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邪不压正:有一种电影,只有姜文能拍!

周刊作者团 五味印象 2019-10-23

 五味言 

有这样一位导演,他虽硬骨铮铮,但从不恃才放旷,他尊重观众的思考能力,四年磨一剑,如今,交出了他新的答卷。



01


在中国影坛,

不看票房,单凭作品和个人魅力,

就能应者云集的导演,可谓凤毛麟角。

《邪不压正》未映之前,

便已成为一件可期的盛事,令人引颈翘望。


被万众期待本身,

就足以说明姜文的重量。

距离《一步之遥》,暌违四载,

如今,姜文携《邪不压正》王者归来。


剑拔弩张,玄机重重,

家仇国恨,儿女情长。

有大开大合的纵逸恣肆,

也有余音绕梁的回味悠扬。



10年前,

高晓松争取《邪不压正》原著《侠隐》的版权,

最后却“铩羽而归”。当他得知,

版权被姜文买走后,郁闷须臾,遂解颐释怀:

“姜文拍肯定比我拍得好看多了。”


《邪不压正》拍完,

高晓松作为先睹为快的首位观众,

在微博上感慨万千:

“当年他拍《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有30岁,

电影拍得沉静内敛,节制悠长,

像50岁时追忆似水年华。

如今50多岁的他拍《邪不压正》,

满屏荷尔蒙飞溅,爱恨劈头盖脸,

仿佛30岁的气宇轩昂。”

并叹道:“一个人可以逆生长,鬼怪也。”



《邪不压正》上映伊始,

便斩获了诸多赞誉,

很多人大呼过瘾,痛快淋漓,

导演张一白看后感叹:

有一种电影只有姜文能拍。


也有人认为其在“水准之上,唯缺新鲜”。

但无可争议的一点是,

作为“民国三部曲”的终章之作,

《邪不压正》的姜氏风格依然激荡人心,

一如烈酒入肠。


曾有观众表达过对他电影理解上的障碍,

包括《邪不压正》首映时,

就有人表示如堕五里雾中。


他说,人贵直,文贵曲,

“如果你尊重观众是有思考能力的,

你就给他一些有滋味的东西,

无论是好文章,好音乐,还是一张好画,

如果你仅仅想从观众兜里掏那两毛钱,

就告诉他最直白的东西,他不用想,

我尊重我的观众是最好的。”



尊重电影的蕴藉之美,

更尊重观众的思考能力。

这样“押注”的勇气不是谁都具备,

包括他的特立独行。


姜文在影视界是个异数,

他的身影难得在娱乐圈出现,偶尔被报道,

也大多是出现在所参演或执导的影片宣传期。

在靠刷存在感维持和提升空间的名利场,

他的“不在场”依然有着挥之不去的“现场感。”

就像《等待戈多》中那个神秘的戈多,

始终未现身,却一直被执着地等待。


姜文的标签主要有两个:

一是作品,二是行事风格。

这两者被人津津乐道的热度不相伯仲,

皆因为它们同样个性鲜明。



张艺谋曾说,“他非常会演戏,

头脑也非常聪明,考虑问题也非常周到。

他的心很高,是想当司令官的人,而不是底下的兵。

我也相信,他是未来中国最好的导演。”


张艺谋果然慧眼识珠。

三年前,内地导演作品排行榜出炉,

姜文的名字一骑绝尘,高居榜首。


与其他名导“蔚为壮观”的作品数量相比,

姜文导演的电影屈指可数,

从1994年到2014年只拍了5部作品:

《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

《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步之遥》。


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牛刀小试,便艳惊世人,

“是第一次突破电影叫好不叫座的魔咒的电影”,

其创下的票房纪录在其后十年之内未被打破。



《时代周刊》评其:

