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自若: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学者,秾可食地景项目组发起人
余文想: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研究生
何婉仪:广东省佛山伦教星光社工
本文介绍的两个社区花园案例分别是广州华南农业大学 38 号楼屋顶可食用花园以及佛山顺德霞石村社区花园。38 号楼屋顶花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原林学院园林专业和木工专业的系楼(4 层楼,高 13 m)屋顶,花园总面积约 442 m2(图 1、图 2)。自 2016 年开始建设,既是高校科研场地,也是高校社区师生共建的屋顶花园。该场地的种植营造赛程中举办了工作坊、讲座 20 余次,有超过百 名在校师生及校外种植爱好者参与。霞石村社区花园位于广东省顺德中心城区北部的伦教街道,面积 约 2 600 m2(图 3)。2018 年由政府、伦教星光社工、本地感兴趣的村民及华南农业大学秾·可食地景研究组共同组织开展相应的社区种植及花园营造活动。至 2019 年初社区花园已完成北部区域的初步建设,组织社区活动 10 余次。
图1 38 号楼屋顶花园在校园中的位置与周边环境
图2 38 号楼顶旧况
图3 霞石社区花园的位置与周边环境
社区花园的建设组织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的难点与需求。两个社区花园的建设与组织过程也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两个社区花园原先都是社区中的闲置空间。前者是校园建筑屋顶,后者是村民的闲置农地。第二,两者的建设组织工作都有着较大的人力与物资需求。第三,两个社区居民不仅对种植有着较高兴趣,且都在种植技术方面有着较多积累。前者基于华南农业院校的背景,社区居民以院校教职工及学生为主,具有较多的专业支持 ;后者则基于乡村社区特点,大部分居民具有常年的本地种植经验与技术。第四,两地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起步较早,人口流动性大。社区人口间的联结与互动既是社区花园建设的目标,亦是可持续经营的最大挑战。
两个社区花园的营造过程中,华南农业大学秾·可食地景研究组都有参与。但由于社区资源及参与者的差异,社区花园中各方的角色关系及组织过程有着不同的思路。
两个社区花园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对居民、场地的调研走访。由于社区属性、调研者专业背景的差异,两个项目的前期工作思路有所不同。
华南农业大学 38 号楼的屋顶花园由秾·可食地景研究组主要负责。小组成员由风景园林及园艺专业的师生组成,前期调研工作的逻辑多是基于专业特点进行组织。2015 年是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基础资料整理、微环境气象信息的测量记录 ;2016 年设置“种植达人”项目,对校园教工居住区进行了自发种植情况的调研,收集整理住户的种植经验(图 4);2017 年开启“可食用校园”计划,对全校不同人群(教职工及其家属、在校学生、外围社区居民等)的特点、专业技术与物料资源进行系统调研。该过程结合师生团队的科 研及学习需求进行设置,成果不仅作为项目方案的前期,亦通过系统整理用以经验交流与传播。
霞石社区的前期调研工作由星光社工负责组织。整体工作安排结合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展开,包括对社区基础信息的收集、本地居民情况的摸底,尤其是针对社区中潜在领导者的调研。项目进入设计阶段前,霞石社工已经开展有社区公共空间自治及霞石小学花园共建活动,热心于社区种植的居民已形成小组。2018 年初社工组织寻找到村中闲置的农地作为社区花园的合适场地。之后由华南农业大学秾·可食地景研究组成员进行场地调研及基础数据收集。与此同时,社工组织进行多次居民走访与线上问卷调研,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了解居民的社区印象、期待的社区花园成效等(图 5)。由于社工和华南农业大学团队成员并不都是社区居民,因此前期工作集中在了解居民间的联结与其潜力上。
由于整个过程是大家共同参与完成的,因而社区花园的方案制定关键还是要让大家尽可能充分地参与到场地创意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方案的设计与图纸固然对营造执行较为关键,但是广佛的两个社区花园方案制定过程却比较机动。它与营造同步,并由于参与者不同的专业背景与关系,更多是现场设计与调整。
