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前抗日剧,现在抗疫剧?关键只在两个字:真实

作者枫叶君 五味印象 2020-08-27


历史有人能洞察的史实,更不要说就发生在今天的活生生的事件。面对这场疫情,我们所有人都是亲历者,而亲历者不需要人为的感动,只期待真实的再现。



抗日神剧已经让人腻歪了,但是抗日剧还在播。很快,反映抗击疫情的抗疫剧也要出来了。


抗日和抗疫,关键不在卷舌音和非卷舌音的区别,而在于在反映重大历史和现实事件中,我们能否做到真实?

毋庸讳言,抗日剧早已被某些弱智编导玩儿残了,裤裆里摸出手榴弹,菜团子秒变手雷,各村霍元甲一拳打飞一串儿鬼子,柳眉杏眼的小媳妇把整座炮楼里的日军糊弄得团团转,这早已在荧屏上司空见惯。这样的剧不冠之以神剧,哪里对得起制片方、编剧、导演?说实话,连给群演准备盒饭的剧务大哥都对不住。

小时候,我们被历史老师告知八年抗战,后来才知道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东北抗日义士们早就开始了斗争,于是八年抗战变成十四年抗战。

小时候老电影看多了,总觉得国民党和日本人穿一条裤子,专门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于是恨得咬碎一嘴小牙。但是愤怒之中又有疑惑:怎么咱们的队伍只有数字没有名呢?难道革命的抗日队伍就靠这“八”和“四”吗?那“一二三”、“五六七”、“九十十一”都跑哪儿去了?

很多年后,口风不那么紧了,这才慢慢知道,原来我们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当时都隶属于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除了这两个军,还有无数中华儿女顶着国军的钢盔,穿着国军的军服,与武器精良的日本人浴血奋战,其中很多人都战死在抗日的疆场上。

于是在成年后感叹,历史啊,真是雾里看花!又禁不住想,难道是因为我们这些人没有亲历过那段历史,人家不过是夸张一点,反正也不存在违和感?


可仔细一想,也不对,建国后抗日电影拍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咱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那些老将士们可还都健在啊,不仅是他们,还有后来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和那些老兵也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当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如何抗日,成建制的国军如何在各个战场与日军殊死搏斗,这一切他们当年可是看得真真儿的呀,可是抗日电影怎么就拍成那样了呢?

这样一想,我也就明白了,如何拍一部历史剧决定于拍摄者的指导思想,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是否健在关系不大,更准确地说,如果以真实作为基本出发点,就算历史亲历者都不在了,也不影响作品的求真;反之,如果基本出发点没有定位于正确的位置,即便当年的亲历者还都健在,拍出来的东西也照样会走样,无法真实地反应历史本身。

历史和现实本身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过是变换了时空而已。历史是当时人经历的现实,而如今人们面对的现实多年后也将成为历史。正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从武汉疫情爆发开始,到蔓延至全国其他所有省份,最后再扩散到世界几十个国家,特别是令世界最主要经济体全部陷落,以至于平时存在感甚小的口罩成为挽狂澜于既倒的顶门杠,这是多么大的事情!

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的历史学家和流行病学研究者,绝无可能躲过2019年岁末和2020年年初这个时间段,可以肯定,眼前的一切就是未来的历史,现在所有活着的人都在见证历史,而所有因疫情死去的人都是一粒历史尘埃的牺牲品。

可是,仅仅是历史学家和流行病学研究者吗?那么作家、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呢?他们就能躲得过去吗?也绝无可能。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艺术家和电影编导,面对这样一个造成巨大灾难的历史事件,都不可能无动于衷而内心毫无表达的欲望。

就像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导演的反映当年河南大饥荒的电影《一九四二》那样,把民族曾经经历的灾难真实地呈现给人们,这既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也是借此让现在的人们更深刻地反思历史:我们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悲苦,而要怎样做才能不重蹈覆辙,让后代不再掉进同一片泥沼?


半个月前,我就想到将来一定会有影视作品和这次疫情挂钩,写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而且替编导把电视剧的名字都想好了。文章发布后,有粉丝告诉我,还是要斟酌一下剧名,一是更能彰显正能量,二是更容易过审,就叫《光辉》吧。(相关阅读:将来的《隐瞒》,收视率将超过《潜伏》

这个建议我同意,不过不管叫《隐瞒》还是叫《光辉》,最重要的还是两个字:真实。在那篇文章中,我写有这样几段话:

“拍这样的戏,按理说是好莱坞电影人的强项,因为疫情是最适合出现英雄的,同时也可以盛下太多的惊险甚至阴谋。只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武汉,蔓延至全国,并最终影响了世界。这是起自中国的大事,平息之后,它应该成为中国影视人的任务。”

“所以,有心人应该从现在就积累素材,就像《安妮日记》那样,又像作家方方那样,用文字记录武汉在疫情的日子里的生离死别,奋不顾身,点点滴滴。”

“这样一部电视剧,可以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点,由此向四方辐射,让人们看到这场重大疫情是怎样改变了一个城市,怎样揭露了人性的不同侧面,在留给我们无尽伤痛的同时,又给人们留下了怎样沉重的思考和叹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是否注定要让我们经历这样一场劫难?”

