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敢跟星爷正面火拼,韩寒的新片是有几把刷子的

2017-01-20 左左 奇遇电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奇遇电影 (ID:cinematik) 



韩寒的新片《乘风破浪》要在1月28日大年初一上映了,身为作家的韩寒,几乎在以一年一部的速度,为观众们交上他的答卷。对于一名“新晋”导演,这样的速度也算是高产了。


相信在任何时候,只要抛出韩寒这两个字,就可以压过一切其他元素,成为影片的最大宣传点。即便影片的主演是彭于晏、邓超这样的演员。韩寒也照样能以他自己的风头无两,盖过了所有人,成为了影片最大的焦点。


韩寒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或许还并不是因为他的诸多身份和备受争议的过去。而是因为,韩寒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代表了80一代,乃至更大一些的90后们,心中那年少轻狂、恣意生长的梦想。


《乘风破浪》的片场,此时韩寒的标签是“导演”


不论是作家、歌手,还是赛车手、公知、杂志主编。这其中的每一个身份,几乎都是少年们曾经希冀但又没有勇气走向的未来。


韩寒却都做到了,并且还做得很不错。


他一方面完成了曾经的少年们想要做,而又不敢做的事;另一方面,他如同大部分的同代人一样,也结婚生子,回归家庭,为夫为父了。


韩寒虽然毫无争议地,算得上是80后一代的标杆,但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在和80后一起逐渐老去,步入中年。


在这样的关口,《乘风破浪》这部片子(青春喜剧)、以这种形式(怀旧情结)出现,就颇可玩味一下。


《乘风破浪》这部影片,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浓郁的怀旧感,这种怀旧感不仅来自于整体影像的精致、流畅和复古的色调,还因为影片本身的时代设定就充满了怀旧。


定档海报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浓浓的旧年华


影片的背景被放到90年代,这让整个影片的基调都沉静了下来,这种沉静刚好与“年少轻狂”的故事设定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沉静与微妙的平衡,一般来说在“年少轻狂”的故事设定里是比较少见的。


说到“年少轻狂”“怀旧情结”的故事设定,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会是港片,例如郑伊健的《古惑仔》带起来的风潮,为兄弟出生入死,街头游戏机等经典元素。曾经的这些元素,放到现在看来,则变成了一种回望式的“怀旧”。而最近的华语电影界,似乎也有了这股“怀旧”的暗流。比如在《摆渡人》里,就用了游戏机“拳皇”这样的一个怀旧元素,勾起了不少80后90后的共鸣。


几乎每一个小镇青年,多多少少都混过“小团伙”


《乘风破浪》的怀旧感,很明显是在向港片致敬。因为它在整体结构上,是在讲一个介乎与兄弟情和父子情之间的“亲情”的故事,邓超和彭于晏,则担当了这对亦父子,亦弟兄的角色。


不得不说,韩寒选演员的眼光还是很准的。让比邓超还小的彭于晏,来演邓超的父亲,居然也没有违和感。


而这种故事结构,在许多讲述兄弟情深的香港黑帮片例如《英雄本色》,和许多以家庭情感为主的香港喜剧片例如《新难兄难弟》中都给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或许每一个80年代生人都有过对港片的疯狂迷恋吧,《乘风破浪》就把这种迷恋放大到了影片中来,对已经逝去的过往做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怀旧”和“致敬”。


讲义气,讲兄弟情谊,是80年代港产片很喜欢的一个主题


韩寒大概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乘风破浪》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亭林镇”的地方,熟悉韩寒的人,肯定对这个地方也有所耳闻。亭林镇是上海周边的一个小镇,也就是韩寒出生的地方。韩寒也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自己的故乡,比如《他的国》,就把亭林镇作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他出版《独唱团》的时候,编辑部就叫亭林镇工作室,拍摄《后会无期》以及《乘风破浪》的公司,也叫亭东影业。


而韩寒自己也在书中提到过,自己要是没有赛车比赛的时候,几乎每周都会回亭林镇一次。


他还甚至为亭林镇写了一首词,就差谱曲了。


电影中的“亭林镇”,充满了小镇气息,百货大街和骑摩托的青年


《乘风破浪》中的亭林镇,是一个相对固定封闭的空间,有着相对固定封闭的人物,而邓超则是这个空间的“外来者”。所有的故事都在这个似乎脱离了历史、社会和现实空间的小镇中发生。曾经的故乡,被韩寒变成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这或许是带有怀旧情怀的人能做的,对过去最大的礼赞。


比起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太熟悉的50年代,《乘风破浪》中的90年代无疑能唤起观众们更多的情感共鸣。片中那些专属于90年代的场景、歌曲、建筑,都能迅速地勾起80后一代的回忆。比如闪着老式霓虹灯的KTV,比如没有隔间的街边公共厕所,比如《在雨中》的插曲,再比如作为电影替代品的录像厅。

录像厅在《乘风破浪》中的出现,带着很大的迷影的成分。韩寒甚至还设计另一个很好玩的梗,对《天堂电影院》这样的经典影片做了致敬,具体我就不做剧透了,感兴趣的观众可以自己去寻找。


这种情结大概大多数的导演都会有。所以韩寒就让他的主角彭于晏在《乘风破浪》中开了一家录像厅,在电影消费还没有成为潮流亦没有市场的90年代,录像厅用它的昏暗和它的光影,见证了无数少年的青春悸动,也见证了经济浪潮迅速裹挟的一个年代。


彭于晏在片中的“五毛钱特技”,从小看美国科幻片长大的都玩过这一套吧?


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韩寒选择让彭于晏开录像厅,在协助情节发展之外,依然是与“怀旧”和“回望过去”的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回望过去,不仅是背景设定上的,也是人物设定上的。我们能在不同的人物中,看到少年的成长。或者换句话说,不同的人物,代表了少年的不同阶段,彭于晏的角色,是少年桀骜一点的阶段,邓超的角色,是少年理性一些的阶段。他们当然会相互看不起,也会相互不认可,但是少年气质中的一些共通性,又把他们扭合到了一起。


比较让人惊讶的一点,同时我也觉得,这可以称得上是韩寒对自己的最大的突破,就是《乘风破浪》居然是一部喜剧,是一部放得很开玩得很脱的喜剧。


它用了一种巧妙的设定,构成了一种“有矛盾的人物”,被必然地“绑定到”一起的关系,而这种矛盾和绑定,必然带来错位和尴尬,而这就成为了《乘风破浪》喜剧成分的最大来源。


里面的喜剧的点,都非常的巧妙和恰当。在诸多尴尬、难堪、甚至有些痛苦的时刻,依旧都是带有笑点的。


《乘风破浪》笑点还很密集


这或许才是一种中年人的姿态,每个中年人,在故事的最后都会和少年的自己和解,而和解必然需要“回望”,所以故事里去才会做这种“怀旧”和“回望过去”的质感。


所以,《乘风破浪》,其实是韩寒拍给老了的自己看的电影。我们不要忘了,那个写过《像少年啦飞驰》的桀骜不驯的少年,现在已经是中年人了啊!


当然,他也是拍给所有和他一起成长的80后,90后们看的。这部电影中的青春,就是韩寒自己的青春,也是80后们梦想过的青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