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钢锁@9z 发自戛纳 2018-05-26


作者 ✎ 钢锁@9z

发自戛纳

编辑 ✎ 鲸鱼

 

九分钟。


这是《小偷家族》在戛纳放映后获得的掌声持久度。


导演是枝裕和与演员们坐在台下,被观众起立鼓掌的身影包围,眼里逐渐泛起光亮,他知道,心里高悬的怀疑之石可以就此落地了。


终于,是枝裕和可以稍稍松弛下来,任由现场温暖的同一感拥抱着自己。他仿佛刚刚意识到自己身在戛纳。这座海滨城市午夜吹起的风,「既温暖又悠长」。


「这样的夜晚,真的太美好了。」


是枝裕和带着《小偷家族》中的「一家老小」来到戛纳,主演安藤樱(右二)据说是这次影后的有力竞争者


《小偷家族》(Shoplifters)的场刊评分是3.2,目前领跑戛纳,也是目前唯一一部超过3分的



外媒也是一片好评,一些在现场的国外媒体人已经在烂番茄上给出了短评和评分,indieWire表示,「影片缺乏新意的地方,被生猛的人性弥补了」;


「好莱坞报道者」(Hollywood Reporter)则发出天问,「谁还能比是枝裕和更擅长捕捉矛盾冲突的微妙之处呢?这位导演不嚣叫,只低语。


ScreenDaily的评价:「我们被影片哄骗地一路欢笑,结果却迎来了令人心碎的结局」


回想起是枝裕和这两年在国内的爆红,你几乎想象不到他在戛纳映前承受的压力。


近几年,鲜少立言的他,各种自传和杂志书密集地出版,也接连卖上了畅销榜;


今年初,是枝裕和的电影还第一次登上中国大银幕,《第三度嫌疑人》首映场创下10秒完售的记录。


国人显然已经准备好,将过去的岩井俊二替换为眼下的是枝裕和。


孰不知,与此同时,是枝最近的几次电影创作,总在戛纳遭到挫败:


《第三度嫌疑人》进入中国院线后,票房成绩和口碑都很一般


2015年,治愈了一众国人的《海街日记》在戛纳颗粒无收;


2016年,《比海还深》又被评审会降级,从主竞赛遁入到「一种关注」;


2017年,《第三度嫌疑人》更是遭到戛纳拒收,只能去威尼斯收获差评。


显然,是枝裕和一贯的温情路线,在越来越招人喜欢之外,也越来越不受电影节待见。


所以,当他今年带上同样讲述家庭故事的《小偷家族》杀回戛纳,我依然怀疑他有自我重复之嫌。


然而在戛纳看过《小偷家族》之后,可以给还没看过的你们下个小结论:


这部新片的水准能追平2004年那部大家推崇备至的《无人知晓》,确切说,是把《如父如子》和《无人知晓》做了一个勾兑吧。


因为这一次,重点不仅有「家」,更有「偷」。


当犯罪的狠辣碰撞上社会现实的冷暖,一个刷新了观众预设的是枝裕和,似乎站回了创作巅峰。


小 偷 家 族

万引き家族

Shoplifters

导演&编剧: 是枝裕和

主演: 中川雅也 / 安藤樱 / 松冈茉优 / 池松壮亮 / 城桧吏


《银幕场刊》评分:3.1

中国影评人评分:3.1


《小偷家族》的故事可以概括为日本现代版的《雾都孤儿》。


影片一开始,是利利·弗兰克(中川雅也)饰演的爸爸柴田治,与安藤樱饰演的妈妈柴田信代,在某处公寓区附近入室行窃的画面。


这对雌雄大盗比起邦妮与克莱德可要落魄的多。二人不仅头发冒着油腥,衣服也明显很久没洗。全身上下,他们唯一称得上干净的,是行动前习惯性的碰拳与微笑。


《小偷家族》开篇的节奏,几乎带有《海街日记》式的小清新质感。但社会现实的残酷很快就展露出来:


一个浑身遍布伤痕的女孩出现在柴田夫妇面前。她遭受过虐待,又被人遗弃。


妈妈抱着女孩,她不爱说话,全身的伤痕已经道尽一切


看到女孩,柴田夫妇不可能不痛心,但信子想到自己一家上下蜗居在破茅屋里,已经快要撑不下去。此时再添一口人(还尿床),简直是火上浇油。


于是她骂骂咧咧,一路抱怨,但还是把女孩留在了家里,取名为


女孩和柴田家的大姐姐(松冈茉优饰演)在一起,信子已经帮她梳洗干净


林到来之前,柴田家的破屋总共塞了五口人。他们表面上是一家人,实际却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只是因为同样被社会遗弃,大家才抱在一起。


