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典籍里的中国》的破圈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再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古籍似乎从正在从沉睡中苏醒,那些蕴藏于其中的传统文化似乎正在一步步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古籍是否能够迎来真正地春天,又是否能够真正地讲好中国故事?仍需要要时间来进行检验。
作者 | 李晶晶
来源 | 言之有范(ID:yzyf2014)
本文字数3909字 | 阅读时间:12分钟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施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到 “十四五”期间提出对古籍保护重点保护的思考;再到此次两办印发《意见》,聚焦古籍保护与利用有了系统性的依据。从实践层面来看,十几年间古籍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已搭建“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实现古籍数字化,推动古籍共享。“十三五”期间,全国古籍普查基本完成,摸清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持续不懈推进古籍修复工作,修复“纳格拉洞藏经”“天禄琳琅” 等多部典藏,“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将皇宫各处藏书中宋、金、元、明版旧书掇之菁华置于昭仁殿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善本皇家藏书馆,其修复项目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规模最大的针对国图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行动……国家对于古籍的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支持。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古籍数字化和修复,古籍有了新的展示形式和载体。《典籍里的中国》依托古今对话的形式挖掘古籍里的内涵,让其穿越数千年的时空隧道,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典籍里的中国·尚书》里以伏生和读书人撒贝宁为线索,借助“戏剧+影视”表演,展现了多时空的情景。向观众再现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等宏伟场景,带给观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近些年,相继掀起过“文博热”“考古热”,对比之下社会对古籍的关注程度并不是很高。刚刚收官的《穿越时空的古籍》并没有复刻《典籍里的中国》辉煌,官微仅600多粉丝;#穿越时空的古籍#话题讨论次数不到4000(截止4月21日18:00)。豆瓣西瓜视频与100家出版社联合荐书组成#穿越时空的书单#活动在微博上的讨论人数3000多,阅读次数200万次(截止4月21日18:00)。
古籍作为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但是古籍本身的某些特质和发展无形中增加古籍活化的困难。
古籍一般由繁体字组成,以文言文为主要的表达形式,反映的内容是所处朝代的思想观念,用法和内容都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现代人来说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古今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古代词汇贫乏,因此经常会利用词义泛化去扩充词汇,而如果以现代汉语思维去解读古代词汇就容易产生歧义。在现代汉语里“饭、雨、前后、左右”为名词,古汉语中却为动词,如《左传》中“下雨”的含义全部是由“雨”来表示。古籍一般为长篇巨制,以《史记》为例,全书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的历史,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巨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更遑论理解古籍当中那些深奥的道理与富有哲学的思想,这些是古籍得以传世的根本原因,如今却也成为扩大古籍影响力的一座壁垒。
Z世代的年轻人购书选择倾向于实用性或者可读性强的书籍,在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2阅读报告》中可见年轻人在学习、考试类书籍上投入了大量阅读时间,另一方面更爱阅读小说、青春文学等娱乐图书。古籍像一位久居高位的老者,拥有着卓越的智慧,受到世人顶礼膜拜的同时却又因为过于“阳春白雪”而导致“曲高和寡”。
现如今,大部分古籍都被束之高阁,只供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和学习,使得古籍在当今社会的运用缺少一定的语境和土壤。中国古代,读书写字是上层阶级的特权,脱离普罗大众,这就导致古籍从一开始就缺少一定的“实用性”。而时至今日,古籍与当今社会之间还存在着数千年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古籍与人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游离。娱乐时间的碎片化对阅读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的阅读习惯也更加倾向于资讯类和功能类图书,各类资讯阅读平台和泛娱乐化平台的出现使得古籍的价值受到了挑战。据巨量引擎发布的《2022年图书出版行业营销白皮书》显示,古籍类图书成为2021年销量跌幅第二大的品类。人们与古籍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割裂,古籍缺少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条件,也就缺少了发展的土壤。2021年12月部分品类图书销售GMV同比涨幅图片来源于巨量引擎▲
古籍数字化是必然趋势,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已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的重点项目;2021年4月,国家图书馆等10家单位联合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古籍的数字化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现有的古籍数据库普遍只有检索功能,主要以检索浏览为主,利用方式与传统的纸质状态差别不大,只是按照原始资料的结构进行浏览。
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的中华古籍资源库为例,该资源库2021年已经累计发布各类古籍资源总量达10万部/件,包括馆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甲骨、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以及馆外、海外征集古籍资源。但古籍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检索以及线上阅读,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古籍的需求,但是对于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数字古籍应该更加的个性化,根据用户特性来进行延展满足。而就目前的情形而言,规模庞大的古籍资源与较低的古籍深度利用率之间的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
