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动物有没有语言,这是科学问题,还是哲学问题?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经济学系14级小喻同学来信:

“上了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课,我觉得关于语言与人性的探讨十分有趣。我上学期选修了‘语言学导论’这门课,也因此对语言学产生了兴趣。语言作为人类独特的文化符号,语言研究很大程度上也在认识人类社会、认识人类自己。
“正如蝙蝠用超声波辨别环境,蟋蟀以翅膀摩擦交流感情,任何动物都拥有独特的认知能力、交流方式。语言之所以能体现人性,在于它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经验,并因此将周遭环境和身边事物用接受度比较高的共同认知予以符号化、范畴化。

小喻同学说得很好。在20世纪人类文化研究中,有一个现象引人注目:语言成了人文科学共同关心的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语言:

人是象征符号的动物,即能利用象征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人能把他认识的世界用象征符号固定下来,反映出来,在人际和代际传播;

人用象征符号赋予世界以“意义”和“秩序”,从而拥有了一个世界;
而语言,正是人类创造的最完善的符号体系。

那么语言是如何如小喻同学所说,体现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的呢? 我们和离人类最近的类人猿黑猩猩做一个比较。

一、黑猩猩的符号能力
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尝试训练黑猩猩学习语言。黑猩猩是最聪慧的类人猿之一。虽然它的发音器官没有说人类语言的生物基础,一只小猩猩花六年时间才会发四个像英语的声音,但黑猩猩能够掌握其他符号语言,如手势、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塑料制品等,由此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诸如:

1. 名词性符号概括

黑猩猩学了“狗”这个词后,看到一幅狗的图画,或是听到狗的吠声,都会作出“狗”的手势。

2. 动词性符号概括

黑猩猩联系开门动作学会“开”这个词后,会用这个词来要求打开各种容器或水龙头。

3. 符号义引申

黑猩猩看见苦艾酒的广告,会做出“喝”的手势。

4. 符号创制

黑猩猩创造了“喝水果”这样的手势来表示西瓜。

5. 符号位移

黑猩猩学会“巧克力糖”和“颜色”这两个符号后,实验者用这两个符号告诉它褐色就是巧克力糖的颜色。当它看到表示“拿褐色”的两个符号,就会从一堆颜色各异的小圆盘里找出褐色的小圆盘。
这说明有些黑猩猩已能用符号来谈论当时当地不存在的事物。

6. 符号组合
一只叫Sarah的黑猩猩能够理解一些符号组合结构。看到“Sarah、香蕉、提桶、放”,它就会从水果中选出香蕉,从容器中选出提桶,然后把香蕉放在提桶里。
看到“Sarah、香蕉、提桶、放、Sarah、饼干、盘子、放”,它也能按指令去做。
甚至看到“Sarah、放、苹果、饼干、盘子、提桶”这样复杂的句子,它也能理解。

然而,黑猩猩的符号实验并不能否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本能。

二、黑猩猩符号能力的局限
局限之一:智力环境

语言能力的基础是智力。人运用语言的突出能力,部分是高度智力的作用。而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环境。
人脑在无数代的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条件,本质上不同于猩猩的大脑所赖以发展的那些条件。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创造新生活、新环境的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脑不断进化,脑机能不断完善,脑高级神经中适应相对稳定的外部条件的能力,不断得到巩固。

而黑猩猩却生活在一个几乎一成不变的环境条件下。它缺乏包括语言机制在内的人脑高级智力,除非它也经历一个像人脑这样朝高级思维机制进化的过程。然而这种大脑机制质的变化在目前看来是不可能的。

局限之二:认识能力
由于黑猩猩缺乏足够的智力,它们彼此接触时就不能使用共同语言,对于语言符号的涵义就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不能发展语言式的交流系统。

即使在人类强化训练下,黑猩猩能掌握一些手势语,这些手势数量依然有限(约一百多个),学习的进度也十分缓慢。
更重要的是,黑猩猩的学习带有强烈的实用目的——从人类获得食物或照顾,而并不具有认识的目的。

而人类语言是和认识能力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几岁的儿童都爱用语言来了解周围世界,发现周围世界。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所用句法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黑猩猩没有这种需要。它的智力就只能局限在低水平上。
据统计,婴儿出生时大脑重量只有成人大脑的24%,黑猩猩刚生下来时大脑重量却是成年黑猩猩大脑的60%。人类大脑的增长速度比黑猩猩要快得多,而人类正是在大脑走向成熟时习得语言和认识世界的。

三、黑猩猩的器官局限
局限之一:发音器官没有语言专化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指出,动物通讯使用的符号有严重局限。其符号形式不外乎两种:

(1)固定有限的符号
动物通讯采用一组固定有限的信号。每一个信号与一个特定范围的行为或情感状态相联系。黑猩猩的手势语就是这样。

(2)固定有限的语言维度
动物通讯使用一组固定有限的语言维度。在这个维度上选定一点,就能唤起非语言维度上的一个确定点,产生意义。
例如欧洲的知更鸟,它用高低音调变化的速率来表达它防卫自己领土的意图。

