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东亮: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助教
罗伟汉,牛皖川,顾洲权,陆浩文,檀 鑫: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建筑与艺术系本科生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地处巢湖半岛,在环巢湖湿地保护 1km范围内,巢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为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政府划定了严格的环巢湖生态湿地保护圈。这对于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发展既是限制也是机遇,限制是校内的开发备用地暂时不能再做新的建筑物,机遇是可以依靠巢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地理优势,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向生态循环校园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校在2018年申请了关于“以校园生态农业为基础建设环巢湖生态圈内的生态校园的研究与实践”质量工程项目。此项目的第一步就是在学校的荒地利用适用技术建设生态循环的农场。农场是实践生态校园的第一步,可以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堆肥、污水处理、生态厕所、现代农业、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被动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试验,结合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室外试验和实践基地。2 前期调研
前期对生态校园和生态农场做了大量文献调研。带领5位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对国内外社区农场和生态校园案例进行查阅和总结。参与2019年4月在同济大学举办的社区花园与社区设计国际研讨会,学习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团队对选址地点开展了实地调研。学校不缺少荒地,关于地块选择咨询了院领导和风景园林专业的老师,实践地最终确定为安徽建筑大学黄麓校区城市建设学院(图1),地块属于学校(集体)所有,在学生食堂北边,其东北侧有一道围墙,有一条道路连接学校的干道。项目地地势高,光照充足,原有构树、野蔷薇、桂花、野豌豆、艾草、芦苇等植物,但土壤裸露、板结、透水性差、肥力差、粘性大。选取其中200m2空地作为试验区,试验区东南端有一个400~500m2的水塘可作为后期灌溉水源。
质量工程项目立项之后找到5位对农业感兴趣的风景园林学生,他们都来自农村,对于农业种植还有一些记忆,也具备一些种植技能,为后来项目的推进做了很大的贡献。3 方案制定
有了想法之后一直在犹豫,不知如何下手,毕竟团队对农业种植知之甚少。之前关注过朴门农法、可持续设计相关知识,机缘巧合下看到了四叶草堂刘悦来老师在上海共建的社区农场,备受鼓舞。刘悦来老师和魏闽老师编写的《共建美丽家园——社区花园实践手册》也为建设生态农场的前期营造提供了指导意见。项目刚开始一点一点摸索,每周团队会到项目地进行讨论和劳动,学生们贡献自己对项目的想法,然后开始行动。因为农场是生态校园的实践,所以一开始就明确了reuse、reduce、recycle的理念。此外,我们要营造的是一个无化肥、无农药、无公害的生态农场。关于如何驱虫、施肥,通过前期调研决定通过酵素和堆肥等方式来解决,对环境不会造成伤害,堆肥也是最好的处理和吸收有机垃圾的方法。4 花园营造