家里,「爸爸」治和「妈妈」信子,一面从事偷窃勾当,一面在工地和洗衣房里卖苦力。「姐姐」亚希在风俗店上班,满足那些单面玻璃后的男性偷窥癖。


「弟弟」年纪尚小,只能呆在家里,偶尔帮忙小偷小摸。


所以,全家唯一固定的收入,只有「奶奶」每个月来历不明的养老金。


饰演「奶奶」的树木希林之前也出现在《海街日记》《步履不停》里,是「婆婆」角色的专业户


柴田家没有钱,没有资产,「一家人」唯一的羁绊全赖柴田治口中反复强调的一个「爱」。


但这份爱并不总是温暖、幸福的。正相反,支撑它的更多是孤独、伤痛,以及被家人和社会抛弃的相似回忆。


柴田一家在组建之前都是无处可去的人。因为「不被爱」、「缺爱」,他们一旦遇见同类便会加倍地「示爱」,有时候,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于是,爱与犯罪的双重纠葛,让《小偷家族》前90分钟的「羁绊」,在最后30分钟一泻而出。家庭和睦的表象,被悉数掀开。


剧情发展到这一步的翻盘,是观众始料未及的。但现实往往就是这么鲜血淋漓,由不得你移开目光。


预告片中出现了妈妈在牢里的画面,但她前一秒还放心地笑着,柴田家到底发生了什么?


《小偷家族》的题材显然直接指向了是枝裕和的旧作,《无人知晓》。


2004年,这部反应社会现实的残酷影像在戛纳大获好评,电影起因是日本社会1988年的一则旧闻,「西巢鸭弃婴案」:一位母亲接连与不同男人同居,生下五个孩子无心照料,放任他们病死在衣柜,或饿死在山间。


到了《小偷家族》,是枝裕和仍然会被社会新闻背后的无解问题撼动。报纸上,他读到一户日本家庭,家人间为了互相保护,会去干敲诈、勒索甚至谋杀的勾当。


是枝裕和不明白,日本家庭的羁绊是怎么因「爱」生「罪」的?


而苟且偷生的「偷」,是否可能得到谅解?


改编自1988年「西巢鸭弃婴案」的《无人知晓》,入围了2004年戛纳主竞赛,主角柳乐优弥一举获得最佳男主角,成为戛纳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小偷家族》从造型到表演堪称是这部片的翻版


回想起来,「羁绊」,一直是是枝裕和的主题。这次,他甚至直接把它写到了台词,由主角动情地讲述。


叙事方面,他也未改「创伤后的共同体」的模型,有很大的「自我重复」嫌疑。


但《第三度嫌疑人》的失败转型,显然也不是一事无成的。是枝裕和此番的新意恰恰来自于推理片。这股日本影人一向缺乏的「狠劲」,为《小偷家族》增添了家庭以外的悬疑层次。


观众只有看到最后,才会充分领会这部电影。到那时,一个又一个炸裂的事实会让前篇的铺垫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我甚至可以说,这是枝裕和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中,这一的信息控制做到了巅峰。


一家人合作行窃的情节也很刺激有趣


「当时不觉的残酷,只是一样好玩」。


侯孝贤《悲情城市》中的这句对白,也是《无人知晓》式少年残酷的准确对照。《小偷家族》沿用了这份不谙世事的残酷,并更进一步,把悲剧「掩埋」在底层「家族」的温情之下。


「家族」中的一个老人、两个成年人,从任何意义上看,都算不得是好人,但你依然会从他们身上看到些许人性光辉。这「卑微的善良」有些不搭调,却因为反差,衬得愈发感人。


影片中也有很多小细节,时不时戳心


是枝裕和果然还是适合这种社会现实题材啊。片中一组耸人听闻的事件,在他手下不仅温情有余,还能引出值得人思考的问题。


法律和新闻的话语,即便在强调「客观」,也无法真正描述事件本身。


假设我们能分别站在当事人(片中「家族」)的角度,和外人(司法机关、新闻媒体等等)的角度看事件,得出的看法,甚至会前后矛盾。


这个谜思,被是枝裕和巧妙地结合在剧作结构中。


比如,收留小女孩算不算绑架?为生计而偷窃该不该治罪?等等。


不断地发问让是枝裕和从《无人知晓》就开始质疑并解构的「家庭」概念延续至今,并在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背景下,衍生出更多新的问题。


松冈茉优这次的角色也会让人想起是枝的《空气人形》


总之,目前领跑戛纳场刊评分的《小偷家族》不仅传出了安藤樱封后的预测,还很有可能在主竞赛单元斩获更多大奖。


与此同时,这部佳作也已经定档6月8日,很快就会在日本公映。考虑到是枝裕和在国内的人气,说不定我们也能等来一波引进?


到时候,对岸邻国的家庭困境,或许会让我们反思起自己。


苟且偷生,也算偷吗?这是一个决定存在的问题。


真的好期待登临国内的那一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