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讯丨短缺药品供应如何保障,这个会告诉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4月16日(星期二)下午2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介绍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医疗救助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会议由国新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主持。
会上,曾益新首先介绍了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做的一些工作,还有今后的一些设想,具体内容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国务院常务会专门听取汇报,研究药品供应保障问题,要求密切监测药品短缺情况,拿出标本兼治的举措,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安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会商联动机制的作用,2018年以来持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第一,开展部门联合调研。我委会同有关部门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药品短缺、涨价和垄断等这样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到了14个省份开展联合调研,摸清情况。
第二,加强部门之间的会商联动。先后九次启动会商联动机制来应对短缺问题,重点协调解决了一批临床急需的短缺药品供应问题,药监局将临床急需、市场短缺药品的注册申请纳入优先审评审批范围,推动建立药品停产报告制度。
第三,强化监测预警和分类应对。搭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形成需要国家层面关注的易短缺药品清单。医保局指导落实短缺药品挂网采购政策。
第四,推动做好短缺药品集中生产和储备。工信部牵头组织认定三个联合体作为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可保障大约60种易短缺药品的稳定供应,持续推进中央和地方两级常态短缺药品储备。
第五,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加强原料药领域的反垄断执法,持续加强医药领域价格监管,对冰醋酸原料药垄断案和扑尔敏原料药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做出了处罚。
总体来看,与2017年情况相比,去年以来绝对性短缺的药品数量少,主要是由于市场供应减少或者供需结构性失衡、政策不完善,部分原料药被垄断以及配送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一些阶段性或者局部性的药品短缺。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发挥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会商联动机制的作用,会同有关部门从提高短缺药品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完善用药管理、清单管理和停产报告制度,增加药用原料有效供给,推进市场撮合和小品种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加大药品价格监测和监管力度,完善药品采购政策和储备机制等方面,来进一步健全药品生产、药品供应、药品价格的管理机制,坚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
会上,陈金甫简要介绍了药品集中采购的情况和医疗救助工作的情况:
第一,关于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情况。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试点工作,4月3日,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了试点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试点取得的初步成效,对下一步工作做出了部署,要求完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加强中标药品的质量监管和供应保障,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及时全面推开。
今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使用的方案》,也就是国办发2号文件,方案实施以后,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包括卫健委、药监局、工信部等有关部门进行狠抓落实,召开工作部署会,明确了试点工作的要求。
第二,相关部门都出台了配套文件,包括大家关心的质量保证、供应保证、使用保证,包括相关配套政策,都出台了相应配套文件,并且明确了分工,建立了监督机制。
第三,精心组织试点,进行专项督导。
第四,在整个试点过程进行全过程监测。
从目前来看,各试点城市还是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试点,精心组织实施,到目前为止,也就是4月1日,11个试点城市已经全面启动,截止14日24点,25个中选品种在11个试点地区采购总量达到了4.38亿片支,这是什么概念?总金额的5.33亿,完成约定采购总量的27.31%,这个数字应该说还是超出了预期,也消除了以往大家的担心,就是说医院采不采、用不用。中标药品的质量和供应都得到了保障,使用量超出了预期,有关政策基本上全面落实,比如医保的预付、医院使用以及回款等等。从试点的效果来看,试点地区肿瘤、乙肝、高血压、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的患者用药获得了质优价廉的药品,医疗费用显著下降。
下一步,将按照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精神,会同有关部门抓好下面三方面的工作,因为试点是个周期。
一是继续扎实抓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加强试点监测和督导,指导试点地区确保中选药品的质量和供应,促进中选药品的优先使用,能够让患者真正得到改革试点的实惠和红利。
二是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及时启动试点的评估、总结,指导完善试点政策。
三是按照国务院43次常务会议的部署,根据试点评估的结果,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完善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和制度,研究部署扩大试点工作。
第二方面,关于医疗救助工作。医疗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的基本性制度安排,在助力脱贫攻坚、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作用。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社会保障工作要求,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完善医疗救助的各项政策体系,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包括财政投入,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稳步扩大救助覆盖面,统筹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保障机制,统筹城乡制度发展,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问题。
据统计,到2018年,医疗救助惠及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在内的困难群众1.2亿人次,全国各级财政支出达到399.7亿元,其中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保6692万人,也就是每个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上靠政府资助,也就是给他一张“车票”,享受基本医保。
据统计2018年,实施住院和门诊救助达到了5361万人次,全国平均次均住院救助水平和门诊救助水平达到1151元和106元,也就是每个困难群众住院这块是救助一千多块,门诊救助这块是一百多块。救助对象参保缴费的压力和政策范围内个人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另一方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通过资助困难群众,包括建档立卡群众参保和实施重特大疾病的医疗救助,推动医保扶贫取得成效。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98%以上,实际上接近百分之百,因为剩下的2%左右基本上都是转移的、服役的、参军的,还不算是漏保的,属于特殊情况。农村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850万人逐步减少到2018年的516万人。
下一步,医保局将全面落实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精神,继续加强部门合作、政策协同,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落细医保有关扶贫政策,加强制度衔接,适当提高医疗救助的年度水平,持续加大直接救助的力度。
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包括完善三重保障机制,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发挥三重保障梯次减负作用,来增强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功能,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实现动态全覆盖。另一方面,针对困难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疗保障小病、常见病这一块负担比较重的情况,补齐门诊保障短板,从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入手,来完善医保的支付政策。
三是提高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共享,推进一站式服务,包括推行全民参保登记,让人民群众、困难群众能够全面纳入保障,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文/源自“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图/源自“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网络
综合整理:“健康钦州”编辑组
(健康钦州出品,转载请注明)
往
期
文
章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