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汉字为什么选择“谐音”而非“记音”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中文系一年级小葛同学问:我最近在看《胡适文存》,胡适在《答蓝先志书》等文中都提到他和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希望能以罗马拼音代替汉字。他认为汉字的问题在于“偏于视觉一方面,不能表示字音”,而拼音文字“拼的音是听觉的,拼成的文字是视觉的”,拼音文字更有利于教育社会大众。请问老师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胡适的观点似是而非。


    

一、文字都是视觉性的,但汉字的视觉性和拼音文字的视觉性是不一样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视觉性是独立自足的视觉性,拼音文字的视觉性是依附性的视觉性。汉字的视觉性具有语言性,直接建构意义;拼音文字的视觉性不具有语言性,它只记录语音。语音才具有语言性,直接建构意义。


二、不能表音是汉字的优点,如果汉字是纯记音文字,就没有力量把中国这么大版图上“言语不通”的不同区域统一起来。


三、汉字不能记音,但汉字可以谐音。记音与谐音的区别在于:记音是具有唯一性的,字母和音素的对应是固定的;谐音是选择性的,字形和音节的对应是不固定的。记音是分析性的,记录的是某个类型的音;谐音是综合性的,记录的是某个词的音。



汉字的谐音原则拉大了文字和语音之间的距离,使得人们无法按照文字的拼写规则读出汉语的声音,却可以根据字形去意会汉语的意义,会意之后再建立字形与字音的松散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高度依赖语境,同一个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读不同的音。


由此汉字具获得了很强的时空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方言区通行无阻,被言语异声的各历史时代人、各地区方言人用作共同的交流工具,实现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统一和历史传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