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君:安倍到访珍珠港的政治考量
IPP评论是郑永年教授领导的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当地时间12月27日,安倍晋三与奥巴马在亚利桑那舰纪念馆内向战争遇难者献花默哀。安倍于当地时间26日抵达夏威夷,向美国太平洋国家纪念公墓献花。今年是日军偷袭珍珠港75周年。
01
投特朗普之所好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12月5日宣布,将于12月下旬访问珍珠港,与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一同祭奠二战中在珍珠港战殁殉难的美国亡灵。届时安倍也会发表演讲,表达“不再重蹈战争灾难覆辙,面向未来”的意向。
今年12月是日本袭击珍珠港75周年,二战中的日美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开端,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放两枚原子弹为结束。尽管安倍在访问珍珠港的通告发言中,将这次访问定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日美“和解”之旅,强调其“象征性”意义,日本自民党内更是有人将其提升到日本告别战后的高度。
然而,从近期发生的种种事项来看,安倍不过是在打战争的政治牌,以投美国即将继任的新总统之所好,其目的在于减少日美关系的未来变数,维持并强化日美安保同盟。当然,安倍在发言中并没有掩饰其目的,而是将日美同盟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置于维持国际秩序、解决国际难题的角度而加以强调。
问题是,在向战殁人数数千人的战后同盟国美国表达不再战争的意向的同时,日本是否真的能够告别战后?日本政治家是否真的想告别战后?抑或珍珠港表不再战之意,与参拜靖国神社一样,只是政治家手中的一张牌?那么,那场战争对于日本究竟意味着什么?日本为什么在二战结束70余年之后,依然不能够真正告别战争?
02
背后的政治考量
毋庸置疑,尽管安倍的珍珠港之旅是对今年5月奥巴马广岛访问的回访,但其背后依然有着诸多的政治考量,特别是对特朗普意外当选之后,日美关系有可能出现变局的回应。
首先,特朗普在奥巴马访问广岛之后,曾经在推特上发言说:“奥巴马总统在广岛有没有提到珍珠港奇袭事件?曾有几千美国人丧生于此。”安倍选择在特朗普即将继任之际访问珍珠港,尽管陪同访问的是现任总统奥马巴,但依然很难避免其投新总统所好之嫌。
其次,在竞选中,特朗普也曾提到应该增加日本对驻日美军基地的费用承担。安倍政权与其他国家一样,之前并没有预料到特朗普当选会成为事实,自然也没有预料到数十年来稳若磐石的日美同盟,会因美国的政权交替有可能受到影响。
虽然安倍继任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军队正常化和国家正常化,但是很显然,面对强势的俄罗斯、崛起中的中国、核试验不断的朝鲜等复杂而又纷争多的周边区域,日本并没有做好单独应对的准备。这也正是安倍在发言中将日美安保同盟上升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的原因所在。
在稳固的同盟框架之内争取国家正常化,在同盟框架有可能弱化、为国家正常化带来挑战时强化同盟,颇为矛盾和具有讽刺意义,但是站在日本的立场来看,却也不难理解。
第三,日本曾经寄希望于奥巴马的对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特别是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问题上,尽管日本国内阻力重重,TPP有可能对日本经济,特别是农业带来影响,但是安倍政府依然一直致力于促成TPP法案生效。在本月9日,日本参议院以执政党多数赞成表决通过了TPP批准案和相关法案。在这种情形之下,特朗普在继任之后美国将退出TPP的意向,无疑会对安倍政府以TPP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带来重大影响。
第四,尽管安倍首相到目前为止国内支持率相对稳定。但是近期由于日本经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增长,“安倍经济学”在日本国内遭到广泛批评。
基于以上因素,安倍的珍珠港之旅背后的政治因素不言而喻。如果访问是具有诚意的对战争的反省,夹带些政治目标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就在于,在这件事上,外界不仅很难看出安倍政府对战争反省的诚意,而且更容易质疑其在打战争的政治牌。
安倍对珍珠港事件中阵亡的美军战士和其他二战遇难者表示“衷心和永久的哀悼”,但没有道歉。安倍称美日同盟将“走向新高度”。
安倍把这次珍珠港访问喻为“和解”之旅。然而,没有交恶,何来“和解”?虽然二战时期日美间有五年的交战史,但是战后,日美关系很快从战胜国与战败国,占领国与被占领国的关系转化为战略同盟关系。《日美安保条约》限制了日本的再军备化,但是也为日本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作为战败国和对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日本,在战争责任尚未与受难国清算的情况下,成为冷战状态下,美国对抗共产主义阵营的同盟。
虽然日本在1959年到1960年,以及1970年曾有过两次由左翼知识分子主导的反安保运动,198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也曾带给日本摆脱美国安保条约控制的自信和勇气,但是,总体来看,战后日本受益于《日美安保条约》,日美关系也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
