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戏剧也疯狂:来自西方的启示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1-07-18


韦伯经典剧目《歌剧魅影》于11月17日首次在北京上演,可以说震撼了整个京城。它于1986年在伦敦西区首演、1988年首次登陆百老汇,至今已在全世界27个国家的145个城市上演了超过74000多场,观剧人次超过1亿3千万,同名曲目火遍全球。中西方文化不同,戏剧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英美的戏剧发展得如火如荼,而似乎总是以传统面貌出现的中国戏曲在现代社会又是怎样的姿态呢?




一、中、英、美戏剧大PK

英国:戏剧之国的古老之美




2015年10月20日中午,习大大和彭麻麻在英国白金汉宫参加了英国女王主持的私人午宴。午宴之后,双方互赠礼物。英国女王回赠的礼物中,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莎翁为英国创造的价值当然值得英国女王将其诗集作为礼物送给习大大。为什么一本诗集就能搞定这样高规格的互动。送的虽然是诗集,代表的却是英国那般繁荣的戏剧产业


英国的戏剧传统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及中世纪时代,是名副其实的戏剧之国。世界戏剧看英国,英国戏剧看伦敦。伦敦剧院协会最近一份报告称,伦敦共有241家剧院、11万观众坐席。2012年至2013年,伦敦剧院票房突破6亿英镑,观众达2200万人。最高峰时,一天里可有约3000名演员和6500名全职剧院职工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送上精彩剧目,而平均票价只有27.8英镑。2012年至2013年,伦敦西区剧院的上座人次高达1460万,它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可以到达25亿英镑。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经典之美




如果英国戏剧让人想起古老的美,那么美国的音乐剧就给人一股现代的热情。同英国的戏剧一样,美国的音乐剧也成为了它的名片。在舞台剧的世界中,能与伦敦西区比肩的也只有纽约的百老汇了。百老汇的上演剧目有几十种,被大家熟知的经典剧目有很多,如《悲惨世界》、《美女与野兽》、《西贡小姐》、《国王与我》等。这里上演的剧目往往一演就是七八年,甚至是十几年。拿世界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猫》来说,从1982年10月开始上演到2000年6月落幕,上演时间长达18年之久。


百老汇歌剧现已成为纽约市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之一,仅门票收入就达5亿美元,总体收入超过50亿美元,观众人数达到1227万人次,观光人数达2500万人次,百老汇的繁荣还带动了旅游业、旅馆业、餐饮业、出租业等相关一系列行业的经济增长,同时提供了44000个全职的工作岗位。

中国:传统戏曲的底蕴之美



能为中国代言的舞台剧属戏曲为先,这是真正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先来看看中国戏曲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戏剧大国,中国的戏曲是世界戏剧的三大渊源之一,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因此来看,戏剧在中国社会中应该是辉煌与繁荣的。但是那也许只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事实了。随着近代文化消费形式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戏曲的观众群体年龄逐渐增大,观众范围越来越小,戏曲的辉煌好像随着时代的变化留在了过去,发展情况堪忧。


西方戏剧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一个亮点,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形式能否在复兴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呢?此刻虽不尽如人意,但是未来还是充满无限希望。


二、英美戏剧为啥这么火?

它们这么火,当然有理由。理由这么多,只能挑重点咯。英国和美国的舞台剧在戏剧教育、政府优惠和剧院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成功经验。


1.教育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英国是教育戏剧的起源地,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戏剧教育已经成为英国以及西方国家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他们在中小学所推行的戏剧教育,并不是以培养戏剧人才为目标的专才教育,而是在戏剧活动中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主要是以戏剧为载体,不教任何表演技巧,而是引领孩子们在虚拟的戏剧情景中体验,没有设定的台词、动作、故事情节,一切通过孩子自己的观察、想象、创造与反思。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戏剧教育在美国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的重视,尤其是戏剧高等教育,从规模和质量上也是世界上少有可比的,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1000多所大学(学院)设有戏剧系。另外美国的中小学也基本都可以开设戏剧方面的课程或开展戏剧演出等活动。在戏剧活动中,儿童可以学习行动和结果,学习风俗和信仰,学习他人和自己。注重通过戏剧活动来使他们形象化地认识世界,熟悉生活,并通过实践来对各种戏剧技能培养感性认识。

2.政府不差钱


英国的戏剧连续三年在美国夺得了托尼奖最佳戏剧奖,英国人称戏剧是英国最成功的出口。一位英国评论家把英国戏剧获奖归功于英国剧院的补贴制度。由于英国国家艺术委员会补贴数百个文艺团体,对高雅文艺的戏剧演出实行票价补贴,释放了由高票价压抑的文化消费需求。通过“准市场机制”来发挥促进竞争的作用,拉动戏剧产业的就业。




