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文化产业发展预测锵锵三人谈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

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时隔五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39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2.1%,比同期GDP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万亿元,到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达到2.39万亿元,4年时间即翻一番。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首年,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走向如何?又将与“互联网+”、“文化消费”等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人物简介

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文化规划。先后承担国家多个重点课题、特别委托课题、部委专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范建华:原云南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曾任云南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委办公厅秘书三处处长、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云南省文产办常务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民族历史文化和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卜希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研究基地主任,曾任中国传媒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走出去”:开放型经济助力文化产业成支柱


范建华:对中国文化产业而言,2016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因为2016年是“十三五”的起点,“十三五”是中国建成小康社会的起始年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建设的作用会十分突出。在全国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是否仍旧能够做到逆势上扬,这是文化产业领域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必须建成支柱性产业。

范周: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5年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这次,中央强调的是“一定”

范建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说明了文化产业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从这个重点出发,文化产业将成为拉动内需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家“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乏力的情况下,中央“一带一路”战略则是将外向型、全方位开放作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借“一带一路”战略之力,中国经济必须要全方位开放,而且是必须向西开放。因为向西开放可以对中东、对东南亚十国、对南亚五国起到显著的辐射作用。在此基础上向北深入,则可以进入地中海区域。不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逐渐到土耳其后汇合,继而向北进入欧洲,向南进入东非和北非。

我国文化产业不能脱离开放发展的大背景,在国内经济,特别是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中,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出去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文化产品没有人购买与认可,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的孔子学院,绝对不是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中国文化真正的走出去,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是中国文化产品有人购买,真正打开海外文化消费市场。

范周:的确,现在我国的文化走出去,实际上更多的表现是文化宣传品走出去,不是文化产品走出去。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相当微弱,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很低。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十三五”时期需要着力突破的重点,这既是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助力,也是拓宽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



“拉内需”:激活文化消费是必然

范建华:文化消费品走不出去,中国文化就走不出去。对外而言,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之中,文化产业一定要当排头兵,要通过文化搭台,文化往前冲,走在前面开拓市场,为我国其他产业的布局形成更容易被认可的前提条件,尤其是文化条件。对内来说,文化产业则将会成为拉动国家内需的一个转折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去靠衣食住行来解决温饱问题的需求已经开始发生巨变,基本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我国的文化消费需求要大幅度提升,这就需要文化产业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从而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范周:目前,我国文化消费至少还有一倍的增长空间,现在还不到三万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消费存在的缺口非常明显。无论是文化消费意识与观念、文化消费环境,还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都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花大力气。而从供给层面为文化消费活力的释放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则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范建华:五万多亿的文化消费额是我们预测的,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它的比例也会相对提升,绝对数也会相对提高,所以文化消费的增长空间仍旧很大,尤其是在今天这种满足了基本温饱的背景下。而现在我们谈的供给侧问题,实际上对应的是需求和供给这一个范畴。消费是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它既需要实体产品,还需要精神产品。在供给侧方面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文化消费就无法得到有效拉动。

所以,供给侧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服务经济。而服务经济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文化产业,而以文化产品为主的文化消费,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市场容量、消费人群、内需,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他消费都处于饱和状态的情况下,比如我们的钢材、水泥、汽车、制造业、建筑业、装饰业这些实体经济比较强的行业都处于相对过剩,老百姓的手里剩余的金钱,则很容易转移至文化消费上。文化消费就必定触动我们的文化生产,所以“十三五”期间将是一个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拐点,因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点上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文化消费,将提供给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动力。

在整个中国经济趋于下行的压力之下,我对文化产业是趋于看好的,不能简单的说逆势上扬。但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确有两个有利因素:第一,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依靠文化产品走出去;第二,扩大内需必须靠文化产业的拉动,在未来,文化消费占国家消费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增长速度将不断提升。这两点都是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过程中的所必须的。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联姻:拥抱也需理性

范周:现在的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结构中,互联网已经影响到各行各业,而不再单单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文化”应运而生。互联网的诞生冲击了很多传统业态,同时模糊了业态和业态之间的边界,新业态层出不穷。我们看到的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等都是互联网与其他不同行业融合再创新的体现。新业态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冲击传统业态、模糊业态之间的边界。此外,我们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同互联网与文化的结合密切相关。