既然如此,安倍强调的所谓“和解”究竟指什么?是与谁的和解?笔者认为,所谓的“和解”有四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与美国国内诸如特朗普那样具有民族主义情节,认为日本人应该对珍珠港奇袭事件负责的人们和解。
其次,是与美国国内对日本二战中的慰安妇问题、南京大屠杀事件等犯罪行为持批判态度的人和解。第三,安倍本人是有浓厚保守主义色彩的政治家,不仅在慰安妇和教科书问题上有不当言行的记录,也曾在2013年2月的众议院会议上称东京审判为胜者对败者的审判,当时,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安倍的“和解”也有可能包含与由此言论引发的美国批判者的和解。
第四,不再被亚洲国家揪着战争的尾巴,告别战争一直是日本政治家的追求的目标。如何蜻蜓点水般就战争问题表达“痛心”之念,以回应这些国家对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追究,同时又避免对战争带来灾害的直接道歉,一直是考验日本政治家政治平衡能力的问题。
用日本人的逻辑来说,既然日本的战争是以美国的原子弹为结束,那么在美国表达“痛心”之念,也就等同于是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总结。尽管中国和韩国等亚洲国家难以接受,逻辑上却也勉强过得去。问题是,是否诚心。
03
绝非道歉之旅
安倍已经明确表明,珍珠港之旅是“和解”之旅,而非“道歉”之旅。换句话说,安倍到珍珠港慰问战殁亡灵,只想表达对战殁者的悼念之意,战争责任问题则另当别论。之所以明言将不会道歉,既与安倍本人的历史观有关,也是为了让日本国内的左翼保守势力安心。这部分人在安倍支持力量中占比很大。当然,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因为奥巴马总统的广岛之旅也没有对原爆行为道歉,而这是日本人希望的。
既然如此,安倍又为什么一定要在与普京进行首脑会谈以及参议院即将解散等事务繁忙之时,特地去珍珠港?其实,就连日本媒体也在质疑安倍的诚意。正如日本《每日新闻》有人撰文所指出的那样,“和解 ”应该是与中国和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和解,安倍的“慰灵”之旅更应该到大屠杀事件的南京,或者更大规模空袭地的重庆。
日本一直想告别战争,也常常指责东亚国家总是揪着战争的尾巴不放。但其实日本从来没有走出过战争,从来没有真正告别战后,而真正不能够走出战争的正是日本自己,因为战后无论是日本的国内环境,还是国际环境,都没有令日本就战争责任问题进行彻底追究,也没有针对战争认识进行总清算。
安倍对珍珠港事件中阵亡的美军战士和其他二战遇难者表示“衷心和永久的哀悼”,但没有道歉。日本一直想告别战争,也常常指责东亚国家总是揪着战争的尾巴不放。但其实日本从来没有走出过战争。
正如日本已故著名思想家丸山真男所指出的,战后日本一直没有解决国家认同问题。日本从战前的“脱亚入欧”直接过渡到了“脱亚入美”,战前的天皇制政权直接被战后的美国占领军政府、日后被赋予和改装的民主政体以及《日美安保条约》所取代。
由明治维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国家自豪感,经过战后短暂的迷失,很快被战后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国家自豪感所代替。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战败国和战争加害国的日本,战后在与受害国特别是中国,在战争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成为美国冷战时期反共阵营的重要一员。
以上这些连续性和条件,都使得日本不像德国那样,在外部压力之下对战争进行反思。
尽管1972年和1995年日本首相都表达过对战争行为的反省之意,前首相小泉和现任首相安倍也都有过被质疑其诚意的关于战争认识的暧昧式发言,但是在日本国内特别是政治精英层面并没有形成共识,这也是日本政治家在战争认识上反复的主要原因。
其直接结果是,战后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日本人依然被中韩等国追究着战争责任。同时,他国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也刺激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广泛的民族主义基础又为政治家提供了打战争政治牌的机会。
“和解”很重要,如果日本真的想要告别战后,需要直面的是自己和亚洲的受难国。
本文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微信ID:IPP-REVIEW)杨丽君教授。文章原载于联合早报2016年12月20日,经作者独家授权发布。原标题为《安倍珍珠港之旅能否告别战争》,编辑:IPP传播。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由华南理工大学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资创建。IPP拥有一支以郑永年教授为领军的研究团队,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微信ID:IPP-REVIEW
国家高端智库
中国情怀 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