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传统武术实战起来场面还真难看,类似的60年前就上演过一回

2017-05-01 社长 奇遇电影
27 27823 27 7546 0 0 4004 0 0:00:06 0:00:01 0:00:05 4003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奇 遇 电 影 (ID:cinematik)



最近中原武林颇不平静,一段格斗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中,微博认证为“什刹海体校散打教练员,MMA(综合格斗)最早运动推广人,MMA综合格斗教练”的徐晓冬,仅用10秒就放倒了“雷公太极”的练习者。


在视频中,号称“搏击狂人”的徐晓冬在比赛刚开始时一拥而上,拳脚并用迅速将“雷公太极”放倒,继而一顿老拳胖揍。练习者伏倒在地,只能埋头掩面毫无还手之力。



在大家的心目中,“太极”不应该是这样的么:


这场比赛完全不像是武林宗师的对决,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街头烂仔打架。


这还不止,今天凌晨,徐晓冬“发布一条最重大的消息”,宣布单挑更多的武林掌门人,规矩是“不带任何护具,无限制规则可以踢挡插眼等,10分钟内分出胜负,如未分出胜负则平局”。


看来中原武林一场浩劫在所难免。脑补一下大概的情节就是:


某年某日,一个不知名亦不知从何而来的“邪派高手”,陡然向中原群豪广发英雄帖:约定月圆之夜,华山之巅,一论高下。


华山派的圆通大长老接帖后冷笑一声:“这是哪里来的无知小儿,竟敢把我堂堂中原武林不放在眼里,老夫不教训这个宵小以后岂敢在江湖上行走?”


决战之夜,峨嵋派韵达师太、衡山中通大和尚、云南段式一阳指传人一点点大师……群雄毕集。


月光之下,只见那人身穿一身紧身衣,脸上毫无表情,只有眼神中的光芒就像是月光一样深邃透亮。


“兀那小儿,报上名来,老夫拳下不杀无名之鬼。”圆通大长老喝道,同时踏步向前。


“亚美利坚MMA小徐,”少年低吟着,“规矩:你可以任意拳脚,半柱香之下不分胜负算晚辈败阵。”


这激怒了圆通大长老,脚下不停功夫,一记“饿狼掏心”向少年疾走而去。


只见小徐不紧不慢,身子一弯躲过这一记,握紧拳头看准了圆通和尚的肚脐猛地一拳狠击过去。


“嘭!”圆通长老应声倒下。


战斗结束。


唉,都是看武侠小说看多的人。


有人问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国术,在实战中真是如此不堪一击吗?


我不懂武术不敢瞎说,广东自古就有习武的传统,比如说大家看的黄飞鸿、方世玉、洪熙官,这些都是根据岭南武林人物的故事改编的,比如黄飞鸿的电影从1949年由胡鹏在香港拍摄,自此这个IP长盛不衰大半个世纪。但从侧面证明了习武传统在广东根深蒂固,如今在佛山还遍地有咏春拳馆是为一证。


佛山咏春拳馆。自从《叶问》《一代宗师》之后,练习的人更多了。广东自古至今就有尚武传统


武术先是以强身健体作为目标,至于实战效果如何,比之现代格斗谁胜谁负,大家自己分辨好了。不要被武侠小说、功夫片的视觉效果被骗了。我想起当年老导演罗维跟李小龙起矛盾,李小龙嫌罗维不懂武术,罗维没好气地说:“要不是我的镜头调度,能把你的功夫拍得这么好看?”


也就是说,功夫片、武侠片始终是强调视觉效果,就算是李小龙这种已经够硬派的功夫电影,也还是有光影陪衬、后期剪辑的功夫在,千万不要将电影效果等同实战效果,这次的事件让人吃惊就在于,在强调体能、爆发力的现代格斗面前,传统的武术或者说技击,如此不堪一击,也是足够看客们深思一下。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我不期然想起了1954年类似的一个类似的事件。


众所周知,新派武侠诞生于1954年。

 

1954年韩战硝烟散去不久,作为内地的一个避风塘,香港迎来了难得的一段短暂的平和时光。

 

那年香港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在北方已经名声在外的吴氏太极拳代表、第三代传人吴公仪,挟其名气来到香港。他曾受聘于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的太极拳教官,在黑白两道都混得不错,南来之后更是受到香港武术界的敬畏。


吴公仪

 

吴公仪有点得意过头,说了一句:“我自北方走到南方,未逢敌手。”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这一句刺激了澳门南派“白鹤三夫”之一的陈克夫,他回应说:“你由北至南未逢敌手,我由南至北也未逢敌手。”


陈克夫

 

两人一言不合在媒体上打起了口水战,最终发展到必须要来一发互相伤害比出个胜负才能下台了。

 

当时因为香港禁止公开拳赛,因此两人只能移师澳门打擂台分胜负。

 

消息一出,轰动整个华人社会。门票早被抢购一空,赛场新花园泳池附近的酒店也全部爆满,地下盘口也专门开设盘口赌二人胜负。

 

比赛当天是1954年1月17日,新花园泳池架好了擂台,现场近万名观众入场围观,座无虚席。

 

拳赛由澳门贤达何贤(前澳门特首何厚铧的爹)担任裁判,刚开始,吴、陈二人执武林之礼,握手后便拳脚相见。


 

在后来的武侠影视剧中,大家看到的都是所谓“招式”“气势”,但是大家看过这场拳赛的真实影像后,可能会大失所望了。当时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拳赛整个过程,被剪辑成纪录片。

 

这个珍贵纪录片,大家先看看,感受一下。年代久远画质渣,长10分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329n2qvcw&width=500&height=375&auto=0
拳赛一共比了两个回合,刚开始大家还客客气气,小心翼翼互探虚实,但打架这种事,总是兜不住火气,渐渐地火药味升上来了,陈克夫攻势凌厉,吴公仪步步紧逼,一个起手打中了陈的鼻梁,陈马上血流如注,吴也没有讨好,嘴角见血。

 

到了第二个回合,何贤见两人都真动了手脚,赶紧圆场,宣布比赛结束,宣布双方“不胜、不和、不负”,白打了一场。不过比赛为当时香港石硖尾贫民区大火灾民筹了款,也算是做了大好事。

 

吴、陈二人倒没有因此反目,反而不打不相识成为了至交。其后二人在港澳共同大宴各方好友,一时被称之为武林佳话。

 

这段拳赛前后,港澳报纸上大量跟进报道,有的报纸还为此出了号外,也一时洛阳纸贵。

 

比赛最重要的影响是,由此催生了影响华人社会大半个世纪的武侠小说浪潮。当时《新晚报》的编辑罗孚见气氛如此浓烈,立刻捕捉到了机会,延请当时《新晚报》的编辑陈文统趁热打铁连载武侠小说。

 

陈文统是南来才子,比赛后三天即1954年1月20日,以“梁羽生”之名写了《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开始连载,大受欢迎,连载一年有余。


长达一个甲子有余的武侠热潮,由此而起

 

如果不是这场拳赛,也许就不会有日后的“新派武侠小说”,也不会有金庸。

 

金庸紧跟梁羽生其后写了《书剑恩仇录》,他曾经说过,这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如果不是武侠小说,他或许也会写其他的文艺小说、爱情小说。

 

半个世纪后再来看这场拳赛视频,格外感叹:你对国术的实战是否会有所改观?讽刺的是,这场比赛,激发了大半个世纪中国人的武侠热潮,所有YY,正是由此而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