鼓励北京电影企业策划制作深受农村群众喜爱的乡村、戏曲题材影片。落实加强中小学电影教育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观看优秀影片的保障水平。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夯实各级电影主管部门主体责任。加强北京电影公益放映监管平台建设,形成公益电影放映的智能管理和全网监控, 组织开展公益电影放映绩效评价。加强放映员队伍建设,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3.丰富活动形式内容。配合宣传工作大局,组织好各类主题放映活动,积极开展电影大讲堂、电影党课、电影团课、电影少先队课等活动,培育“光影看中国”等特色品牌,更好发挥电影教育阵地作用。挖掘中国电影博物馆馆藏电影领域红色资源和藏品价值,举办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优质展览。支持“光明影院”等公益电影项目。以“周周有影展”品牌为抓手,支持举办“影博国际电影展”“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北京国际科技电影展”“北京科幻电影周”“首艺联戏曲电影展”等特色影展品牌,开展覆盖全年的电影展映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多元观影消费选择。


4.促进电影文旅融合。推动发展“电影+多业态”模式,拓展电影放映的社交化、特色化功能,打造电影文化生活新空间。进一步挖掘北京旅游资源,通过电影强大的传播效果和感染力, 推动旅游文化发展。以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怀柔电影嘉年华、中国电影博物馆“光影之旅”、石景山首钢园电影科幻园为主要载体,深度开发电影文化创意和旅游衍生产业,支持创建“来影都过周末”电影文旅品牌,打造文旅市场新引擎。


专栏 4 电影公共服务和品牌活动


电影公益放映监管平台:完成北京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影厅、设施设备相关数据统计,实现对北京市公益电影放映情况、信息 的实时监测、汇总和分析。


光明影院:为视障人士制作无障碍电影的公益项目,打开他们通向光影世界的大门。


来影都过周末:在怀柔“中国影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微中心”,以电影嘉年华为契机,积极打造“中国影都”特色“夜经济”模式,拉动多元化消费,通过布局科技、旅游、文化 等消费场景,吸引多层次消费者。


(五)实施传播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电影海外推广新高地


聚焦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首都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加强国 际传播能力建设,彰显大国首都城市魅力,以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打造电影国际文化品牌活动,提升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1.以电影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坚持首都定位、国家站位、全球视野,注重国家化的表达方式,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故事,反映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生动实践,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展现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扩大优秀电影海外输出,持续推进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一带一路国际电影文化交流活动等重点项目,助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更好传播到世界各地。


 2.擦亮北京国际电影节金名片。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做优品牌,做强平台,推动电影艺术发展与交流,促进电影人之间交往合作,致力于成为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吸引优质电影资源集聚,促成重大项目在京合作落地,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服务城市国际交往需要,提高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专业化水平和国际知名化水准,以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整体风貌,加快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 的重要电影节。


3.构建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内电影市场的强大引力场作用,吸纳和整合全球优质电影资源要素向北京聚集,提高北京对外合作摄制影片创作水平。以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挂牌成立的“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为依托,为境内外合拍合作电影项目提供一站式、高品质服务。充分发挥“中国影都”品牌优势,成立“中国影都”电影摄制服务联盟,构建国际电影摄制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实现服务机构专业化、信息查询平台化、增值服务规范化。


4.拓展中国电影国际发行网络。打造中外电影交流合作优质平台和京产电影“走出去”知名品牌。支持在京电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传播,通过投资、并购、合作等多种形式开拓国际市场,鼓励电影产品出口,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扶持有实力的发行主体,开拓全球主要市场和新兴国家市场,发展海外实体,以定向推广、精准营销等方式,不断增加国际发行放映的地区、渠道、平台和观众群体。


