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方与六六,你更支持谁?

先声 五味印象 2020-08-27


日记也好,文艺创作也好,不能消费苦难,利用悲情故事为“爆款”文章提供噱头,更不是往人们的伤口上撒盐,而是要把对受难者的怀念永远埋在心里。


两位目前都身在武汉的女作家,最近一段时期里时常成为自媒体上的头条。方方因为连续发布她的《武汉日记》而成为了民间声音的象征,六六则带着来自政府的使命赶去了武汉准备搜集抗疫素材。

方方,实名汪芳,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在她的《武汉日记》里面没有宏大的主题,只是记录疫情期间,她自己看到或听到的关于武汉人的真实生活情形。日记言简意赅,语言流畅,老少咸宜,无数人把她的日记当做了解陷入灾难深渊的大武汉的窗口。

近两个月来,方方笔耕不辍,平淡的文字里却有重大的力量,很多句子已经成了名言:“高科技做起恶来,一点也不比瘟疫弱。”(1月25日)“我虽然人老了,但我批判的气力从来不老。”(1月31日)“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2月2日)“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尺度,从来不是看你楼有多高、车有多快……。检验你的只有一条:就是你对弱势群体的态度。”(2月24日)。

自媒体人王开东形容方方:“秉承史家精神,不虚美,不隐恶,不煽情,不偏激,不迎合,不苟且,不盲从,不畏惧,句句都从肺腑出,但又充满着包容、理解和等待。最难得的是,文章始终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或是自己的建议,或是来自民间的善意提醒”。


六六,实名张辛,她因为几部作品搬上电视而名声显赫,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还在热播由她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安家》,为她赢得了无数的粉丝。作为一位新加坡籍华人,面对武汉的灾情,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奉承话,被认为实在没有真正了解武汉人的难处,也没有真正想为武汉人做任何事情。

六六说:“幸好我来了武汉,再不来素材就没了”。紧接着又说,“我是时代记录者,我亲临一线,(把这些)拍成作品”;“我不喜欢歌功颂德,但也讨厌吃人血馒头”。但马上又开始说:“救中国就靠共产党,大概全中国也只有共产党是真正把救灾当成国家任务”。

自媒体人牛角鱼说:“六六女士,我很不喜欢您刚发的那篇《六六:武汉第二天》。尤其是那句封面导语:‘幸亏我来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

“对于作家来说,武汉这座苦难之城,当然有很多写作素材,您可以以挖宝人的心态来,但是,这么轻浮、露骨地讲出来,合适吗?考虑过那些痛失亲人、身陷苦厄的武汉人的感受吗?谁稀罕用撕心裂肺的痛来成就您未来的伟大作品?

“六六女士,恐怕,您不仅来晚了,而且还来错了地方,真的,您到了武汉以后,要去的地方,不应该是空无一人的街道,不应该是已经关门的方舱,您应该去火葬场,真的,哪怕只去那里待上一分钟,只要一分钟,用你的灵魂去感受,用你的良知去想象,或许,更有助于您找到素材。”对此,也有人说,六六不是到武汉搜集素材,而是去武汉寻找食材了。”


对于方方和六六的言论和表现,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与评论。

静鸿说:中国有一句很土的话,人比人死,货比货扔。曾经,方方是我喜爱的作家,六六是我喜爱的编剧,可正因为我曾经如此喜欢过,所以我才更加难以忍受。一个是设身处地的讲述,一个是置身事外的绿茶,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才知道,六六与方方,差的原来不止一点点。

荀兜兜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两位作家一下子“火了”:一位是65岁作家方方每天都在坚持写《武汉日记》,因为武汉是她生活的城市,她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另一位则是3月8日赶赴武汉实地采访的新加坡籍华裔作家六六,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即将筹拍的一部连续剧。

两位作家、两种写作视角、两种阅读体验,一个是纪实片,另一个则是电视剧。都说文学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过对于武汉而言、对于中国而言、对世界而言,这场新冠肺炎的全球大爆发,真的需要一部时代剧来表达吗?在疫情面前,每天增长的数字背后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家庭面对或欢喜或离合的现实。

房七品说:感觉里,六六的文字里的那么多“说”,是的,是有不少人在说;方方的文字里,直接“说”的不多但能感觉不少人在说。方方的文字,现场人说,一线人说,现场感很强,也热闹。方方的文字看似风平浪静,读了却给人内心澎湃。

这一段也读了一些六六与方方的关于武汉的文字,但不是记得字字句句。或许更多的地方,不能比较。不过,六六与方方的文字,篇篇都10万+。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看到更多的六六与方方的文字和作品。这样,读书和网友可以更有比较。如果,这都是真的,这就是六六与方方的区别吧。


兰陵笑笑侠:两个女人一台戏。一个女儿,一个儿媳;一个武汉土著,一个新加坡国际友人;她们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阐释这次疫情,无疑是当今文坛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铁石文字,永恒不灭。文学肩负着引领民族气质,滋养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是制造分裂,而是平抚人心。无论喜剧还是悲剧,无论六六六还是方方,都离不开态度、高度和温度。

崔桂忠认为:把这个“封城”一个多月的城市,一群身心遭受巨大创伤的市民当成笔下的“素材”,平心而论,本身看似没错,但时机不对,身份不符。

有网友说:“能不能不给创作抹黑,别在大家伤口上撒盐啊。”有网友说:“没有起码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武汉的苦难只不过是六六的‘素材’。”语言或许有些直接,但这样的语境和氛围之下,也不无道理。

日记也好,文艺创作也好,不能打着对弱势群体生存生态关心的旗号消费苦难,利用编织的悲情故事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刺激人们的表达欲望,从而为自己的“爆款”文章提供噱头。更不是往人们本来已疼痛不已的伤口上撒盐,而是要把对受难者的怀念永远埋在心里,更乐观而坚强地走向明天。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展望台  ID:zhanwangtai

先声乃如许 落势大可见

回什么国?如果地球都感染了,你还得上月球

廖君和赵立坚,做该做的事,就对了

《方舱医院真神奇》:疫情下的“跑调”表达



五味印象

让心智与品味同在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