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倒计时1天 |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高等财经教育?听听“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怎么说?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打造属于你我的微空间
关注
10月19日下午,以“新时代、新财经、新教育——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为主题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我校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捷克和保加利亚等国内外20余所高校校长、学者专家和师生代表五百余人汇聚一堂,共商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大计,同绘中外高校交流合作蓝图。学校党委书记李世平致欢迎辞,党委副书记、校长唐海燕作主旨报告。论坛由副校长顾晓敏主持。
李世平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参加论坛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当前,在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体系,以及科技创新的深入,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这都对高等财经教育发展提出了的新要求。中外校长和专家学者齐聚立信,探讨在高等财经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对于推动大学提升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增进友谊、加深了解、扩大合作、加强交流,携手推进高等财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唐海燕在《诚信为本、学验并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经人才》的主旨报告中表示,在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和“五个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高校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用型财经大学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大内涵发展力度,努力培养具有“诚信品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他指出,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要聚焦“诚信”品格塑造的内涵和方式,注重学生“动态适应性”和职业发展竞争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诚信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等三大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与实践高等财经教育改革新途径。
目前,高等财经教育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呢?中外大学校长们纷纷建言献策。
信息社会新时代对高等财经教育提出新要求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指出,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要重视教育质量为生命,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要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促进人才培养的卓越化;要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卓志以“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为主题,从新时代我国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新时代财经大学发展的战略两个方面纵论新时代对高等财经教育的要求。
安徽财经大学校长丁忠明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并将持续催生产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革,肩负培养专门人才、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经类高校更要快步跟进,努力探索一条跨越式内涵发展的成功道路。
广东金融学院校长雍和明从应用型大学特点与定位、应用型大学现状与问题、应用型大学发展设计与塑造、应用型大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新时代对高等财经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财经领域新发展对高等财经教育提出新挑战
美国尼亚加拉大学副校长凯文•G•克雷格从金融发展的视角研究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的挑战,分析了财经形势发展对生活、企业和高等教育的影响,并对未来高等财经教育进行了展望。
保加利亚斯维什托夫经济科学院院长伊凡•拉什科夫表示,深化大学间国际交流合作是东欧高等教育界应对当代社会发展新挑战的有效途径。
日本千叶商科大学校长原科幸彦以“高等财经教育可持续发展与伦理”为主题,进一步强调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没有国际合作,就无法成功培育具有国际化视角的财经人才。
台湾静宜大学副校长王俊权介绍了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后表示,针对高等财经教育发展趋势与挑战,中外高校可以发挥教学特色、科研专长,在教师交流和联合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合作。
财经高校新举措为高等财经教育探索新途径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夏春玉分享了该校在探索财经类大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与经验后表示,学科建设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龙头,是决定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所大学的学科及其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办学特色和水平。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周建松介绍了该校近年来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实践方面的基本情况后指出,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密切联系,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
广西财经学院副校长潘慧表示,财经类高职院校要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强化学科特色,这样才能推动学科整体水平长足进步,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显著增强。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张晓晖介绍了该校学科建设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情况后表示,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牛鼻子”,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的内涵建设和长远发展。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学校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在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中,既展示了学校“诚信为本、学验并重”的办学理念,也为学校培养“诚信品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定了信心,有利于推动学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建设进程。
文字/科研处、学科建设处 聂峰
摄影/徐美玲、张嘉薇、王一凡、朱容池
责任编辑/张嘉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