“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


在姜文导演的作品中,

除了《一步之遥》口碑遭遇滑铁卢,

在7分以下,其他作品评分都很高,

《鬼子来了》在豆瓣上得到惊人的9.1分,

获得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02


厚积薄发,业道酬精,

用在姜文身上毫不为过。

而“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

则可上溯到他做话剧演员期间。


1984年,他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

被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尽管他在那里仅仅工作了一年,

但非常考验内功和磨砺演技的话剧演员经历,

对他完全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契机,

加上他钻劲十足,

很快便在更大的舞台上有了用武之地。



1985年,

姜文在《末代皇后》中扮演溥仪,

那个苍白孱弱,被操控于人,

回天无力的傀儡皇帝,

被悟性很强的姜文塑造得极为生动饱满,

初出茅庐,便获得了首肯。


而为他带来更大转机的则是参演《芙蓉镇》。

对于男主角秦书田的甄选,

谢晋导演千挑万选,大费周章,

直至看到姜文的定型照,才最终拍板。



那年,他刚刚23岁,反差极大的角色,

对阅历不足的他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他把整个人深深地“夯”进去,

用心去碰触人物内心的悲欢,

因此才能将在夹缝中“苟且偷生”,

却信念犹存的秦书田演绎得真挚感人。


当姜文拍完在雨中挨批斗的那场戏后,

已浑身湿透,谢晋送给姜文一坛米酒。

当晚,姜文和朋友痛饮如注。


电影里,他对刘晓庆扮演的胡玉音说,

“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卑微求生,夹杂着巨大的悲怆。

但唯有活下去,

才能在命运的罅隙里撕开一道光。


他演艺生涯中的第一道光,

是因《芙蓉镇》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两年后,他出演张艺谋的《红高粱》。

《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两人初次合作,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但因为角色塑造等问题产生分歧,

两个同样“固执己见”的人互不相让,争吵不休,

最后吵出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大作品。


几年后转战小屏幕的《北京人在纽约》,

在收获好评如潮的同时,

也将演技推向了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而在其他的类型片中,

无论是玩世不恭的社会青年,

还是权倾一时的清末宦官;

无论是良苦用心的父亲,还是义气干云的豪杰,

姜文都力避程式化,脸谱化,

同时摒弃了僵化的匠气与狭隘的局气,

因此他呈现出的人物大多血肉丰满,丝丝入扣。


03


演而优则导,

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虽然歧路未必不风光,

但中间的辗转并非一蹴而就。

很多时候,外人眼中看到的举重若轻,

少不了局中人的惊心动魄。


他身上有一股在其他大腕那里难得一见的“狠劲”,

但喜欢“斗狠”的人一种是向外“逞凶斗狠”,

一种是向内不断与自己角力。


拍摄《太阳照常升起》时,

仅仅道具上面,无论绣花鞋,

还是铁轨上的火车,或飘起来的衣服,

他都亲自设计,短短几分钟的镜头,

他“吹毛求疵”到拍了三个多小时的素材。



正是这样的精益求精,

才成就了一部部华语影坛的扛鼎之作。

尽管不少人感觉难以与其合作,

甚至有人说他“是精致刁钻的炸药桶”。


但他与人发生争执之处,无一不是为了电影。

“只为电影低头”,

让他为此不惜得罪同行与投资方。


导演陈国富曾说,

做人可以妥协,处事可以变通,

只有电影,是绝对不能打折的东西。


他不能容忍拍电影时的任何敷衍塞责,

在每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

皆下足了工夫,因此江湖人称“暴君姜文”。


在评论家殷谦眼里,

“我们时代的许多影视作品之所以缺乏内在价值,

缺乏从精神上影响人的力量,

不是因为没有生动的情节和场面,

而是因为他们缺乏这种强烈的情感、诚恳的态度。”



随着身份的成功转换,

各种争议与责难纷至沓来。

《太阳照常升起》上映后,

有人斥其“由才子变成了疯子”,并揶揄道:

“李安导演绝不会拍这样莫名其妙的电影。”

甚至劝他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而《一步之遥》上映后,

更是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暴。

铁杆粉丝仍力挺姜氏影片的不同凡响,

但有人却将其贬成“几乎一无是处的电影”,

并直指姜文“死于情怀癌。”


所以你看,与这个世界交战,

随时准备万箭穿心。


做客《十三邀》时,

他说,我觉得人生就是建立在误读之上的。

因为你只能表达自己,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

因此,既不刚愎自用,也不妄自菲薄。

他没有野心替世界发声,他只是在“表达自己”。



04


在这个世上,

“聪明人”懂得“审时度势”而随时放弃立场,

只有“愚痴”之人坚守自己的“战场”。

而“战场”需要什么?除了勇士,便是硬汉。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

需要发起一场“寻找”活动的话,

我觉得应该是“寻找硬汉”。

影视圈的“绵软甜糯”已经败坏了我们的胃口和审美。

若寻硬汉,姜文当在此列。


虽硬骨铮铮,但他从不恃才放旷:

“难道觉得自己最牛逼,

周围的人都是傻逼么,那叫欺负人!”