无论是手势变化还是音调变化,其产生的区别性单位都极其有限,与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区别性声音单位不可同日而语。
人类独有一套完善的发音器官和专门化的肌肉系统,可以发出不计其数的分节音。

局限之二:大脑没有语言专化
一些研究动物通讯系统的学者,所谓“比较习性学家”(Comparative ethologists),认为:除人以外的其它哺乳动物缺乏人类器官模仿声音的能力,但鸟类不同,鸟的语言与人类语言长得很像:

1)目的性

人类语言和鸟的语言都有目的性,即有确定的传达意向,试图改变他者的行为和思想,改变他者对情势的态度。

2)句法性

人类语言和鸟的语言都有句法性。其话语都是有内在组织的语言行为,具有结构的一致性。

3)命题性

人类语言和鸟的语言都能够传递信息。

研究者断言鸟有希望“在真正意义上进化出语言”。
乔姆斯基对此作了坚决驳斥。
他认为把人类语言和动物通讯联在一起毫无意义。动物没有人类大脑的语言中心,而人类不仅独有一套完善的发音器官和专门化的肌肉系统,而且具有向它们发出指令,协调它们快速而有机动作的言语中枢。
黑猩猩在人类帮助下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力来分析语言输入,将其与头脑中的语义和语法结构相联系,然而只有人类是用大脑的听说频道(言语中枢)来专司这种能力的。

由于动物通讯没有人脑优势半球的专职言语中心,动物通讯系统哪怕有再多的符号,它的机制和原理也异质于能表达无限多思想、意图和感受的人类语言机制和原理。

实验也表明,一个人的大脑言语中心受损后失语,他仍能获得和使用为猿猴而设计的交际体系,足见这样的交际体系与人类语言只有最表面的相似。

四、两种异质的通讯原理
人类语言和动物信号的组织原理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乔姆斯基认为,动物通讯确实具有人的手势语系统的许多性质,由此探讨二者直接关联的可能性是合理的,但人类的语言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原理上。

这个不同,简单地说,就是连续与分离的区别。前者指符号的一维变化(如物理振动的频率),后者指符号的分节。

动物通讯在原则上允许语言维度作连续的变化,但人类语言却是分离的。这不是一个“多”或“少”的问题,而是完全不同的组织原理。

当我们说“跨国公司的兴起对人类的自由构成一个新的危险”,我们并没有沿语言维选择一点来通报与此相关的非语言维上的另一点,也没有从先天或习得的一个有限的行为储备库中选择一个信号,而是使用了一串不同的分离的符号。

以上这些内容,同学们可以在我主编的《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第二章中看到更多的论述。然而大家不要以为《语言学纲要》上说了就是真的,不需要我们多想,接受就可以了,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大的争议。
同学们翻一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William A. Foley的《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会发现新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其他灵长类动物也有左右大脑分工;人类和动物在这方面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而非本质不同。

所谓人脑与其他灵长类动物脑的基本区别,在反对者看来只是量的区别——人脑有更大的脑容量和更高的连接度。而在基本结构上,人脑和动物大脑没有区别。

这也就是说,人类语言的诞生,不是某种质变的结果,而是渐变的结果,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结果。
而乔姆斯基的观点针锋相对:
试图解释人类语言怎样从较低智力水平的、更原始的通讯系统中进化而来,这就像解释从基本粒子之中“进化”出原子一样,荒谬而没有意义。

乔姆斯基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人的天生(遗传)语言能力的问题。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存在于心灵中的天生的结构、程序和理念,而不是来自环境。这些先天的程序、结构和理念,即普遍语法,是语言基本结构的基础,决定人掌握自然语言的内在能力。

乔姆斯基提出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直接关联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的生成语言学;
(1) 什么构成语言知识?
(2) 语言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3) 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4) 相关的大脑机制是什么?
(5) 这种知识(在物种中)是如何进化的?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争论到现在,动物有没有语言,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成了一个哲学问题。

语言研究的许许多多“科学”问题,
说到根儿上,
其实是哲学。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公众号
编年目录链接(十六)
(2021.7)
2021.7.3   “中国语言的文法永远不会弄明白”——牛津大学古亚述学教授塞斯为什么这样说?
2021.7.7   意象性与积木性——汉字书面语发展的两翼

2021.7.11   德里达哲学文字论中埋下了多少致敬梗?——论汉字的语言学“突围”之哲学意涵

2021.7.14   阅读和写作中的“我”,为什么渴望成为“你目光下的我”?——本科生语文之惑的解惑之道

2021.7.17   “日韩同学的字特!别!方正!”——中国人为什么写得“潦草”?

2021.7.21   一个屈折语的女人嫁给一个黏着语的男人,是不是罪过?——从西方的形态鄙视链到中国的逻辑多边主义

2021.7.23   “谈恋爱不能用方言又不能用普通话,我和他注定只能是好基友”——纯洁的革命友谊怎样升华?

2021.7.27   一来到汉语,为什么头上的天都变了?——从语言学知识的打开方式谈起

2021.7.30“  “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在语言上仿佛没有故乡”——方言小白的语言救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