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迅特想告诉你:亲,我是这样死的!

五味印象 2019-10-08

鲁迅别无所求,只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唤醒中国的“坏呆子”们。相比肺结核病,我更相信,鲁迅是死于为麻木同胞捉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孙首席 id:shouxi_sun


1



多年来,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感觉,我们中国人实际上是沾了鲁迅的便宜。对于一个不乏糊涂者的群体来说,似乎有一个平庸的德育教授来指导就足可以了,可是,中国人有幸拥有过鲁迅,一个中国人绝少遇到的深刻的思想者。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5岁。与同时代的文坛名人比起来,鲁迅明显短寿:郭沫若活了86岁,茅盾85岁,巴金101岁,林语堂81岁,即便是因政治运动而自杀的老舍,也活了67岁。


便宜不能总沾,鲁迅以深邃的思想启蒙了中国人,但是也早早地告别了这些他既爱又恨的人。


公开资料都是写鲁迅死于肺结核病。但是,鲁迅之子周海婴却怀疑,鲁迅早逝是由于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对其病采取拖延行为,并且这种怀疑也是鲁迅夫人许广平和胞弟周建人的心头疑云。


许广平认为,当时虽然没有针对肺结核的特效药,但是治疗办法还是有,加上鲁迅病情只是中等程度,如果治疗积极及时,并不会导致过早死亡。


此外,须藤的身份也令人怀疑,他是日本“乌龙会”的副会长,其政治倾向是支持侵略中国的。周建人知道后对鲁迅讲,现在中日关系紧张,还是谨慎些不去找须藤。鲁迅当时犹豫了一下,说:“还是叫他看下去,大概不要紧吧。”


鲁迅去世后,这个须藤医生就不见了。许广平后来多次访日,见到和鲁迅有旧交的一些日本友人,但一直未见到这位须藤医生。


于是有人就说:“鲁迅先生死因之谜被揭开了,须藤这个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真面目也暴露无遗了。善良的人们啊,千万要警惕人面兽心的日本人呀!”



2



其实,周海婴和母亲虽然怀疑鲁迅的死因,但是,他们认为,否定不容易,肯定也难寻佐证。


在《关于父亲的死》一文结尾,周海婴这样写道:“但我还是抛弃顾虑,将之如实写下来为好。我绝无以此煽起仇恨的意思,祈愿日本友人,不要以此怪罪。我只是实话实说。”


鲁迅懂医,眼也不拙,看清个把人应该不是难事。况且,他能请须藤为其治病,一来信任他的医术,二来信赖他的人品。


内山完造是鲁迅的挚友,他对须藤医生有如下评价:“须藤医生是鲁迅先生非常信任的医生,也是我十二分信任的具有高尚人格的医生。”


日本医学专家泉彪之助否认误诊说和谋害说:“须藤先生没有误诊,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医疗水平的问题……须藤也是尽了力,不是他的错。针对肺结核的治疗方法,是鲁迅先生过世后才发明的,所以不是他的治疗错误。”


时过境迁,须藤也早已逝去,他当时到底是如何想的以及如何做的,今人已经很难弄清楚了。因为中日之间的特殊关系,关于鲁迅之死,也逐渐超越了普通的医学范畴,已经演变成人们对历史、对文化的一种回顾和探究。



3



现在,人们大多相信,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而患上肺结核与鲁迅大量吸烟有直接关系。


鲁迅是“重量级”烟民,尽管医生劝他尽量少吸烟,但是他烟瘾很大,每天仍要抽至少30到40根。


对于鲁迅的烟瘾,许广平有这样的记述:“时刻不停,一支完了又一支,不大用的着洋火,那不到半寸的余烟就可以继续引火,所以每天只要看着地下的烟灰、烟尾的多少就可以窥测他一天在家的时候多呢,还是外出了。”

 

大量吸烟使鲁迅患上在当时尚属可怕的肺结核。可是,鲁迅仍不打算戒烟,他在致胡风的信中说:“消化不良,人总在瘦下去,医生要我不看书,不写字,不吸烟——三不主义,如何办得到呢?”


逝世前一天,鲁迅手中还拿着烟。内山完造在《忆鲁迅先生》中这样写道:“那时候,先生坐在台子旁边的椅子上,右手拿着香烟。但,脸色非常坏,呼吸好像也很困难。”


鲁迅死于肺结核。可是,如果没有大量吸烟,没有患上肺结核,鲁迅就能够长寿吗?好像可能性不大。


与旁的作家相比,鲁迅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从文不是因为爱好,而是觉得自己手中被交给了一项任务。



4



1904年4月,鲁迅从东京弘文学院毕业,获得“日本语及普通速成科”文凭。按清政府给予的官费资格,鲁迅应该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所属的采矿冶金科学习。但鲁迅决意学医,因为他觉得挖矿比不上救人。


1906年,鲁迅从日本人拍摄的日俄战争纪录片中看到中国人的麻木后,便改变了学医的念头: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


于是,鲁迅开始战斗了,直到他倒下的那一刻,他一直保持着战斗的姿态。



5



毫无疑问,与林语堂相比,鲁迅是太为同胞捉急了,太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上心了。

 

林语堂喜欢幽默,愿意用性灵闲适来表现文学,即便对现实不满也可以娓娓道来。鲁迅则不成,既然要喝酒,还来香槟做什么?直接上烈酒。


尽管两人的交情掰了,但是林语堂仍然对鲁迅尊敬有加,他在《鲁迅之死》中写道:“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所谓“无锋可交”,对林语堂成立,对鲁迅则是无解。鲁迅有众多麻木同胞的厚爱,他只能“圆寂”,而绝不可能下岗。


不过,林语堂还是了解鲁迅的,所以他说,“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在林语堂眼中,鲁迅始终是一名战士。



6



鲁迅写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和大量的杂文、散文,他别无所求,只希望能唤醒中国的“坏呆子”们。


可是,唤醒是鲁迅的努力,醒不醒则需看“坏呆子”们的造化。多少年过去,我们仍不乏将精神胜利法运用至娴熟境界的人,人血馒头也照样很有市场。


日子过得差时,啃口人血馒头。日子过得好些了,就奉行老祖宗的至尊格言“食色性也”,有吃有玩,就足以快乐了。


中国人从骨子里懒得理会思想,深刻的思想更令他们昏昏欲睡,所以,他们不想要鲁迅来挡道,以便好让他们变得清醒起来。


不理会倒也罢了,还有胡解的。1966年10月31日,在首都各界纪念鲁迅逝世三十周年群众集会上,郭沫若在题为《纪念鲁迅的造反精神》发言中说:


“鲁迅如果还活在今天,他是会多么高兴啊!他一定会站在文化革命战线的前头行列,冲锋陷阵,同我们一起,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踏出前人所没有走过的道路,攀上前人所没有攀登过的高峰。”


郭沫若夸的是鲁迅,但好像说的是他自己。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篇《死后》,结尾两句好像是提前为郭沫若预订的:


“觉得在快意中要哭出来。这大概是我死后第一次的哭。……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流下;只看见眼前仿佛有火花一样,我于是坐了起来。”


相比肺结核病,我更相信,鲁迅是死于为麻木同胞捉急。鲁迅本来是可以复活的,但是听到郭老这样无厘头的赞誉,他一定想,我还是死了算了。


打卡式伪旅行,从眼前的苟且到远方的苟且!

大佬兵败高考记:不是学霸,人生也能开挂!

45岁林志玲宣布结婚,暴露了婚姻的三个真相!



五味印象

让心智与品味同在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