百年来,百老汇音乐剧产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纽约市的发展,与纽约市金融中心、艺术中心的地位密不可分。纽约市政府也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纽约市政府运用税收减免、提供优惠卡等直接政策手段鼓励刺激音乐剧产业的发展,在演出“上游”为艺术家提供廉价排练厅,并在“下游”售票领域提供廉价票以培育市场,全方位支持音乐剧产业发展。纽约免收百老汇音乐剧的销售税,还对剧院产业实施明确的税收政策。

3.有序扎堆的剧院


伦敦有100个左右的剧院,剧院区就有40多个。在西区夏夫茨伯里和黑马可两个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的弹丸之地上,就挤满了40多家剧院,加上周边几条街区的剧场,西区一代就有大小剧院60多家。除了数量很多,剧院规格也是从国家剧院到小型剧院不等,分别以不同的演出剧目为特色。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西区的魅力和优势正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产生连锁效益。




同样的扎堆情形也出现在百老汇,百老汇大街两旁分布着几十家剧院,内外百老汇各自上演着不同风格的剧目。扎堆的剧院形成了剧院区,这种空间上的集聚带来了巨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到西区或者百老汇看戏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生活习惯,“看戏之路”也带来了餐饮、交通、住宿等一系列的其它收入。


三、我们的瑰宝该如何复苏?

戏曲不是已经熄灭的灰烬,是正要燃旺的火苗。它是美的,美了这么多年,可以继续美下去。从西方戏剧的繁荣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1.剧院合理扎堆,形成集群化发展


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是剧院密集区,剧院在空间上的扎堆发展带来了规模化和集群化效益。在过去,中国的戏曲剧团的演出模式是与百老汇类似的。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段,戏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或者说是倒退。扎堆演出可以加强艺术的竞争,这在元杂剧时代就有清楚的反映。剧院的集群化对剧目的创作、剧目的营销都有重要影响。集群效应还可以带动旅游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一种城市的标志和名片,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实力跟影响力的一个具体体现。中国的剧院有必要在空间上形成集聚,发展多个类型的剧院,增强竞争力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扩大观众群,尤其是青年群体


西方戏剧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广受欢迎。这既与发展相当成熟的戏剧教育有关,也与国家财政通过各类优惠补贴从而刺激需求有关。这些都让戏剧成为一种能看、好看、喜欢看的文化消费形式。如今的中国戏曲属于高雅艺术,但是高雅艺术并不意味着在小圈子里自我欣赏。在戏曲诞生初期,观众就是寻常百姓,发展到现在,反而失去了群众基础。所以扩大观众群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尤其是青年群体。扩大观众群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见。第一是补贴票价,借鉴英国在戏剧方面的补贴制度,对票价较高但社会效益大的剧目进行票价补贴,尤其是学生团体。第二是加大戏曲的基础性教育,将戏曲课程加入到中小学教育当中,普及戏曲知识,培养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养成听戏、看戏的习惯。

3.要传承,也要创新


1997年迪士尼制作了音乐剧《狮子王》,在百老汇上演。这部剧融合了皮影、木偶、杂技、高跷等一切有利于变现场景的形式。现在的戏曲还主要依靠《锁麟囊》等大戏撑场面,述旧多于创新,固守传统戏曲,反对进行现代化创作,戏曲界整体的保守和顽固令人担忧。有个例子,白先勇倾力制作的《牡丹亭》就遭到梨园同行的斥责。梅兰芳和田汉也曾是戏曲改革者的角色,戏曲要想在艺术上得到提升,是需要有勇气进行探索和革新。曾经有一部小剧场制作的京剧《浮生六记》,底本为沈三白的同名著作,两三个青年演员的演出,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美极了。这样的戏曲才能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所以现代化革新是必要的,从剧本题材、演员的选择,到表演方式等都要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既要保留戏曲的精髓,保持戏曲的尊严,又要积极的进行改革,融合现代化的元素,避免固步自封。


戏曲总是有着一副传统面貌,在这个现代社会里有着些许的格格不入,但戏曲也总归在现代社会里。这个现代社会是需要这样的传统面貌来让人知道和记住些什么的,当然旧貌需要换新颜。


参考来源:

七幕:《英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出口戏剧》

第一财经日报:《剧院票房过6亿,文化产业带动英国经济复苏》


责任编辑:徐春晓、武艺

校对:彭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