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何慧星,张雅旋|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依据与路径

2018-01-11 何慧星,张雅旋 辽宁教育科研

摘 要: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改革的现实需要,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尊重高等教育自身规律,回归育人根本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逻辑。经济高速发展、粗放式投入、人才培养同质化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依据。树立供给侧理念,坚持按需办学原则,采取转型调整策略,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制度是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行性路径。
作者简介:何慧星,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张雅旋,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党和国家对经济供给和社会需求这两大领域之间平衡而提出的要求,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之上,又反过来作用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和社会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定着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也就是说必然要求与之密切联系的高等教育进行相应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逻辑:回归育人的根本

高等教育的内外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就是培养自然人与社会人的有机统一体,是促进个体个性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高等教育内外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供给其实就是促进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的有机融合,而要促进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有机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将影响其要素进行深化改革,当然这种影响因素不仅仅包括外界因素而更在于内在因素,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就是从高等教育内部进行要素的深化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依靠的外界是需求侧促进,既从国家、家庭、国际交往分别从事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辆马车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否认从规模、数量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但是这些外界因素必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动力,只使得高等教育数字及表面的发展而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的提升与发展,出现了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结构性失业等一系列问题,这都说明了单一的依靠需求侧带动不可能真正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从高等教育内部要素深化改革培养适应及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当前社会出现了大学毕业生虽然多,但是用人还存在用人荒的问题,也就是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还有就是当前社会需求的创新、创客性人才及大师级人才,大学都不能够满足,这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各种相关利益群体协调解决,但是不可否认高等教育自身在这些问题解决中应该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的改革不能够在一味的外求,而应该遵循高等教育内外部规律内外结合,侧重内部改革回归大学自身。“破解难题、走出困境是改革的间接逻辑,回归根本、追求质量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供给侧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1],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就是从高等教育内部要素领域全面深化的教育改革。

二、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依据:供需错位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矫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高等教育供给结构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各种“供需错位”,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育人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经济高速发展引起的高等教育“供需错位”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发展新的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由增长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提质增效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为了突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瓶颈,促进市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党中央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其实质就是期望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达到提高经济供给质量,从而满足当前市场对经济的高端需求,这是对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一采用需求侧改革弊端的反思,既存在经济发展中单纯依靠低端廉价劳动力的投入,缺乏科技创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低端供给过剩而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是当前社会经济供给不能够满足人民对高端需求旺盛需求的真实反映,长期的低端供给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是极其有限,也就是说高端供给不足自然导致当前经济缓慢的新常态情况,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通过提高科技创新对高端需求的供给能力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破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缓慢增长的瓶颈。经济决定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要求与之紧密相关的高等教育必须与之进行相应的改革。高等教育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培养高质量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供给侧改革这一变化趋势的体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不足,无论从教育适应经济的规律及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适应性讲都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改革的发展。

(二)粗放式投入引起的高等教育“供需错位”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及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必须看到高等教育如同长期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样采用的是粗放型发展方式,是通过投入过多的硬件设备、资金才获得高等教育增长的数量的迅速提升。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体现在专业的设置及招生方面,当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等各种原因,及当前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确保理性的对待高校自己如何处理的办学自主权,加上目前在高等教育界刮起的追求高大上的不正办学之风,于是出现了当前高校跟风的设置某些专业及招生人数,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使劲追逐办万人以上综合性大学,都期望所在的大学办成12大门类专业的高校,甚至出现专门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甚至有的还开设了建筑、医学等专业,这种高等教育领域里出现不切合实际的追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同风,开设相同、类似的专业,必然会出现了当前我国高校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现象,而对于那些虽然当前处于冷门但是也是社会需求的专业无则人问津,自然也就会出现高校专业开设的相对过剩。

(三)人才培养同质化引起的高等教育“供需错位”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有限的,国家给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经费更是有限,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国家拨相当的款,而这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却培养出不能够符合社会需要的大学生,这就必然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合理不能够通过高等教育自身来证明,而是必须通过与高等教育发展紧密相关的外界关系进行印证,也就是说必须通过高等教育对外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满意程度来映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就业难,甚至还存在着有的专业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普遍不满意,对高等教育也是微有言词,这些外在的强烈不满都反映当前高等院校内型结构性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具体来说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大量能够从事某一行业既懂一定理论有懂一定实践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及高质量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部从事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高等院校偏少而且办学层都次低,加之随着大学的盲目扩招以来,出现大学生数量急剧过大而出现的师资、管理等不能够跟上大学扩招的需求而出现的问题,必然出现高校毕业生整体质量下降,自然不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高质量的需求。

(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引起的高等教育“供需错位”

“高等教育供求关系是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核心问题,结构性问题又是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3]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满足之后人们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需求更高。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扩招虽然规模比以前大的多,在招生、学校等数量方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当前高等教育只是出现了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质意义上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办学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而且还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过分的侧重办学数量、规模、等硬件而忽视办学的质量、效益、软件及师资、管理等软件建设跟不上高校规模扩大等原因造成的,也正是长期以来这种高等教育状况,导致优质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与人们旺盛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解决此等矛盾的关键核心就是在于进行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策略,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从高等教育自身做起,提高高等教育自身供给质量角度入手,也就是力图做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从而消除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困境。解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4]要实现小康社会及四化建设必须依靠社会需要的大量高素质、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及数以千万的高质量各行各业的理论型人才。这些人才需要高等教育来培养,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肩负培养这些社会各界需要的人才,同时服务社会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社会职能,当前急切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供给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高质量需求。

三、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全面综合改革

供给侧改革可以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及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满足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进而最终促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良性发展的最终目的。

