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谢你,病毒君?“新冠派文人”太特么缺德!

单士兵 五味印象 2020-02-24
灾难让人痛苦,痛苦不应变成工具。灾难文艺不要试图从读者眼里挖眼泪,而要在追寻真相中表达真情,深挖价值,避免灾难文艺成为文艺灾难。


1



下午在一个评论群,偶然看到有同行转了我一篇旧文,题目叫《灾难文艺不要再成文艺灾难》。文章是几年前写的,现在有个我并不认识的公号翻腾出来,我想公号小编也是意有所指。

所指什么呢?借一个身份概念说,应该就是眼下的“新冠派文人”。

这个身份,是来于易艳刚写在新华每日电讯上的评论,指有些文艺工作者,面对当前这种疫情,还要搞些空洞抒情,制造一些所谓的欢乐气氛。这些行为也被认为是“与灾难带来的悲痛氛围完全不搭调”。

不妨来看一下这种“新冠派文人”的代表作《“感谢”你,冠状病毒君》:


还有一种恶心人的做法,就是把“新型冠状病毒”昵称为“阿冠”,将疫情严重的武汉称为“小笨蛋”,以及各种低俗段子。

从情感论理上讲,我觉得“新冠派文人”的做法,就是在制造“媚语口红”,就是给人们心灵涂上一抹抹肮脏的文化血污。

2月1日,武汉作家方方有篇文章刷屏,我觉得,就是对文人的一种很好警告。

方方这样说: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以后你们多半会被要求写颂文颂诗,但请你们在下笔时,思考几秒,你们要歌颂的对象应该是谁。如要谄媚,也请守个度。我虽然人老了,但我批评的气力从来不老。



2




文艺要有批评精神,文化要讲人格伦理,这个是常识,也是底线。
 
这场疫情防控战,且不说还远没有到打赢的地步,就算迎来拐点,最后彻底消灭病毒,想想那些苦难生灵和逝去生命,又哪有什么胜利可言?
 
在灾难中因不当唱赞歌、献媚语,结果让人格坍塌的人,不在少数,有不少还曾负有盛名。
 
以汶川地震为例,众所周知的余秋雨,还有当时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当时就是因为文艺表达丑陋没底线,招致网友痛骂,至今还令人唾弃。
 
在王兆山的地震词中,以遇难者的口吻,发表一番感恩感谢的话,表示“纵做鬼,也幸福”,并表达了“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的愿望。后来,这个王兆山也被戏称为诗坛“鬼魂派”代表人物。


余秋雨以一篇"含泪劝说灾民”的博文,让人们觉得这就是个文化戏子表演的“鳄鱼泪”。后来,余大师在江湖也就有个外号——“余含泪”
 
这样的献媚不仅恶俗,也令人心寒与悲愤。当然,尽管余秋雨后来也有辩解,但这些灾难抒情,还是严重毁损了这些文人的“艺术人生”。
 
显然,在灾难面前,不能做低俗的帮闲,也不能做厚颜的献媚。
 
当前,面对疫情,文艺创作必须要真正以人民为中心,这首先还是要尊重人。什么人最值得尊重?首先还是那些受苦受难的病痛者,还有在一线涉险的医务人员。
 
说点人话,做点有效果的事,比做那些恶心的“媚语口红”有意义得多。灾难面前,需要文化行动,需要知识分子的精神自醒。



3



不论是隐秘的媚态,还是赤裸的媚笑,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待遇赏识。尽管这些“媚语派”代表也经常能成为时代的宠儿,挠到权力的痒处,但纯靠献媚式的暗送秋波与倚门卖笑,其实是断了文化的魂,丢人文人的格。
 
有一句常理,叫文学艺术的根是“人学”,人学就是“人性学”。在苦难者,甚至是死难者面前,媚权,只懂颂扬,只知道以伪饰阿谀献媚,真的太可耻也太无耻了。
 
在《灾难文艺不要再成文艺灾难》这篇文章中,我引述了挪威“精灵诗人”沃勒那样句:
 
到处都有悲伤的故事,诗人应该注意这些。但诗人不应试图从读者眼里挖眼泪,“我们不需要煽情,不需要热泪,不需要这样的反应。”
  
现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给人们制造的痛苦,真是难以估量。像丑陋的“新冠派文人”那种“灾难文艺腔”,太过煽情,太过烂情,太过媚俗,不仅无法给那些遭受灾难伤害的人们带来心灵慰藉,反而会在心理层面给造成“二次伤害”。
 
这样灾难文艺,当然也就是文艺灾难。



4



当然,这种“新冠派文人”除了基于媚权原因,很多烂作品完全是出于“集体无意识”。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很多人对诗歌连基本的批评价值都不坚守,连简单的表达技巧都不懂,只知道写些“歌德体”和“悲情体”,完全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可怜”。
  
沃勒还说过:我的存在、我所写的诗、我所写的文章,都是要站在“叹息哀伤学派”的对立面。
 
面对疫情,当然需要文艺工作者践行责任,但这种文艺内涵的打开方式,一定是理性的、得体的,应该如涓滴细流润泽人心。
 
文艺创作者常说,我手写我心。这些“新冠派文人”是心脏了,手也就不干净。
 
写下“阿冠”、“感谢你,病毒君”、“谢谢你,冠状”这种丑陋诗句的人,真是缺德缺才缺窍!
 
在这场灾难面前,文化工作者真的要保持足够的敬畏心,进行冷静理性的表达,更加接近真实,去追踪真相。在此基础上,抒情才不会是滥情,愤怒才不会是冲动,引导才不会是误导。
 
最后,我还是要重复旧文里面的话:灾难让人痛苦,痛苦不应变成工具。
 
灾难文艺不要再试图从读者眼里挖眼泪了,而是要在追寻事实真相中表达真情,深挖价值,来避免灾难文艺成为文艺灾难。

©THE END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人格志 ID:ISeeCQ

作者 单士兵



当失联已成常态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五味印象社

美国科学家对武汉肺炎的分析,很全面很专业

武松打狗【纯属小说,请勿联想】

疫情面前再次大声呼吁:党员先上



五味印象

让心智与品味同在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