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欢迎大家和我做朋友来感受魔性的马来西亚语言哦!”——大马华语的Rojak拼盘及其文化认同感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历年语言与文化课上的马来西亚同学们,例如新闻学院15级的小胡,18级的小刘、小许,法语系18级的小王,中文系16级的小叶等等,先后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马来西亚语言的特色。其中有许多让大家感兴趣的“点”:

1. “你是马来人,为什么汉语说得这么好?”

来到中国,每一次自我介绍来自马来西亚之后,身边的中国朋友都会惊讶地问小胡:“你是马来人,汉语为什么说得这么好?”小胡总是很无奈地向朋友们强调自己是马来西亚华人,并非马来人。

这样的经历几乎每一位来复旦的马来西亚同学都有过。广播电视学专业18级的小刘同学也说:

“来到上海三个月,我常听到周围的人跟我说:‘你的中文讲得真流利’ ‘天啊!你居然会说中文!’ ‘你中文怎么讲得那么好?’ 听到这些话我总会回答:‘因为中文是我的母语啊。’”

小刘同学告诉我,马来西亚同学会讲中文一点也不稀奇,中国大型辩论综艺节目《奇葩说》里的辩手颜如晶、胡渐彪和颜江翰等人,就是一口流利的中文,他们都来自马来西亚。

原来,马来西亚(简称大马)是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国民主要有三大种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国语为马来语,英语作为通用语言被广泛使用,而马来西亚华人之间主要用自己的母语——华语来沟通、交流。此外还通行淡米尔语(Tamil)及汉语方言等。

马来语和英语是学校的必修课,其他语言在各公立或私立学校自主安排学习的课程。例如华校都会有马来语、英语及华语(统称三语)的课程。大部分大马华人都会至少三种语言。

2. “我们的语言就像rojak混合了各种不一样的蔬果”

小叶同学在语言与文化课上介绍自己的母语大马华语时,用了一个词:Rojak

什么是Rojak?将黄瓜、木瓜、芒果、凤梨等各种蔬果切成块,再拌上脆饼、虾膏和花生碎,浇上辣酱,做成一道“马来辣色拉”,这就是Rojak。

而大马华语给人印象就是这样一道美食,它混合了马来语、英语、汉语方言(如:福建话、粤语)的各种成分。

小叶演示了这样一段对话:

甲:诶,你现在在学校上课吗?

乙:Abuthen?

甲:酱你等下放学后要去yumcha吗?

乙:Hold on! Hold on! 你明天不是还有考试咩?酱得空yumcha?

甲:哎呀,英文罢了吗!对我来说简直就是sap sap water啦!cincai做一下就可以pass的,steady……

乙:Ok ok, 你win liao lor! Yumcha on!

甲:ok~ 酱等下mcd见。Bye~

同学们看了一定似懂非懂,这里既有英语,又有汉语方言,还有其他语言,当然主体是汉语普通话。小叶解释说:

Abuthen是“当然”或“不然呢”的意思。它既不是马来语、英语,也不是粤语、闽南语。我的印象中是新加坡的电视剧某角色的口头禅,已经很难验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这个词,但是一直被沿用至今。

Yumcha是粤语的“饮茶”。约某人一起喝个下午茶、聚一聚之类的意思。

Hold on直接就是英文的“等一下”。

Sap Sap Water的意思是“很简单”。有的人会说sap sap shui,用中国的网络热词解释就是很“水”。是闽南语和英语的结合。

Cincai的意思是“随便”。我相信有很多人试过在和朋友聚餐前,想选择一间餐厅但是不知道该选择什么的餐厅的情况:

A:诶,你想吃什么?

B:随便,都可以吧。

A:那我们吃火锅吧!

B:不要。

A:吃韩国料理?

B:不要,我不会吃辣。

A:你什么都不要那你要吃什么?

B:随便。

把以上的“随便”换成cincai,就是马来西亚人对话的方式了。

Steady,英文原意是稳定,用在这里就是叫别人“放心”或“不必担心”的意思。

Win liao lor是网络用词,“你赢了”,我无力反驳的意思。这是夹杂英文和马来西亚口音的Manglish(马来英语)。

On通常在约饭、约聚会、约打羽球的时候说,意思是“我可以参加”、“约起来”、“high起来吧”。

小叶同学端给我们的,果然是一盘色彩鲜艳的马来西亚华语色拉!它的词汇、腔调、语法都和台湾汉语、大陆普通话不一样,处处是马来语、英语、汉语方言(如闽南语、粤语)的痕迹。

3. “我们的‘中文’是先辈们用血用泪抗争回来的

大马华语为什么会如此Rojak呢?小胡同学对此解释说:

“我们的祖辈移民到马来西亚,作为人数较少的外来族群,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中,必须适应当地的环境。华人的文化也不可能保持纯粹、单一的中华文化,而是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吸收外族文化,成为一种复合型文化。因此,马来西亚华语也夹杂着当地各民族语言的词汇和口音,形成浓厚的地方特色。”

广播电视学18级来自马来西亚的小刘同学进一步告诉我们:

“‘马来西亚华人会说中文’这件事情并不是必然的。由于种种政治原因,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长期受到打压。在中国,中文被称为“普通话”,对任何一个中国人而言,会说中文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马来西亚华人而言,我们的‘中文’是先辈们用血用泪抗争回来的。

“坦白而言,在马来西亚,我们的国语是马来语,日常商业用语是英语,华人如果不说中文也能够生存和沟通。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学习中文呢?只为了一个很简单的原因——传承。

“由于先辈们坚持母语教育,所以到了我这一代还会说中文。但是以马来西亚的情况看来,当人民与文化不再抗争和抵制,中文会不会像某些小语种一样逐渐衰弱呢?我希望不会有那一天到来。”

历年语言与文化课上的马来西亚同学,以他们丰富的多语言体验,给 “同文同种”的大陆同学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给我们哪些理论启示呢?

