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的文化力量:《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出炉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1-07-18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发展的未来息息相关。2016年1月18日上午,在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发布会上,“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数”排名首次发布。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课题组首席专家范周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出席发布会并致辞。报告发布人为《报告》执行主编、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师萧盈盈。

文化塑造城市,文化竞争力成战略议题


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等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确立,我国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文化的发展也迎来了重大机遇,城市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实现城市文化与人的和谐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我国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开发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塑造独特城市文化与个性,已成为国家决策者与城市管理者高度关注的议题。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念,使城市文化与人和谐发展,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国内一些中心城市提出了建设世界文化中心城市或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文化之翼的打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观念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城市文化建设理念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不足,千城一面、文化个性丧失等城市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都迫切呼唤着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将文化竞争力纳入战略考量,寻找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方法、路径与模式,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此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历时两年时间,本着勇于探索、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文献研究,在借鉴世界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的“跑道模型”,设计了涵盖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大量数据搜集与统计分析、多次专家研讨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并首次发布了我国36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总体实力及分项指标排名。

36座城市,文化竞争力综合得分差异显著

《报告》所涉及的36个主要城市在文化竞争力方面差异显著。从综合排名上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武汉、南京、成都、重庆十座城市的城市文化竞争力综合得分位于前列,其中被人们称之为“帝都”和“魔都”的北京和上海不仅仅在经济实力上领先,其文化优势也明显居于前列,远远高于紧随其后的深圳和广州。

地域方面看,文化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多处于东部沿海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东部沿海经济带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普遍较高,中西部城市文化竞争力相较于东部沿海城市而言较弱。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文化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城市文化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相一致。


各有优劣,短板客观存在需弥补


除了总体排名,《报告》还从文化禀赋要素、文化经济要素、文化管理要素、文化潜力要素、文化交流要素五个方面对城市文化竞争力进行了评估,36座城市在文化竞争力构成的不同指标中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北京、上海两座城市在五大要素的评估中均位列前两名。重庆市在文化禀赋要素方面表现突出,位列第三,优于自身在其他要素方面的表现。杭州市则在文化禀赋、文化经济、文化管理、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均表现突出,处于全国前列水平,整体城市文化发展相对均衡和全面。


就北京市而言,在一级指标下,北京在文化竞争力建设方面没有明显的短版,但在二级指标下,北京市在文化消费和城市综合这两项的得分相对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各个城市文化发展不均衡,建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大难度,也需要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创新。本次发布的“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数”排名,意在通过整体上把脉全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为我国城市文化政策、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对策思考,探寻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潜在空间和可行路径。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还将成立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中心,每年定期发布“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数”排名,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观点碰撞——新鲜出炉的“排行榜”引发了哪些思考?


Q1:传统艺术如何把握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让群众容易接受又不偏移精髓?


范周教授:传统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瑰宝,我们一定要将其发扬光大。在互联网的时代之中,我们的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一定要借力于互联网。《CNNIC: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网民总规模已经达到6.49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艺术的传承不能脱离互联网,因为脱离了互联网就是脱离了群众,而群众才是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的动力与源泉。


Q2:“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的难点在哪里?


范周教授:“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的难点首先在于指标的设计,我们指标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一定是要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工作基础之上的,它既需要借鉴他人现有的研究成果,更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不足、结合实际再创新,以最严谨的态度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其次,数据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36个城市,每个城市的数据统计情况千差万别,这客观上给我们的数据搜集工作增加了困难,而保证每一个数据的精准与准确,则是课题组成员需要用严谨的学术态度予以克服的。


Q3:城市排名中有个别城市排名与想象不符合,例如北京有些要素就排名靠后,那么北京的落后要素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范周教授:北京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短板在于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相关的硬件设施不平衡,以二环内和五环外的文化设施数量、质量为例,这两个地域在硬件设施上的不平衡显而易见。第二,文化发展的均等化水平应当进一步予以重视。以中国传媒大学所在的定福庄地区为例,这里人口约有45万人,规模堪比以个小县城,在这样一个范围内,有两所高校,却没有电影院、图书馆,这种情况需要改善。第三,国际化的实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市“四个中心”定位之一,而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内容则是文化的国际化,在这一方面,北京仍需进一步予以提升。当然,要实现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仅仅依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把现有的资源转化成产业,用产业盘活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第四,全面提升城市的人文情怀。北京是一所国际化大城市,现代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人们的人文情怀渐渐消散,这对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形成是不利的。改善人文情怀,要从最为根本的人出发,将安心、安情、安业工程的配套与城市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Q4:许多城市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在“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指标中如何体现?


范周教授:各个城市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文化管理”要素中。”文化管理要素“又细分为两个二级指标——文化组织要素和文化设施要素,这两项指标的数据体现了各个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水平。“文化组织”中的是否有相关协会、是否有优惠政策等指标均体现了城市政府在公共文化政策、管理方面的水平;“文化设施”中的图书馆、影剧院数量等体现的是其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水平。总之,我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的方向一是政策、规划,二是管理、三是财政投入。对“财政投入”需要进行一下解释,有的城市的财政投入是常规制的,在政府公报中查询可得,而有些城市在这一方面则是项目制,这部分项目资金我们没有办法统计,所以在结果上可能有所偏差。



《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核心内容共享






谢谢关注,欢迎常回家看看

微信后台回复数字“1”

或点击下方“原文链接”

查看言之有范精选文章汇编




交流合作邮箱:yanzhiyoufan@163.com


责任编辑:赵瑞熙

校对:王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