我甚至还想到电影,想到了奥斯卡奖。我知道有人不尿这个奖,因为这个奖是美国人发的,不过不管怎么样,这个奖总还是有些水准的吧?总还是被国际电影同行们承认的吧?就算我们一听美国人就来气,但是我们跟优秀的电影作品没仇吧?如果能拍部疫情电影灭美国一道,不也是宣传爱国热情、弘扬正能量的义举吗?

可是,说实话挺难的。我担心国外电影人也在蠢蠢欲动,因为疫情发自武汉,但却波及世界,不要忘了韩国成了重灾区。跟《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李冬宝“心情越不好,胃口反而越好”一样,韩国电影人我们是了解的,平时他们脑洞开得就不小,现在又遭遇这么大疫情,那整个想象力和思考力还不全给激发出来?将来再拍出个超过《寄生虫》的片子也是说不定的事儿。


然而,这次疫情毕竟首先在中国铺开,如果把病毒比喻成祸害,它最先祸害的是中国人,我们是受损失最严重的,无论是人命还是财产。所以,面对这方面的作品,我们确实没有缺席的理由。

现在已经有消息出来了。刚刚,上海耀客传媒公司在其微信和微博上透露,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指导,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耀客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将共同筹拍“时代报告剧”《在一起》,该剧将以抗击此次新冠疫情为主题,将以抗疫期间的真实人物和故事为基础,塑造平民英雄的形象,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风貌。

据悉,该剧计划筹拍20集,每两集一个独立故事,每个故事分别由一位编剧和一位导演主创, 编剧六六、秦雯、高璇、任宝茹、冯骥,导演张黎、安建、沈严等已加入该剧的创作。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这场“人民战争”,展现“抗疫”人民战争的全景画卷,编导们已经开始以各种方式采访、调研,该剧预计将于今年10月在东方卫视等一线卫视和互联网平台同步播出。

同为抗疫剧,“时代报告剧”和我设想的电视剧确有一段距离,从剧名上来说就更有距离,《在一起》的确和《光辉》更有共振的节奏。

不过,不管是《隐瞒》,还是《光辉》和《在一起》,我始终认为追求真实是最基本的立足点,不管是“时代报告剧”还是电视剧,都必须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其它,而如果偏离了这一点,则都无法谈及其它,也无法实现编导和制片方的愿望,因为,疫情还没有过去,即便已经平息,这毕竟是一个涉及到众多生命和家庭的重大事件,而不是一个简单又单纯的普通影视题材。

从编导阵容上看,他们都是有相当功力的,这次会以怎样的态度参与这次创作,人们将拭目以待。特别是对于执着于历史真实,曾执导过《走向共和》这样优秀作品的张黎,拍摄《在一起》的确是一个事关荣誉的考验,下手时未必要求稳求狠,但一定要求准,如果不能保证真实,那还能叫“准”吗?失去对真实的把握,我想那绝不是张黎这样的影视人的追求。

在我们这里,文艺评论的脚步永远是最快的,相当于三国时诸葛亮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一起》尚未开拍,关于《在一起》的评论文章已经出来。


昨天《文汇报》刊登一篇题为《致敬平凡又了不起的中国人》的署名文章,对《在一起》进行了展望,文末写道:“2019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七个短片合成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

今年,时代报告剧《在一起》正在做的,是用真实的笔触,记录并提炼出2020年“冬去春归”的十个故事。这些故事应该会催动屏幕外最长的热泪,也会让我们更珍惜彼此——平凡又了不起的中国人。”

真实是我极力赞成的,但是被催动的热泪却是要再絮叨几句:热泪是什么?只是感动吗?感动当然有,而且一定有,也应该有,否则如何面对那么多奋战甚至倒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如何安慰他们的亲人,包括尚未懂事的孩子?

但是,这热泪应该包含多种成分,有哀伤,有感动,更应该有反思,就像将来武汉要树立起来的那座碑一样,无论如何不能让反思缺席,否则,这座碑再高大再感人也是失去历史的筋骨。历史如果缺少了反思,那和杂耍又有多大区别呢?

所以,又回到原点,真实是基础,尤其是反映历史和重大现实事件的作品,如果坚持了真实性,则距离感人和热泪只有一步之遥。

反之,如果距离真实太远,那么纵然编导者使出浑身解数,恐怕也难以让作品达到预期效果,因为遥远的历史尚有人能洞察史实,更不要说那些就发生在今天的活生生的事件。因为面对这场疫情,我们所有人都是亲历者,而亲历者不需要人为的感动,只期待真实的再现。





文章转载自公号:枫叶君评  ID:fengyejunping

本文作者:枫叶君, 前新华社资深编辑,驻外记者
著作:长篇小说《移民》(2011年)



当失联已成常态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五味印象社

在高墙与鸡蛋面前,我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

抱歉,我实在没能捱过这个冬天

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危楼何以成为隔离点



五味印象

让心智与品味同在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