(一)坚持供给侧改革的理念,达成行动主体共识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深刻理性认识,对现实教育改革行动具有导向的作用。“教育改革是要把现实的教育变为更好的教育。”[5]教育改革从理念层面来说就是旧的教育理念向新的教育理念转变的过程,新的教育理念能够树立起来且获得人们的认可时候,也就意味着教育改革距离成功跨出最为重要的一步。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就是新的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树立的过程。也就是说树立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理念是实现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想路径。怎样实现在高等教育中树立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呢?笔者以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唤醒人们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危机的深刻认识,使得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深刻认识体会到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是不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自身的供给不能够满足现实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地位与我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相比还是极不相称,经济在世界的地位遥遥领先,目前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而高等教育在当前世界中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另外高等教育不仅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同时还具有能动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这也就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既缺乏高质量后备创新人才做支撑,这样对经济社会发展长远发展及其不利。从当前社会现实面临的这些教育危机中唤醒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进行相应改革的觉醒认识,触动人们转变当前高等教育的决心及意识;其次要引导人们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性改革必要性的认识。这需要建立在对当前高等教育危机认识的基础上,当前高等教育危机就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不适应,原因就是长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忽视自身供给质量的提高,就是说高等教育自身的供给质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质量,为此要进行专门的高等教育供给质量改革,使得高等教育的供给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而当前这种走向相适应的改革其实就是必须进行相应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从当前的高等教育与外在要求不适应这种矛盾得出其改革必要性。需要有关专家学者及国家有关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对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改革思路、体系蓝图等一系列相关活动进行宏观规划的顶层设计,此外还需要专门针对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人进行供给侧改革思想理念的相关培训,从上到下一致的形成有关高等教育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性认识。当然形成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理念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达到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加深最终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

(二)坚持按需办学的原则,加强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治理

“高等教育的治理变革应从大学的治理变革开始。”[6]高等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都是需要通过其办学机构大学变革来完成,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必须最终落实在高校办学实践之中来完成。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图做到的就是高等教育的供给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就是调节当前高等教育供与社会之需不协调、不一致的矛盾。为此高校在贯彻落实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候必须协调高校之供与社会之需之间的矛盾,而要协调矛盾就必须对当前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需求的现状弄清楚。今天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的大学生存在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体现在大学生在学校所学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一致,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并非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在工作中根本不管用。更甚至还出现有的专业根本就没有社会用人单位需要,而这些都说明在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没有按照当时社会的需求进行办学,为此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该做的就是必须坚持按需办学的原则。只有坚持按需办学才能够将高校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校之供与社会之需要不协调的矛盾。高校要坚持按需办学的原则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要了解当前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发展之需要,这是坚持按需办学的前提。高等教育具有指向未来的特性,他不是单纯培养符合当前的人,而是还需要培养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而要科学的预测就必须聘请教育学、经济学、社会用人单位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决定当前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次高校按照上面探究的人才需求进行办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师资招聘或者培训等诸多领域都必须依据当前社会需要特别是具体到某一地区的需求而进行制定,另外对于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还可以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因素办学,对于行业需求旺盛的高等专业人才可以由行业进行专门的管理;最后需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完善按需办学的原则,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动力,通过实践丰富发展按需办学原则最科学有效的方法,要动态的执行按需特别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办学,这是进行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转型调整,发挥高等教育资源聚合效应

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就是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相应调整组合,期望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为改变当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数量与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弊端。而要真正的改变当前高等教育的供与社会之需的矛盾就应该采取转型调整策略,所谓转型调整就是对于高等教育中与社会需求不一样的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进行转型调整才能够称得上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下面就重点探究采取转型调整策略。当然要进行转型调整不是盲目的转型调整,而是应该依据我国社会现实发展需要进行,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对即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为此必须有部分普通学术高等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院校,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等人才。另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定位不明确,对于学校升格这种问题应该进行严格的限制调整,而且对于各级各类高校的数量应该进行调整分配,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必须依据各校实际及地方需要进行调整。当然不仅院校需要调整。而且专业开设方面也需要进行依据社会需求的调整。当然高校的转型调整不是几句话这么简单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教育界、国家、社会等多方建言献策,提供帮助才能够实现。转型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而是需要灵活变通,需要因地制宜的采用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转型调整一定要依据各校差异,当地需求稳中有进的逐步调整,确保转型调整成为突破某些地方院校发展瓶颈,真正成为促使高校发展的红利而非灾难。

(四)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制度,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保驾护航

为了保障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的开展,笔有必要对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制度。建立健全配套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法规制度必须先弄清楚需要到底建设那些制度、如何建设这些制度、怎样贯彻执行这些制度这三个问题。要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联系教育学界、法学界、社会各界、政府等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具体方式方法可以选择采用头脑风暴法或者德尔菲法来进行;其次再弄清楚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就应该督促有关教育部门着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制度的完善改进方案,也就是说采取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制度的实际行动;最后就是贯彻落实这些规章制度,保障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条不紊的进行。需要说明一点必须认识到规章制度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实现,而是需要不断的在供给侧实践中进行不断进行完善。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借鉴以往教育法律法规线条太粗,执行力不强、如同一纸空文,很难实现由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目的,为此应该具体的细化配套法律法规,而且应该加强相应问责工作,使得配套的法律规章制度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真正起到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保驾护航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2]王伟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 中国社会科学,2015,(10):9.

[3]王旭辉. 我国高等教育若干典型供求关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6,(1):21.

[4]郑文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问题导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20.

[5]刘庆昌. 教育改革的正当性之思[J]. 教育发展研究,2014,(21):9.

[6]宣勇.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构建、逻辑审视与未来展望[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5.

本文原载于《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12期

本期执行编辑:王晓卉;责任编辑:王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