其中,由于大部分的参与者是风景园林、园艺专业的师生,因此华南农业大学 38 号楼屋顶花园的设计结合专业技术学习及个人兴趣的培养展开。每次设计活动会首先进行场地特点及问题的标注提出相应的设计想法或解决方案(图 6)。一般会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家对设计问题、 设计想法、改造建议进行整合及分类(如功能、空间格局、材料设施等),确定基本的屋顶布局、组织营造策略。但这一阶段的设计构想还不够深入,参与成员会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研究及设计探讨, 设计深化工作多通过实验或实践的方式开展。各兴趣小组给出初步方案后便开始进行营造或种植实验。由于早期屋顶种植选择了质量较轻的成品组装种植池模块,因此大家会共同结合模块进行现场布置与设计调整。每学年的小组成员会对场地进行再评估, 并重新对花园方案进行调整(图 7)。这部分调整会结合可食用植物的季节性种植与收获、种植模块的拆卸重组进行展开。具体工作主要包括结合屋顶使用的跟踪,对屋顶使用的便捷舒适度进行提高 ;结合小组成员的种植偏好进行季节性植物的重新安排 ;结合一定的科研需求对花园本身的设施性能、屋顶植物生长状况进行相应的设施更新设计与种植调整。实际上屋顶可食用花园的设计过程也是所有成员组学习设计、实践积累、分享交流的过程。
图7 2018 年 38 号楼屋顶花园新一轮的花园植物 种植设计创意讨论
霞石社区的项目启动前多方商讨并共同确定了设计过程中居民期待学习了解的花园信息,开展设计的周期及形式。设计阶段初期,社工组织、居民花园筹备组、秾·可食地景研究组一起进行讨论。霞石社区居民对过往社区公共空间自治及霞石小学花园共建的经验感想进行总结 ;社工及高校团队对霞石社区花园项目实施的缘由及收集到的居民期待进行分享。这一阶段大家共同了解及商讨社区花园营造目标与多方合作的原则。“集思会” 是霞石社区开展社区花园设计讨论的具体形式。而场地的方案制定由秾·可食地景研究组负责统筹,设计过程与前一项目的思路相近。但与 38 号楼不同,霞石社区居民由于较早地开展社区自治工作,积极性较强。在方案制定阶段,大家都以文字、绘图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部分有经验的村民更是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想法(图8)。这使得设计团队的工作更多的是帮助普通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整合与平衡大家不同的需求。过程中霞石社区设计方案协调的重要内容集中于三方面 :一是由于场地是社工组织租用,社工站希望更多地服务不同人群。而参与设计讨论的居民,主要结合个人经验进行设计需求建议的提出。因此需结合原初的共同目标及原则,帮助各方协调使用及分配相应的空间。二是由于社工组织及政府在该场地的建设投入较为有限,且多方都希望社区花园能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因而社工和居民都积极引入周边资源,并通过与村镇企业合作共建,弥补资金投入的不足。方案的制定上便结合投资建设及管养 负责方的差异进行了具体的分区安排(图 9)。三是乡村居民更重视实干,因而设计方案主要是确定了初步的布局及内容。对于有分歧的设计节点或问题,大家理清思路、主动与相关邻居、管理部门进行 沟通,最终落实细节,反馈到设计方案里。对于很大一部分细节设计或施工过程,设计团队主要以平面布局及意向图为村民后续建设提供指引,社工组织及居民则结合设计意象、本村资源进行具体的营 造及设施配置。
图 8 霞石社区居民一起讨论花园场地系统的组织与设计
图 9 讨论后整理出的霞石社区花园功能分区及设施布置
虽然两个项目场地不同,但建设过程都是以分阶段的方式开展的,由各自形成的兴趣组参与建设。
2016 年秾·可食地景研究组建立,由华南农业大学不同专业师生共同参与,并开始以 38 号楼楼顶空间作为协作场地,每学期开展相应的培训、种植营造等活动(图 10、图 11)。结合师生们的能力和节奏,整合校园内外的物质及种植技术资源,社区花园的营造是逐步分期完成的(图 12)。霞石社区设有花园筹委会,其营造亦是低成本进行的,居民决定与企业合作进行分区块的营造(图 13)。具体的营造时间,则是居民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进行不定期的场地开垦(图 14)。
图 10 2017 年回收学校宿舍二手家具及木材
图 11 2017 年校内外师生共同学习锁孔花园并进行营建
图 12 2018 年 38 号楼屋顶花园木亭营建
图 13 亲子家庭与引入的企业团队一同营造霞石社区花园
图 14 霞石社区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到场地内进行开垦
过程中,参与社区花园营造的师生或乡村居民,都非常关注社区营造资源的收集与分享。线上建立有讨论小组,居民在发现到相关资源后联动大家共同收集、分享,不仅大大降低了社区花园的营造成本,更促进了社区资源与人际关系的优化。
由于两个项目的全部或大部分种植都是可食用植物,因而其管养工作相对繁重。每个项目都有固定的日常维护管理者,38 号楼屋顶花园主要由教师及研究生团队长期关注 ;霞石社区花园则主要由空余时间较多的居民管理。