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当中,古籍主要是根据时代以及区域来划分。在一篇古籍下并没有相关内容或者关联词的推荐,这就使得有主题研究需要的人不得不自己去一篇篇挖掘相关资料,不能将原始的资料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组合,也就不能使得资源的利用得到最大化,满足不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数据库目前只提供古籍的阅读,阅读工具也仅有页面切换、放大阅览等功能,并不能实现在线批注、查阅和翻译等功能,也就不能深度挖掘潜藏的信息。而这一类的古籍数据库本质上还是面向专业的研究学者,设立了一定的阅读门槛,不利用面向社会推广。
古籍想要保护与发展离不开人才,鉴定、修复、维护、出版、创新与传播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古籍的现代保护也对相应的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古籍保护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需要文史知识也需要物理化学知识对其制作书写材料的检测分析,同时还需要与古籍相关的一些知识。
金陵科技学院的古籍修复本科专业设立在历史学下,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一级学科之下设立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均在“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类别下招收“古籍修复”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也均开设相关专业……可以看出目前高校的古籍修复相关专业均开设在中文、历史等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古籍修复、保护、鉴定编目、整理研究等工作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需要古籍的发展,这就使得古籍的保护发展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无法满足古籍发展提出的要求。同时,古籍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学术界推动,也要依靠行业推动。古籍与出版行业有着紧密的连接,古籍图书对专业要求较高并且编辑难度大,但是在待遇方面,多数的出版人员收入低于其他行业,且古籍图书的受众面有限,发行周期较长这些都导致古籍图书出版的收益较少,长此以往会导致人才的严重流失。
古籍的保护与推广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华古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重要载体之一。“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另1.8万函,30个省份基本完成汉文普查工作,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共2861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占预计存藏机构总数的96%以上,其中1160家为藏文古籍收藏单位。“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累计发布217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744.7万册(件)。《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累计出版509家收藏单位的普查目录共计123种189册,收录127万条款目,卷帙浩繁的古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宝库,是实现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利器。古籍的发展道路虽然仍然存在着诸多障碍,但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古籍越来越引起地方和国家的重视,《意见》的出台在一次明确的强调了古籍的价值与意义,也为古籍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意见》指出,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构建完善的古籍工作领导体制,各部门地区优化布局、组织协调,打全国一盘棋,劲往一处使,持续推进古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古籍工作标准体系,完善古籍项目的评审制度、评审制度等,加强对古籍工作经费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中长期规划、多层次规划体系,使得古籍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理可寻。
2020年北京出台首个古籍整理出版扶持办法,将“北京市优秀古籍整理出版扶持项目”财政资金单独立项,预算额度提高到每年500万元,专项用于鼓励和支持北京市优秀古籍整理成果的出版,预计每年资助10个项目,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60万元。2022河南省在全省开展“2022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启动古籍保护传承与展示项目: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年度晒书活动主题,举办各种形式的晒书活动;举办以古籍保护为主题的各种传统文化展示体验活动等。联合全省各古籍保护单位,多种形式推动古籍保护培训、古籍文献宣传展示活动等工作深入开展。
《意见》明确肯定了古籍的价值,提出将古籍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注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的古籍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古籍不能束之高阁,创新求变方能实现古为今用,“统筹古籍数字化版本资源建设与服务,推进古籍专业数据库开发与利用。”推进古籍的数字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便于古籍的留存、整合与宣传推广,真正推动实现古籍的现代价值与社会价值。
《意见》的出台对古籍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全面、科学、系统地对古籍工作作出部署,古籍事业未来必将会迎来新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剂强心针的背后,古籍发展中的问题仍然存在。古籍与当代存在着天然隔阂且近些年的古籍保护大于古籍发展,古籍“活起来”仍然道阻且长。美编 | 刘安琪
图文 | 文字源于言之有范、封面源于典籍里的中国微博、文章首图源于unsplash、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合作加入我们
扫码👇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
加微信请备注好
“姓名+工作/学校单位”信息。
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
欢迎加入言之有范社群!
交流加入社群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