校园生态农场是自然生长状态(没有刻意做图纸设计),学生们在参与营造的过程中想法不断地涌 现,这是参与式设计方法的探索。每次行动之前都会在学校寻找可以回收利用的材料。没有经费,正好“逼”着我们发挥创造力,回收利用一些材料,所以学校的一些垃圾都成为潜在的原材料。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创造力也得到了激发。首先是种植箱,一开始打算在网上购买材料或者现成的种植箱,正巧当时学校在做改造,有很多装修垃圾,很多都还是很好的材料,例如拆下来的厕所挡板,和施工人员交流后,施工师傅帮忙把挡板裁成需要的尺寸。制作种植箱需要的钉子和固定用的工具是向后勤借的,固定用的L型连接件是学生们在垃圾堆里捡来的,学生们花了一下午时间做成了5个1×1m的种植箱(图2)。种植土壤最开始团队想用学校附近树林中的腐殖质,但是当时没有合适的运输工具和人员,于是在萌芽计划群里咨询各位老师和学员。来自苏州的曹芳华老师建议可以在网上购买种植土,因此团队就在网上购买了10袋种植土,然后将种植土和项目地周围挖出的土混在一起,挖出的小土坑被做成了小的生态池,一切都是那么地水到渠成。团队用学校里捡来的各种废弃物进行创造,例如用轮胎改造成种植箱、砖块堆砌成螺旋花园(图3)和田间小径(图4)、铁丝网制成堆肥箱等(图5—图8)。当时没有过多地改变项目地周边的原生植物,野生蔷薇和金银花被保护起来,团队也尝试扦插野生蔷薇。农场种植所需的种子一部分购买于网络,一部分借自于附近村民的自留种(图9、图10)。旁边的小水塘里长满了水生植物,以及生长着小龙虾和小鱼等,每次在湖边取水灌溉都会发现小鱼和小虾,然后将其放生,践行共生理念。
图5-8 滑动查看更多
图5 回收材料做成的旗子 图6 回收材料做成的工具箱和种子库 图7 包装箱制成的蚯蚓堆肥箱 图8 回收材料做的五角星花池营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得道者多助。学校的老师们得知团队需要回收利用垃圾,都主动提供线索。刚开始建设农场时的工具都是向土木系混凝土实验室借用的,运输工具也是向后勤借来的,机电系的老师将实验室的仪器包装都送给了团队。学校的宿管阿姨为团队作种植指导,被团队聘请为种植顾问。学生们做酵素时到学校水果店询问老板能否提供水果皮,老板都很乐意和学生沟通。学校的团委老师写了一篇报道在学校官方公众号进行推广。建设过程中很多师生提供了无私的帮助,logo就是一个对项目感兴趣的工业设计学生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帮忙设计的。搬运回收材料时也经常会受到一些学生的帮助(图11)。5 日常管护
日常的维护工作包括灌溉与除草,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会到小菜园志愿劳动。刚开始由于幼苗需要精心呵护,会在群里发“今日任务(比如浇水、除草等任务)”,学生们每周至少会到菜园2次,蔬菜成熟后,大家大概一个星期去一次(图12—图14)。日常维护采用轮班制。平时把自己的垃圾做分类,将可堆肥的垃圾收集起来放进堆肥箱。学校有一位老师喜欢喝咖啡,她会把积攒的咖啡渣贡献给小菜园作堆肥材料,大家则用小菜园收获的黄瓜来酬谢她。
图12 小菜园QQ群里面每天的活动任务 图13 学生冒雨除草 图14 自制洒水壶浇水
园丁阿姨会把学校里园艺维护产生的绿色垃圾交给团队来制作堆肥。学校食堂的鸡蛋壳、学生们寄收快递的包装纸盒也被回收用来堆肥。在维护小菜园的过程中也会做一些小试验,比如用模具来塑性葫芦和丝瓜,通过不同酵素使用比例检测其肥效和驱虫效果。
6 花园的激活和运营
花园营造前期就开始鼓励学校师生共同来参与营造。营造过程中会公布每天的营造工作任务,有学生感兴趣的会加入团队。组织5位2017级园林的学生给2018级园林的学生宣讲理念和营造故事(图15),很多2018级学 生对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经常去农场参观学习(图16、图17)。在宣讲的过程中介绍了酵素的做法和用途,带上丰收的萝卜分享给大家。宣讲会后有许多学生对项目感兴趣,大家建了一个QQ群,在群里分享小菜园的点点滴滴,分享社区农场和可食地景的文章和知识点。现在已经有将近40位志愿者加入,后期小菜园如果有活动会发通知到QQ群中,号召感兴趣的志愿者加入。学校一些老师在闲暇时也会光顾小菜园,捐赠一些可堆肥的“垃圾”,作为回报也会给他们一些小菜园长出的黄瓜、番茄等,践行共享理念。整个营造过程中,小小的农场像一个网将学校各个部门连接到了一起。7 总结思考
农场营造过程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这些场景是激励大家继续前行的动力。大家一起搬砖铺好农场的第一条路,那种状态感到学生们真给力;学生们主动拿一米菜园收获的食物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的场景;和会种菜的宿管大妈交流种菜经验的时候,感觉小小的农场就是沟通的桥梁;学校师生提供有用的回收材料;学生们冒雨给菜园除草的场景;学生们去校外收集水果垃圾时旁边有小女孩在观看,我想学生们回收垃圾变废为宝的行为会对她产生一定的影响。小而美,用这句话来夸奖小农场再恰当不过了。希望通过持续践行理念,用我们对环境友好的行动去影响更多人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