日常管养主要结合成员组的能力、兴趣、时间进行管养事务的安排。其中 38 号楼屋顶花园的整体养护管理周期以“学期”结合广州地区蔬果 种植的“两季周期”进行安排。大家在学期初制定好计划表,学期末对工作进行总结。现屋顶可食用花园每个学期超过 150 人次参加营造,已持续 3 年。工作坊或活动会涵盖不同的技术培训,如育苗、移栽、修剪、牵引、堆肥、酵素制作等。霞石社区花园则将部分场地划分给居民进行分区管 理,各居民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日常维护(图 15)。同时社工站亦会定期组织活动,以播种、采摘、创意手工等内容进行安排。
花园的建设与营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们并不孤立于花园运营之外,其相关的活动亦是激活和 运营社区花园的一个方面。目前两个社区花园还在建设中。为了更有效地推进花园营造,大家从社区尺度组织不同主题的活动,对社区资源及种植社群进行联动。在 38 号楼屋顶花园的建设过程中,大家意识到社区资源的整合是关键。因而 2017 年开启了“可食用校园”计划,大家对整个校园内的资源进行了盘整,力图带动校园中不同人群及资源的互动(图 16)。过程中大家重新肯定了共建花园的意义,同时亦发现高校食物系统优化潜力及在校居民间互助交流的必要性。而霞石社区花园一开始便被定义为社区公共空间的节点,因而活动组织是与其他公共空间营造活动进行联动的(图 17)。2019 年霞石社区开展居民门前户外空间的自主改造,霞石社区花园则为居民居家空间改造提供植物(图 18)。在社区花园与社区的联动中,居民既丰富了集体休闲生活,亦借由集体资源优化了各自的居家环境。大家逐渐消除隔阂,共同了解到互助分享的意义。
图 16 38 号楼屋顶可食花园的背景及组织方式
图 17 霞石社区花园营造的背景、参与者及组织方式
图 18 2019 年夏,小朋友参与村中居民门前空间自主改造
此外,由于 38 号楼屋顶可食用花园属于高校空间,因此它的激活与运营兼顾科研及教学,包括每学期会对种植经验进行总结,结合“种植达人”项目、花园种植观测,将种植的经验与技术进行整理, 在线上线下进行传播。同时课题组也关注校内外社群的交流。花园面向校外社群开放,并不定期参与或组织环境教育活动,如植物科普节(图 19)、植物导赏、展览策划。过程中花园的成员们更好地凝聚在一起,并为之自豪,同时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联系到了一起。
图 19 秾·可食地景研究组参与植物科普节进行宣传与推广
社区花园既是社区生活的载体,亦是其过程中的产物。社区花园的建设、种植、维护是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花园营造与社群培养是同步的,参与者们和花园共同成长。其中种植社群的建立是社区花园营造的关键。不同社区的种植社群需要结合社区居民工作生活的特点,整合居民对自我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建立共同的目标及群体协作原则。社区花园的建设与组织工作可以与社区 整体进行联动,甚至与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两个社区花园的建设都存在资源限制,低成本的建设与维护、可持续地运营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其中的关键工作。有幸的是,两个社区在技术上都有着较好的基础与支持,居民参与相对积极,有效地支持了花园营造。
但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华南农业大学 38 号楼的屋顶空间虽然是城市中比较广泛的潜在种植空间,但也存在可达性的缺陷。屋顶花园的营造需要与整体建筑一起探讨。但现阶段校内公共建筑使用的对外开放仍然存在管理问题,未来校园社区空间的使用还有待进行深入探讨。与此同时,社区营造的过程尤为重要,如何评价与整理营造过程中的经验,在一开始的时候比较缺乏。随着对营造问题的逐渐认识,2018 年霞石社区花园营造开始定期收集各方反馈建议。其中乡村居民喜欢实干,不太喜欢开会或培训的形式。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但是得在熟络后,在劳动中才会慢慢跟其他人透露。这对于后续活动组织方式的调整有着较大的帮助。因此,未来社区花园的营造工作更应细致地对组织过程、 居民经验与反馈进行记录存档,促进社区工作经验的积累,提高社区工作的有效性。
原文出处
刘悦来,魏闽 等. 社区花园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21.
▽ 复制下方邮箱发送邮件 ▽
加入社区花园与营造共创小组
研究进展 学习讨论 资讯同步 共创合作
带你进入共创社群
独家咨询 前沿知识早知道!邮箱:communitygarden@163.com
编辑 / 宋孟霖
审稿 / 谢宛芸
▽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