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民国 | 大师辈出 文化变革的年代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居士亭】
居士亭
不取一毫为己用
惟利天下诸众生
民国启蒙修养教科书 | 民国老课本
因着一份责任感,编写教科书之人皆是当时著名的知识分子、社会精英。蔡元培、张元济、王云五、顾颉刚、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夏丏尊……
民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化大变革的年代,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风骨,又带有面向世界的开明,两不隔绝。
他们将德育放在首位,却不过多说教,从儿童视角,让孩子们在日常点滴中明白责任和担当。
他们将民族文化作为基石。儒释道的精华思想,文学、书法、绘画集于一体的中华审美,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他们的文字,寥寥数笔尽显中文的魅力,处处透着自然和纯净,让人心生光明。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但教育未废止。上有信念,下有常识,这些教化感人的民国课本集二者于一身。于沧桑百年后愈见纯真。今天与当友们一起走进民国的老课本!
课文选:河中两舟
高僧称:“世俗江面上只有两条船,一条是名,一条是利。”孩子说:“江面上有大船也有小船。”教育家看到的是:顺风船和逆风船。只要得法,都有彼岸。
课文选:勿贪多
母告诫儿,人民告诫官员,同样的话:“汝勿贪多。”可当“文革”中造反造成了“子教三娘”,可当县官高堂高坐坐成了父母官,手伸多长,拳攥多多,都不奇怪。那该是历史小儿手痛心急大哭的时候。
课文选:食笋
父子居家情景对话,一语清新,盈盈可握,如雨后笋芽。生活亦俗亦雅,雅如苏东坡,俗如东坡肉。有民谣称:住无竹而俗,食无肉而瘦,若要不俗也不瘦,竹笋炖猪肉。常被喻为新生事物的雨后春笋,鲜嫩嫩、脆生生,可佐餐时代。
课文选:写生
画中人,人中画;野花一枝,姐妹俩儿。写生生机勃勃,绘画画里乾坤。李叔同曾作歌曲《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荠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花儿是姐妹的画帖,姐妹是天地的画帖。
课文选:读书
上苍托先生转交学生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书房、教室、眼界、心扉的钥匙:读书。两个字、一件事,贯穿一辈子。当年的学堂乐歌有唱《读书》:“学生学生学生,读书要用心。平上去入四声,字字要彻清。音要准,读要勤,讲解要分明。字音字意要留心,进步自胜人。”但,“不读书不能成人”。
史书印证:不读书、不能读书、不尊重书、多禁书的朝代,人非人。
课文选:逐雀
丰收的黄昏,小雀、童子相继出场。面对争食麦粒的小雀,童子只是拍手噪逐。如田间稻草人,只阻吓,不杀生。各有活法。在有矛盾的交汇处,留白天地宽。无需龙威震怒,麻雀虽小,五脏也盛有忧喜悲念惧。
课文选:贾易
母子守爱怜,冬夏生春秋。记得古人有诗:“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沉郁深切,切入肌肤。许多成大业者,曾经孤儿寡母。物事颠簸,终归平衡;人间得失,悲喜转换。萧索尽头是寥廓,春在村头荠菜花。
课文选:插秧
二三寸秧针,分列成行,缩影成中国阡陌纵横、汗水雨水的农业社会。五代后梁布袋和尚有诗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满田的粮食、希望和禅意。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民国启蒙修养 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