不过他坦承自己性格中确实有“抗上”的部分,

兼有“老炮”和“顽主”那种混不吝的气质,

遇事不会绕着走,不会逆来顺受,

更做不到骨媚膝软。


就是这样“反骨”的姜文,

却将自己的“七寸”被妻子周韵“挟之在手”,

这固然与周韵的高情商有关,所谓一物降一物,

但事实不过是:爱是心甘情愿的“折腰”。



7月10日晚,《邪不压正》在古北水镇首映,

当时很多人都反对露天放映。姜文则笑称:

“最后是周老板决定的,我听周老板的。”


此前在《邪不压正》的宣传活动上,

40岁的周韵愈发娉婷有致,仪态万方。


有一次在上海做宣传,

一位女记者大胆告白姜文:

“导演我喜欢你多年了,我真佩服你,

能够让妻子还能保持少女的韵味!”


见惯大场面,向来宠辱不惊的姜文当场红了脸。

其实并不仅仅是周韵保养有道,而是他给的宠溺,

让她可以一直做一个天真未泯的“少女”。



晚年的杨绛回顾自己与钱锺书的一生时,

老人说,“钱锺书的天性没受损伤,

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

“情死于无趣,爱生于无惧。”


所以,世间最有趣的爱与婚姻莫过如此:

你只需保持你的天性与本真,

我来负责接纳与爱你。


姜文坦言他电影中真正的英雄一直是女人,

在他看来,女人是能成大事的人,

“每一个男人都是靠着女人成长起来的”,

《邪不压正》中“真正了不起的是那两个女人”。



姜文镜头下的女人,

不是孱弱依附的菟丝花,

不是男人借以彰显形象的“道具”,

而是是神一般的存在,

是成熟独立,有情义有担当的智慧女子。


譬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米兰之于马小军,

后者是在前者的塑造下成为真正的男人。

连《让子弹飞》中刀光剑影的故事,

其实也是“闻着女性荷尔蒙”味道拍出来的,

对女性的理解与敬重,

让姜文成了最懂女人也是女人最爱的导演。


05


对于赖以寄居的俗世,

我们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

一是入世太深,欲海沉浮,挣扎不已;

二是,碰壁多了,无数的挫败后,心灰意颓,

便容易对诸事与人生冷眼旁观。


所以,入世而保持清醒的距离,

出世而力避无谓超然的人,则成为少有的“异类”。

这四年,他“大隐隐于市”,为拍新戏厉兵秣马。


姜文为公益影片《海洋》献声配音


同时他也将一部分精力倾注到家庭与公益上,

骨子里的秉性始终未变,不热衷酬酢往来,

不喜欢在自己鄙视的人、事上委身求荣。


几年前在一次访谈中,姜文曾直言不讳,

“拍部好看的电影算个事儿吗?

把电影卖得挣钱了算个事儿吗?都不算!

你问可是为什么那么多烂片扎堆?很简单,

因为那些人在乎的不是电影,

'骗吃骗喝骗炮打',电影就是个手段。”


跟这些狗东西我玩不起,

所以17年我就只拍了4部。

有位大师说,电影是男人最奢侈的玩具。

当年我之所以想拍《阳光灿烂的日子》,

因为我有话要说,而且这事儿好玩。


要是有一天,它不好玩儿了,我就不说。

你比如跪着赚钱,这事它就不好玩儿!”



当多少人被名缰利锁,

被市场和观众牵着鼻子走,东西莫辨时,

他依然玩的是“心跳”。


当多少叱咤风云的导演投诚于商业片的“怀抱”,

他仍拍自己最喜欢的电影;

当我们一路趋奔,担心被同龄人,被时代抛弃时,

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疾徐有致的节奏。


坚守的意义在哪里?

至少,他没有背叛自己,

没有活成魑魅魍魉的样子。


《神雕侠侣》中写独孤求败的剑技:

三十岁凌厉刚猛,无坚不摧;

四十岁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四十岁后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再之后,渐进于无剑胜有剑的境界。


这个“牛皮哄哄”、至情至性的姜文,

这个信奉“不疯魔,不成活”追求极致的姜文,

这个始终坚守对电影至高无上信仰的姜文,

四年磨一剑,如今,交出了他新的答卷。


邪不压正,恶不抑善,剩下的,交给时间。


 五味往事 

涨姿势:你真的了解保险吗?

打进世界杯决赛的克罗地亚,为什么这么横?

《我不是药神》:一部必将推动社会进步的电影!


五味印象

让心智与品味同在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