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又一部烂番茄100%新鲜度、豆瓣8.6,最近最火的外片除它没谁了

2017-04-19 古伦木 奇遇电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奇 遇 电 影 (ID:cinematik)


《杰出公民》讲述了阿根廷作家丹尼尔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衣锦还乡的经历。我决定用大家熟悉的语言重新讲述一下,这个故事放在中国,应该是这样式的:


杰出公民张国师

讲述他回乡的故事


话说公元2022年,中国国师级导演张某在连续冲奥第13次的时候,终于成功擒获了一座小金人儿,他填补了中国内地电影奥斯卡的空缺,也圆了自己的“双奥”梦。他在获奖发言的时候坚持使用汉语,扬我国威塑我国魂,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张国师接过小金人


这个奥斯卡暂时堵住了叫嚣国师“后殖民主义”的学者的嘴,虽然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作品确实后殖民主义。


不过没关系,有了奥斯卡加持,人们的注意力由塑造农村奇观以博得喝彩完全转移到了为国争光扬眉吐气上。


 张国师发表获奖感言


荣誉往往伴随着责任,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折腾,国师累了。可这偏偏是东山再起的最好时候。经纪人为他订了满满的行程,张国师揉着太阳穴拒绝着一个又一个邀请。


“您当年插队的陕西乾县邀请您回去做讲座,并授予您‘杰出公民’称号。”


张国师眼睛一亮,旋即换上他惯常的嘲讽表情,但不难看出,唯有这个邀请打动了国师心中的小柔软。


张国师回乡遭冷遇


张国师决定回去,从北京回到那距离西安还要车程8小时的农村乾县。


而且他打定主意,只身回去。他也说不上为什么,也许是厌倦了大城市的污浊;也许是受够了连出门买菜都要被卓伟偷拍;也许只是到了那个会有还乡冲动的年纪。


“果然还是老了。”张国师自嘲似地对自己说。


历经长途跋涉,张国师回到了自己曾经插队的乾县。他印象中的破败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他没有受到自己隐隐期待的热烈欢迎,相反地,与他在大城市获得的关注可称得上冷遇。他安慰自己这样最好。


张国师遭到父老乡亲的善意尾随和围观


很快,张国师融入了这个环境,他发现乾县虽然变了样,却还保持着过去的纯真和质朴。


乡亲们感谢他让自己的故事被全世界看到;街上的村民有的一路追随着他,有的拿着手机礼貌地保持着距离拍照录像;当年一起并肩作战过的知识青年,如今都带着一官半职来亲切地迎接国师,这令他慨叹世事变迁,又有着些许欣慰。


“杰出公民”张国师在众乡亲的拥戴下,自然而然参与进了各种文娱活动。


张国师在乡亲们的簇拥下兴高采烈地接受“杰出公民”的称号


张国师参与地方台节目录制,为小观众们分享成功经验


张国师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参与乾县绘画比赛评审


张国师参与自己的塑像揭幕活动


逐渐地,张国师发现“衣锦还乡”这件事远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


尽管乾县表面上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子里却仍残存着矇昧和荒蛮。未经颠沛而只一味响应号召建设的乾县,说白了只是在粉饰太平。表面上对文明的追求,和内在未开化的民智之间形成的巨大沟壑让张国师如临深渊。


经历一系列狗血淋头的事件后,

张国师讲座的听众越来越少


张国师眼里不揉沙,他毫不留情地撕碎了这片荒蛮之地文明的伪装,进而激起了民愤。


乡亲们批判他的《红高X》《菊X》丑化了父老乡亲的形象;街上的村民开始一路跟踪他,开始拿着手机不怀好意地拍照录像;当年一起并肩作战的知识青年把他当作阶级敌人。


此刻他能做的只有——


逃  离  故  乡。


杰  出  公  民 

El Ciudadano Ilustre ( 2016 )


导演: 加斯顿•杜帕拉特 / 马里亚诺•寇恩

编剧: 安德烈斯•杜普拉特

主演: 奥斯卡•马丁内兹 / 达迪•布列瓦 / 

安德丽娅•弗里杰里奥 / 诺拉•纳瓦斯

· 豆  瓣:8.6(3K+评价)

· IMDb:7.5/10(1874人评价)