 专栏 5 电影国际传播 


打造“永不落幕的电影节”:推进北京国际电影节在怀柔的落地转化和活化利用,培育“中国影都”新生态新业态,提升“中国影都”的文化活力和魅力。


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作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服务业开放领域重点平台项目,为中外合作制作影视节目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中国影都”电影摄制服务联盟:为境内外摄制组提供影棚租赁、外景地协调、外界拍摄资源关联、服装道具、后期制作、演员经纪、生活服务、参与影展等方面的服务。


世界电影博物馆馆长论坛:为境内外电影博物馆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在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上,研究探讨电影博物馆在运行管理、电影藏品保护传承、电影展映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六)实施智力驱动提升工程,打造电影人才集聚新高地


坚持党对电影人才的全面领导,加强对电影人才的政治引领,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育人、选人、用人导向,锻造一 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的电影人才队伍,打造电影人才集聚中心,率先建成高水平电影人才高地,为我国建成电影强国提供智力支撑。


1.造就一批战略人才。深入实施一流电影人才涵养计划,持续开展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电影类)培养工程,聚焦战略人才这个“关键少数”,传承“传帮带”优良传统,探索名家大师导师制等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建立引进一批、遴选一批、培养一批机制,形成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等名家 大师战略人才成长梯队,集聚和扶持一批电影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电影名家大师辈出之地。


 2.培育大批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中央在京电影机构和电影教育资源雄厚优势,支持电影教育院校发挥电影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更新办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持续培养大批具有家国情怀、首都气派、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青年电影人才,为建成电影强国不断输送优秀编剧、导演、演员和摄影等电影专业人才后备力量。鼓励电影企业和机构等承载主体广泛接纳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和专业企业创建育人联合体,建设一批电影专业化实习实训基地,打造电影新力量输送之地。


3.发掘一批创新人才鼓励电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促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大力发掘培养摄影、录音、美术、灯光、音效、服装、化妆、道具、特技、特效和后期制作等专业人才,优化创新人才政策环境和发展成长环境,积极引进培育一批电影科技人才、复合型创作人才、电影艺术技术人才、电影经营管理人才、电影经纪宣发人才,积极探索电影智库建设,推动建立电影研究机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打造电影创新人才发展理想之地。


专栏 6 电影人才培养 


北京电影智库:依托北京电影学院等在京艺术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发挥各自在电影领域的专长,作为北京电影智库,为北京电影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七)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电影发展环境新高地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手段,推进电影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电影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营造北京电影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1.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完善电影审查机制,进一步提升电影备案、立项和审查业务管理效能。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电影市场监管执法机制,确保 首都文化安全。发挥北京电影家协会、北京电影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 


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互联网+政务”为抓手,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创新服务方式,探索实施大数据、5G、区块链、电子证照等新技术在电影政务服务领域运用,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告知承诺制,推进电影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提高审批效率。


3.提升依法治理效能。加强市场监管,坚持依法管理、有效治理。依托国家电影票房监管系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手段,加强数据信息管理,加大对侵犯版权、偷漏瞒报票房等违法行为的治理力度,提高电影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 监管水平。加强电影领域综合治理,强化资本监管,严厉打击“阴阳合同”、“天价片酬”、偷逃税款、盗录盗播等违法违规行为,创造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


4.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全面落实电影领域财政、金融、税收优惠等各项扶持政策。统筹用好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电影类)、北京市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电影产业发展,最大限度释放资金使用效能。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投贷奖”“房租通”等政策向电影领域延伸。鼓励社会资本成立电影基金。加强电影知识产权保护。


专栏 7 电影行业管理


电影创作联席会议机制:围绕电影创作和内容审查,加强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整合资源,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电影创作工作。


五、组织实施


充分认识本规划的重要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党对电影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电影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形成促进电影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电影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科技、财政、自然资源、税务、金融、人才等部门沟通,结合实际情况,合力抓好规划任务落实。


【文末互动


你对未来电影发展有什么期待呢

快来留言吧!


【添加星标


美编 | 许艺龄

图文 | 北京市电影局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言之有范 ·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合作

加入我们or社群

扫码👇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

加微信请备注好“姓名+工作单位”信息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