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回眸|怀念顾准先生
顾准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治学勤奋、寻求科学真理锲而不舍的学者。我和先生交往不多,但他这一高大形象却深印在我脑海之中。今读其专著《顾准文集》而益信。
顾准(1915-1974),字哲云,上海人,
著名的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
我之结识先生,为时较早。本世纪30年代初,我在国立上海商学院求学,曾于暑期由学校安排到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实习期间,有几次与先生分在一个小组,奔赴客户处查帐。他颀长的身材,双目炯炯有光,动作敏捷,查帐很熟练。但我其时只是一名学生实习员,初次的接触,他未必记得。
坐落于松江校区的“师生情”雕塑,
展现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
时任上海市财政局长、税务局长顾准
拜访恩师潘序伦的情景。
50年代初期,上海解放不久。在上海教育工作者工会下面,设有一个高校会计教师学习组,几乎网罗了上海各大学的全部会计教师,经常举行集会,成为大家交流的中心。先生其时出任上海市财政局长兼任税务局长。这样一位深居高位的领导人,而与会计深有渊源,自然受到会计教师所瞩目。先生曾应邀到会作了一次报告,畅谈会计在社会主义理论里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听报告后,分组进行了讨论,一致予以好评,不少教师从报告中得到鼓舞,对本身工作岗位的前途树立了信心。
60年代初,我应财政部邀请,参加了由部组织领导的《会计原理》教材编写四人小组,四人一同住入财政部招待所过集体生活,为时半年。其时先生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其办公室与招待所相距不远。这个时期,我们曾多次相互走访。当时我任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也以会计研究为主要任务。但开展研究,颇多困难。所以,我们两人的交谈,主要是就怎样开展会计研究交换了看法。我从交谈中得知,他正对会计的若干基本问题,作系统性的研究。他向我谈了一些初步的构思,征询我的看法。
顾准与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刘晓(中)、
时任华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的陈同生(左)
1946年2月于江苏淮阴合影
1962年前后,有某银行职工谢某在社会上大量分发其自费印的“内部研究报告”,对借贷记帐法大肆攻击诋毁,建议财政部废除借贷法,改为采用他所创造的“科学”记帐法。为此,财政部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听取谢某的口头说明,公开征集各方面的意见。我们教材编写的四人小组成员也都参加了研讨会,先生也出席了。于是我有了进一步接触先生会计学术思想的机会。
顾准工作照
先生在会上与我相邻而坐,屡次向我递条子,提出会计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即便是朋友间提问的条子,他的措词也是写得生动、风趣,而又尖锐的。我感到,他把握问题重点的能力较强。谈论得最多的是资金和资金运动,因为其时资金运动论在我国学术界占有优势地位。先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富有启发性。有一次在讨论资金时,他突然提出常见于西方会计的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追究该表所列的资金,在概念上是否与资金运动中的资金概念相等。尚有区别,区别何在等问题。这张表,在我国当时的会计实践中,早已销声匿迹。一般实务工作者未必面临过这样的问题。二先生津津乐道,兴致勃勃地与我探讨,足证他治会计学功立之厚实。
顾准与家人合影
1958~1959年,我国出现“大跃进”运动,相应地产生了财会工作的大跃进。我受命组织上海财经学院会计系调查组,到北京、天津、长春等地作为期两个半月的实地调查,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调查结束后,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先生对这份报告极为重视,曾不止一次向我商借翻越,并就报告内容向我提问。嗣后,先生趁他来上海调查研究之机,多次上潘兆申教授家中或来我家进行三人间的讨论。这种讨论,事前不定主题,兴之所至,自由展开,既有争论,也有相互补充。各自不存戒心,没有顾虑,颇多启发,颇能得益。
长城之巅,顾准1965年在八达岭长城上
大概是1965年或1966年上半年,先生写出了他对会计学的初步研究成果,命名为《社会主义会计的若干基本问题》,打字油印,厚厚一大册。承先生不弃,寄我一册要求提出意见。因十年动乱的岁月不久开始,可惜很想仔细阅读的一厚册,我仅粗略地翻阅一过,便搁置案头,而从此竟与此册无缘了。
1950年11月顾准为立信师生题词
在先生着手研究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年代,以社会主义为前提是理所当然的。在这个前提下,他对于资金的性质和含义,据我回忆,首先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加以考察的,然后进入微观经济领域,形成关于资金的概念。所以,他的思路,与当时大多数会计学者之纯从微观经济出发不同。我认为,这不仅跟他当过财政局长(纵然为时不久)有关,而更重要的是出于他治学态度的严肃认真。他对会计诸问题是通盘考虑的,视为彼此联系所结成的一个整体。旨在寻求科学真理,而不在乎提出一、二个新颖见解,撰写一、二篇文章,以争鸣于世。
同时,他谈到资金,还频频联系基金进行探讨,探究会计学里何以需要两个概念并存,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等问题。他对手上研究的问题,从不轻易放过,草率下结论,一朝发现一个可能的突破口,就抓住不放,穷打猛追,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而后已。他这种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说明他具有一个研究人员所应有的优秀素质。
本文选自《立信往事》,作者娄尔行,曾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主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此文写作于1995年。
资料来源/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