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世林|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初探——面向2030年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国家中心城市和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优势互补,共谋发展,要合理规划和统筹实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方案和“双一流”方案。要从战略高度支持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重点高校争创世界顶尖,一批高校争创世界一流,部分高校争创世界知名,建成东亚及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中心。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领导统筹,服从大局;发展经济,重点突破;政策扶持,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协作互通;借鉴经验,中国特色。
我国已经从世界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许多高校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颇具影响力。根据历史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将在近十年左右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大学甚至世界顶尖大学。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高等教育区域公平、高等教育发展活力、高等教育国际影响等问题仍然值得关注。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不仅突出了高等教育发展追求效率,也强调了高等教育发展注重公平。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将会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机遇,为高等教育发展活力提供重要支持,为高等教育国际影响提供重要基础,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奠定国家长远发展基础。
一
国家中心城市和“双一流”方案相继公布
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课题组所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草案)》在“全球职能城市”的基础上,提出国家级中心城市的概念。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国家中心城市是新时期服务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2]2015年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我国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制定了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方案)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对外交流等各领域的变革。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国家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双一流”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在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继续坚持深化改革,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双一流”建设既可以提高城市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又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和不同学科发展的公平。两个方案将会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必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当前城市发展和大学改革等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各项改革和举措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应该合理规划和统筹实施。
二
国家中心城市与高等教育发展优势互补
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会引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变化。高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联系紧密。“双一流”建设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等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培育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和内在动力,奠定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国家中心城市和高等教育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一)国家中心城市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条件,集聚活力
国家中心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可以为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美国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阿特巴赫在《国际高等教育》创刊号上曾指出,著名的科学研究中心长久以来都建在大都市内部或附近,这些城市具有良好的学术传统,如东京、京都、波士顿、旧金山、巴黎和伦敦。即使在网络时代,知识创新也需要公共设施以及其他学术上和智力上的刺激。纵观各大排名中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也可以发现大多数一流大学都建在政治、经济或者文化中心,建在国家或者地区战略要地。国家中心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更为优越的条件,为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中心城市可以集聚发展活力,吸引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动力和活力。国家中心城市在薪资、待遇、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师资、学生等人力资源,并且有利于形成学者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进而也就更具创新发展活力。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将大大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社会服务的水平,对吸引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是大有裨益的,这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聚,将使得国家中心城市更具国内和国际影响力,增强高等教育的吸引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二)高等教育发展为国家中心城市凝神聚力,开创未来
高等教育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力提升以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高等教育可以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大量优秀的毕业生,吸引国家乃至全球的人力资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第二,高等教育可以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作用,促进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良好互动和相互支持,统筹国家的长足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第三,高等教育可以促进国家中心城市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更丰富的人力资源,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总之,高等教育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活力和动力,提高了国内和国际影响力。
高等教育可以创造知识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贡献智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凸现出来,高等教育在创造知识和价值方面的作用是首屈一指的。存在于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大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进行艰苦和卓越的学术研究,为人类社会走向未来提供了科学、技术、方向和价值。高等教育发展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日益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等教育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影响和开创城市发展、人类进步的未来。
(三)国家中心城市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国家中心城市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高等教育史研究公认的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都建在城市之中,以科学研究肇始闻名世界的柏林大学也在城市中发展和壮大,开创服务社会职能的美国大学更是将城市和州、联邦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上来看,大学和城市的发展十分紧密、相互联系。如今,世界主要城市群和世界一流大学也在地理位置上以及合作发展上紧密结合起来。协同发展已成为城市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由之路。
国家中心城市与高等教育合作共赢。通过探究城市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得知,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利共赢的关系。因此,在新时期尤其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城市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为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因此,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我们更是要关注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和高等教育的协调互动和合作共赢。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与城市以及社会的发展日益紧密,以教育进步拉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拉动教育进步,在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更为明显。
三
国家中心城市和“双一流”要统筹实施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双一流”方案尚处在规划设计和初步实施阶段,但是在总体要求、改革任务、组织实施、支持举措等方面可见端倪,二者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和同步性,要合理规划,统筹实施。