一、只有语言自觉,才有文化自觉

小刘同学说得很好:在马来西亚的语言环境中,不说中文也能生存,那为什么要坚持说中文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要文化传承。

在人类思想史上,语言和文化如此紧密的联系,我们从理论上看,是直到欧洲文艺复兴后才被真正认识。

在中世纪的语言学科中,拉丁语具有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它是唯一被研究的语言。即使在中世纪后期,出现一些用欧洲各民族语言写成的语法著作,它们或是学习拉丁语的工具书,或是附在拉丁语之后的本族语法说明,并没有自觉的民族语言意识。

十四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打破了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欧洲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其明确的标志就是民族语言的自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语言的文化自信。

人类第一次有了自觉的民族语言文化认同,语言识别成为各国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标志,它和欧洲各民族的文化自觉齐头并进。

当时的人文科学研究普遍关注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关系,语言与人民的历史、生活的关系。人类语言丰富的多样性得到人文科学研究的热情肯定。

尤其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弥漫欧洲大陆,人们用热情奔放的民族语言来抒发感情,表现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的人文性、民族性受到了研究者的空前重视,由此形成了欧洲语言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特色。

显然,人类的语言自觉和民族自觉意识的增长有深刻的联系。

二、有了语言的同形性,才有民族的同形性

马来西亚的华语同学经常说,在中国,只要听到一点大马华语的声腔,都会感到非常亲切,这是来中国之前不曾感受到的。这样的共同声腔,洪堡特称之为语言的“同形性”。

语言在一个民族中代代传播,它对民族中的每一个人都起着强大的限制作用,而这种限制作用与每个人的“原初的真正的本性”是相通的。

每一个人一方面在把语言作为工具使用,并在交际中表现出一定的个性色彩;另一方面又在语言的制约下和本民族的其他人保持着共同的世界观和理解的可能性。

洪堡特认为前者即个人对语言的作用是一种自由性原则指导下的动态作用;而后者即语言对人的作用是一种生理学的作用,它使每一个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整个民族的一个成员。

在语言强大的规范下,个人对语言的创造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民族的产品必定先在于个人的产品。”

因此,要真正认识语言的本质,必须从纷繁多样的个性要素上升到民族性的高度。不了解一种语言的民族性,也就无法认识各种个性化语言要素的真实特质,更无法认识这些个性化要素间的联系。

三、语言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尊重差异

洪堡特认为,任何民族都在用自己的智力把握世界,在世界中体现自身,而这种把握和体现,需要有清晰的智力结构,这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达到。

这就使得语言的特点,或者说一种语言相对于其他语言的差异,具有了深刻的自我意识,深刻的文化认同感。
在复旦大学的语言与文化课上,历届马来西亚华语同学表现出的对母语的热爱,深刻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不约而同提到我在课堂上讲过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找到归属的要素是听到自己的语言,很容易理解和被理解”

这句话是在第一个国际母语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的,原话是:“在一个日益变得无根无基的世界上,找到归属的要素就是:听到自己的语言,很容易理解和被理解。
广播电视学专业15级的小胡同学说:     

“马来西亚华语因融入了多种文化以及环境的因素,使汉语在马来西亚有了新的语言色彩;也因为我们口音、词语,甚至是句型的变异,使得马来西亚华语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汉语。

‘找到归属的要素是听到自己的语言,很容易理解和被理解’,老师在课堂上说过的这段话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作为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对于我来说,也是华人区别于马来西亚其它种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

而马来西亚华语区别于标准汉语的独特性,也使得我们这些马来西亚华人有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意识。

“正因为有着不同于标准汉语的鲜明语言色彩,才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知到自己是‘马来西亚华人’这一身份。”
第二句话:“语言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尊重差异,因为差异的背后是人

广播电视学专业18级小刘同学会说6种语言,她说:

“我热爱我的祖国,马来西亚,所以我坚持学习马来语;身为一名华人,我们认同自己的身份,所以先辈再艰苦也要办华文教育,让后代得以学习中文。大家都很努力地维护并且小心翼翼地浇灌着一朵朵文化的花朵,为了就是传承和发展。

“能够习得6种语言,不是因为我有多大的天赋,而是我生长的环境给了我一个机会接触不同的语言以及不同的文化。如果说汉字具备包容性,那么马来西亚这个国家也一样,包容着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种族,让大家得以互相交流,甚至学习对方的语言与文化。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必须尊重彼此的语言与文化差异,这也让我想起老师在课堂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

“‘语言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尊重差异,因为差异的背后就是人’。”
此时,当我们听到马来西亚同学,对了,就是中文系16级的小叶同学,在课堂上说:

“欢迎大家和我做朋友来感受魔性的马来西亚语言哦!”

我们为之动容。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公众号
编年目录链接(七)
(2020.6.1-10)
2020.6.1   5G时代和书面语竞争的不是口语,而是图像
2020.6.2    语言无优劣——人类文化关怀的终极价值立场
2020.6.3    我们无法从语言发展的过程和状态中读出“进化”的意思来
2020.6.4    拂去假名现真名——日本的“伪中文”
2020.6.5    等级和亲疏,你在称呼的时候要哪个?
2020.6.6    中文的建构是动词性的,还是名词性的?
2020.6.7    “老师可不可以满足我‘向老师安利古风歌曲’的愿(su)望(yuan),bbl(抱拳)”
2020.6.8    中文之难,中文之易
2020.6.9    热爱让我们专注和自由
2020.6.10    中文的“反训”智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