而就文化消费而言,互联网则更是创造了文化消费的更多可能性,在这一方面,突破性的进展无疑会出现。我和陈少峰教授谈过,他说文化消费估计有70%、80%的比重都是来自于互联网。我和他都对互联网文化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的消费前景抱有乐观的态度,但是究竟占比如何,则需要用统计数据来说话,但这样的发展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范建华: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没有把握互联网是一种生产力、是生产技术的伟大革命这样一个根本。互联网的出现不亚于瓦特发明蒸汽机,它改变了我们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范周:也正是因为这个情况,互联网时代里的文化产业恰恰进入了爆发期、喷发期。第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了20年的基础,这是绝佳的条件;第二,中国互联网网民已经培养起来,将近7亿多;第三,目前中国的互联网消费有若干的提升空间。


卜希霆:文化消费被互联网带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冲击下,巨大的市场已经被激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反思很多问题,互联网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就是需要反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海淀中关村曾经楼宇经济已经被互联网冲击掉了许多。同时,分外引人关注的“众创空间”“创客”在一些地区无法高效的开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与基于互联网的O2O、P2P模式客观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泡沫太多,新兴业态太复杂,使之在进入市场过程中受到的发展限制很多,发展问题也很多。此外,文化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盲目与刺激性,最典型的就是“双11”“双12”,这种盲目性的刺激消费,甚至是数字消费,并不是健康的消费形态。

范周:的确,但是这些惊人的数字也证明了一个流量问题。

范建华: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消费的蛋糕是一定的,我们是用365天来切这个蛋糕,还是一天来切掉几乎全部的一大块,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一天切一大块,剩下的364天自然会很小。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范周:2015年马云“双11”成交额实达到了1000多亿,但是随着人们退单等行为的出现,实际成交额降到了900多亿;在双11结束后,大家又开始退单,成交额则成了500亿、600亿,这反映出了一定的问题:第一,假货太多;第二,成交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一个“双11”让200个全世界经济体和经济国一起狂欢,是非常不得了的。而在这样的成交额中,有70%是利用手机移动实现的,而非PC机。

卜希霆:今年马云“双11”最大的突破就是它激活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对接。



虚拟+体验,文化消费转型升级势在必然

范建华:老牌的电商企业如亚马逊,马云这样的电子商务企业对他们而言是很恐怖的。美国是最早搞电商的,美国发展电商的好处在于实体店的价格、质量和电商产品的悬殊不大,所以消费人群不会受到电商企业炒作的影响。而在中国,电商销售的价格与实体店差距悬殊,老百姓的海量消费是通过价格撬动实现的。但从长远看,回归理性消费是一定的,虽然现在看来仍然很难。

卜希霆:目前,电商能够承载的消费内容仍以实体为主,但实际上,文化消费的后发空间是虚拟消费和体验消费这两个层面,这正是文化消费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必须要去现场,必须要去实体体验,必须要通过空间和时空的转换来真正实现。电商能够为文化消费助力,但单纯的依靠电商来推动文化消费是不全面的。

范建华:文化消费的体验性与虚拟性,恰恰与电商现有的特点相反了。买衣服可以在电商上完成,但是如看电影这样的体验消费,则必须要去电影院才能完成。所以我说文化消费在我们消费空间里面会进一步拉大。

文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体验消费,在体验消费里旅游产业的消费比重会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边际打破越来越突出,但是在旅游产业里,如休闲度假、养生产业等都和文化联系密切。

卜希霆:所以我们说,2016年或者更长远的时间里,文化消费的升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升级的概念在于突破单一的物质消费层面,而是形成包含虚拟消费、体验消费、娱乐性消费 、休闲性消费于一体的消费形态。而随着人们消费能力与水平的提升,这些消费内容的成长性会越来越明显,上升空间也会逐渐扩大,消费内容的虚拟性、体验性也会更加明显。另外,消费群体的变化也是文化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消费群体的细分则是主要表现。如何有效的挖掘各个细分人群的需求并将之激活,是文化产业发展中需要予以关注的。


责任编辑:刘皓然、孟祥雁


谢谢关注,欢迎常回家看看

微信后台回复数字“1”

或点击下方“原文链接”

查看言之有范精选文章汇编




交流合作邮箱:yanzhiyouf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