(一)在总体目标方面
国家中心城市要建成科教、文化和创新中心,具有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向区域公平和世界一流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双一流”方案指出,我国要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这将意味着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创新发展活力以及文化话语权。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双一流”方案都关注我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旨在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在改革任务方面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一方面意在改革我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内部结构更加合理、城镇综合发展更具活力、城镇体系发展更加完善。“双一流”建设一方面意在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也旨在推动我国高校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高校治理更具创新发展活力,高校发展更具中国特色。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双一流”方案都旨在推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更加适应,推动国际竞争实力水平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协调发展。
(三)在组织实施方面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一个中央和各级地方部门高度重视和关注,建设阶段和建设周期较长的国家战略。“双一流”方案同样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在不同时期达成不同的目标,是一个涉及教育部、财政部、高校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国家战略。国家中心城市和“双一流”建设都是在新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组织和实施涉及中央和地方等多方共同协调,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四)在支持举措方面
中央和地方都积极响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很多省、市已为此出台了相应的方案和举措,大力支持本省、市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双一流”方案引起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反响,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等都相继公布了“双一流”建设的具体方案,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将本省高校纳入“双一流”建设中。
可见,国家中心城市和“双一流”建设虽然实施阶段、具体措施等不完全一致,但是在总体要求、改革任务、组织实施、支持举措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同步性。从国家中心城市与高等教育发展可以优势互补的角度来看,二者也应该促进彼此之间的协作共赢。作为新时期两项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心城市和“双一流”建设应该合理规划,统筹实施,共同促进。
四
建设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
我国应该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机遇,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从战略高度支持建成比肩东京、旧金山、伦敦等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根据我国城市发展水平、教育发展实力、地理位置格局等,可以大力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郑州、西安等高等教育城市群,建成东亚及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中心。
(一)要支持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
目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社会竞争力日益提高。但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竞争实力以及话语权还需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国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机遇,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
东京、京都、波士顿、旧金山、巴黎和伦敦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不仅仅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竞争实力以及话语权等方面也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相对而言,虽然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在国际社会影响力日益提高,但是高等教育影响力并未达到与之想匹配的地位。作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我们需要支持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战略地位上,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地理位置上,国家中心城市分布在我国东、中、西部等地区,这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公平总体上将起推动作用。要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逐步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合理布局,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提高国家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要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建设高等教育城市群
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郑州、西安等高等教育城市群,建成东亚及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中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郑州、西安等高等教育城市群基本在地理位置上涵盖东、中、西部各区域,总体上而言对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平衡是有利的。目前来说,这些地方在高等教育格局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蒸蒸日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较大。各重要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战略优势及知名高校状况如表1所示。
表1:我国重要城市群及国家中心城市战略优势和知名高校状况
京津冀城市群常住人口一亿左右,拥有北大、清华等全国知名大学几十所,普通高校和本科院校数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再加上“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建立,它拥有政策优惠、经济实力、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来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再加上“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设立,京津冀城市群将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群。建设全球顶尖的京津冀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将可能促进北京和京津冀地区成为全球几乎最有影响力的地区。
长三角城市群依托沪、宁、杭三地,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全国拥有最多人口数量的城市群。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五校”等带头的全国著名大学,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它拥有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国际背景来支持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在未来的20年必将成为全球比肩伦敦、纽约的世界塔尖城市。
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已经成为影响东亚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香港拥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广州则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深圳则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新建了一些高校并逐步吸引了国内著名高校建立分校,同时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名校的驻扎。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地区,珠三角城市群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独具特色的的地区发展历程也将更具国际影响力。
成渝城市群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向西开放互通的重要渠道。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名校云集,是我国发展和繁荣西部的重要智力资源。建设成渝城市群,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西部地区的发展动力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平衡,而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的建设将使得成渝城市群更具发展活力和国际影响力。
武汉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内陆地区最繁华都市,是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历史和现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武汉市是全球高校在校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普通高校和本科院校数居中国第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著名高校几十所,已经形成世界别样的高等教育景观。
郑州位于我国中部,处在我国地理上的中心,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郑州大学等高校位于郑州,郑州市本专科数量也较多,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实力和潜力。郑州市位于河南省,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中原大省,中部的兴起要大大依靠城市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的建设将会为郑州和河南省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为我国中部兴起和地区平衡做出重要的贡献。