· 烂番茄:100%新鲜度/90%爆米花


*  *  *

《杰出公民》中文字幕熟肉

By 新浪微博 @塔拉Tala


文      明

野      蛮


《杰出公民》虽然讲的是阿根廷故事,但换到中国来讲也毫无违和感。


片中的“气死设计师系列ppt”“围观群众”“弱者婊”等等这些现象,在我国都会找到对应名词;片子里父老乡亲的行为每个都可以截取下来投稿到微博的“中华土味”专栏,看着杰出公民尽兴地讽刺着这些现象,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评分在豆瓣会如此之高。

 

张国师想要逃离故乡,宛如游街示众


这种跨国认同确实让人暗爽,相信不光是中国,在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会或多或少产生这种认同。


片中丹尼尔和乡亲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中国家都会经历的矛盾,说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必然矛盾。


《杰出公民》中丹尼尔代表着接受过文明熏陶的“上层阶级”,而父老乡亲则代表着矇昧的未开化的“底层群众”。


本来二者可以相安无事地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生活,但一旦发生碰撞,两个阶层都会分崩离析。


丹尼尔作为“文明世界来的入侵者”,试图用文明的攻击来开启民智;而乡亲作为“不明就里的乌合之众”面对这带着优越感嗖嗖射来的利箭,当然会启用他们的本能防御机制——一致对外,众志成城。


父老乡亲诚意制作气死设计师系列ppt


文明未见得就高级,野蛮未见得就低级。


电影却将男主角丹尼尔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无辜,甚至有点精神贵族的意味。于是从文明社会走来的他将整部电影都蒙上了一层朦胧的优越感,本来这种优越感被阿根廷土味平衡得刚好,却在结尾露了怯。


讨巧的结尾满足了观众的“解读癖”,却将这种优越感直线升级,甚至会替萨拉斯的居民觉得有点冒犯。


丹尼尔的旧交喝多之后情难自禁地尬舞


处在“上流社会”的电影工作者产生这种优越感在所难免,强撑起这股优越感的,其实是深深的民族自卑感,就像是看到没有公德的行为深深感叹“你国不行”。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然后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差别就越来越大。


“一部分人”带着优越感睥睨着其他人,而另一部分人带着“我弱我有理”的态度固步自封似地抵御着一切讽刺。


这是资本主义的错,是贫富差异的错,但说到底也没有所谓谁对谁错。



乡            愁

与伪命题的“故乡”


比起古时还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伤感和从容,现在还乡更多的是困惑和矛盾。


当你离开故乡的那一刻,你与故乡的一切就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曾经的乡愁只是士大夫情调,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交通工具的进步),到处都是“无处之人”,人们试图寻找归属感,却发现最初带给自己归属感的地方早已被自己甩在了后面。


《乡愁》之中戈尔恰科夫回忆里故乡的样子


同是“衣锦还乡”,《杰出公民》很容易让人想到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了。


《乡愁》比起《杰出公民》礼貌太多了。《乡愁》中的男主角戈尔恰科夫认识到,他在离开故乡的那一刻,和故乡是互相抛弃的,无论怎样故乡只存在于脑海了。


《乡愁》着重表现了这种疏离和尴尬的情绪,戈尔恰科夫知道自己是回不去的,可又能去哪儿呢?美景他也已经厌倦。他写下诗句,


“我便是那蜡烛,在盛宴中消亡,天明后请收拾一地的烛泪,从中读取什么值得哀悼,什么值得颂扬。我们奉上最后一丝愉悦,如何能换来平静的死亡……” 


塔可夫斯基以蜡烛隐喻生命,

护送烛火的经典长镜头


《乡愁》中“戈尔恰科夫”和“故乡”两个主体都保持着柔软的外壳,只能互相守望,保留了彼此的体面。


所以实际上两部片子完全不同,如同塔可夫斯基自己说的:“艺术家可分为两类,一类创造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类则创造现实。我无疑属于前者。”设想《杰出公民》若成为现实,真的有作家带着“诺贝尔文学奖”荣归故里,在故乡掀起如此一片血雨腥风,那么不禁让人感叹这个诺奖发得也太草率了。


《乡愁》中的无处之人


人生无解,但结局多数是和解,乡愁也是一样,也许是人和故乡的和解,或者人和人自己的和解,也就是不再寻找,如苏轼面对谪谪迁迁反复无常“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