西安作为六朝古都,在历史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西安已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对于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中西部劳动力和高层次人才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西安高校云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是吸引全国学子奔赴中西部求学的著名高校。西安作为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中心,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地区发展、促进东西交流和中外合作等非常关键。
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建立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郑州、西安等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为建立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
五
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建设对策
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领导统筹,服从大局;发展经济,重点突破;政策扶持,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协调互通;借鉴经验,中国特色。
(一)领导统筹,服从大局
领导统筹,为梦而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这不仅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梦想之一,也是我们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以及世界影响力的现实选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要做到合理进行领导统筹和正确决策,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要从战略高度支持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建设,为全国各地区人民教育梦想的实现提供信心和支持。
服从大局,合理规划。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是我国继续进行改革开放、大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是一项涉及国家各地区、各领域、各部门的决策。相关地方负责人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紧紧抓住时代机遇,要有服从大局的意识,积极作为,目光远大,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奉献。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是我国的战略性决策,国家以及各地方要统筹规划,制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规划,保证正确决策的实施。要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群策群力,充分论证,合理布局高等教育格局,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而努力。[4]
(二)发展经济,重点突破
发展经济,奠定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和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十分密切,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分量的比例与其知名高校数量占世界知名高校数量的比例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德国、日本也呈现出这样的现象。[5]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以此为背景我国实施了一轮又一轮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近些年来百强高校尤其是五百强高校在大学排名中的比例大大增加,这无疑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我国应该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继续奠定和夯实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基础。国家中心城市应该在关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不忘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重点突破,兼顾公平。我国高校自2003年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ARWU排名公布以来,世界五百强高校数量大大提高,但是世界百强高校数量目前为止只有清华、北大两所高校。因此,大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重点高校争创世界顶尖,一批高校争创世界一流,部分高校争创世界知名。不同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教育实力差距明显,各地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重点发展、兼顾公平。[6]我国应该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平衡,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我国的科教文卫体等事业。
(三)政策扶持,创新创业
求同存异,发展特色。不同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教育实力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这是需要认清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中心城市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现状和国家目标、规划,制定符合自身的政策。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不能丢了自身特色和中国特色,这对于国家中心城市不是“千篇一律”而言至关重要。要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引导,促进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合理布局,促进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合理发展。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高等教育发展要想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就需要解决大学生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就业问题,良好的就业形势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来的重要号召。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将对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合理布局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提供重要的保障。
(四)国际合作,协作互通
国际对话,合作共赢。目前,北京和上海已经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也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界城市群之一。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尤其是郑州等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距离世界一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应该积极促进国际对话、合作共赢。建设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可以向国际社会取经,积极探索与伦敦、纽约等城市群的国际对话,学习其建设的经验,尤其是城市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共同促进的经验。
协作治理,共促进步。国家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的不同,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同。高等教育发展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同时也需要加强国家中心城市之间的协作治理,统筹国家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高等教育发展,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合理布局与合作共赢。
(五)经验借鉴,中国特色
学习经验,为我所用。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国家制度、政策背景、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我国要想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仍然需要借鉴其他国家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成果。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其发展和强盛的逻辑以便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7]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要了解世界一流城市群的发展逻辑,明晰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找到适合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城市群建设的道路。要在“双一流”政策的指引下,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推动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为传承中国文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提升综合国力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0/content_1709321.htm,2010-07-01.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9/c64094-28936173.html,2016-12-09.
[3]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2015-10-24.
[4]程莹,刘少雪,刘念才.我国何时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从GDP角度预测[J].高等教育研究,2005,(4):1-6.
[5]别敦荣.战略规划与高校的转型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9.
[6]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7]Altbach P G. One-third of the globe: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ndia[J]. Prospects, 2009, 39(1): 11.
本文原载于《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12期
本期执行编辑:王晓卉;责任编辑: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