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6-01


 

从5月5日开始,每个周六就让我格外期待。


不是因为能美美地睡个懒觉,也不是朋友三两聚会时桌上的大餐,我所期待的,是一档综艺节目的饕餮盛宴:《朗读者》第二季。

 

没错,去年那个意外火爆全网的《朗读者》,第二季重磅回归。

与它一起归来的,还有我们熟知的董卿


2017年《朗读者》第一季的横空出世,在无所不用其极的综艺之战中,它可谓是「清流」:综艺+传统文化行不行?


结果大获成功,更是给广大热衷文化综艺的观众打了一针「强心剂」。


它也让董卿成功转型成为知性、耐看型主持人。


做一件事容易,做好一件事难,一直做好一件事,并不断的超越——更难。


若不是在某一种程度,很多人都很难理解《朗读者》这档节目究竟魅力何在,人人叫好,它是很好……但是,好在哪里?


成功不是偶然的,这不仅是由于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游刃有余的表现,更是因为曾经她话语之间不经意流露出的从容与豁达:人的一生总应该有所追求,不管是谁,不管在什么年龄。

《朗读者》回归后,豆瓣上高达9.3的评分证明其品质与口碑都在持续发酵


我喜欢《朗读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它不用刻意的描绘与过度的解读,既不娇柔,也不造作,如古圣先贤站在你面前,所说的每一个故事都那么真实,那么感动——哪怕他不说话,就站在那里,我们也觉十分美好。

 

自从节目的第二季开播以来,有很多人便问我:为何一个节目能够保持如此好的口碑,在不断的上升中还能一次次突破本身,秘诀到底在哪里?

 

其实,世上哪里有那么多秘诀,与其挖空心思的弄些上不得台面的歪主意,倒不如真正思索下观众想要什么样的节目。

 

在高呼着金钱与名利的嘈杂人世中,《朗读者》却能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响彻心海,回声嘹亮,虽不振聋发聩,但可以警醒世人。

 

第二季的回归,像是文火烹茶品茗,被声音的波浪打磨出细腻,温润的光。董卿说的没错《朗读者》第二季回归了初心。

 

换而言之《朗读者》的最大意义或许在于:不仅校正了当代人灵魂与肉体的偏差,还能让行走在生命路上的人们,在得以慰藉的同时有一个难得的休息和调整。

 

如此难得的节目对观众来说:《朗读者》的整体俨然已经压过了一切,再加上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朗读者》这档节目最大的过人之处。

 

第二期中的器官捐献者——果果,每每当我看见荧幕中的父母,他们眼里虽满含泪花,心底却无比的坚定和骄傲,《朗读者》中那看似平静的讲述,实则难掩骨肉之情……感于此处,我便觉如切肤一般,痛彻心扉。


当所有器官捐献者上台的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了舞台上筑起了的灵魂,那么高大,伟岸。


我明白:《朗读者》在告诉我,生与死之间,人从来没有什么坚强,伟大的是人性使然。


在上周播出的第三期节目中,第一个出场的是胡歌,一张在所有综艺节目中鲜少能看见的面孔,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演员。


或许这个时候提起他,很多人想起了十二年前的那次意外。


人生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就像我们任凭命运的摆布,即使我们不甘愿,但它还是会发生,但那次意外,无论是对影迷还是对胡歌自己来说,未免太过沉重了些。


访谈中,我一直在留心观察,心里想着的是如果提到「车祸」这两个字的时候,胡歌脸上会作何表情?十二年了,时间是否真的抚慰了这个大男孩的创伤。


结果我发现这次二人的谈话从头到尾,无论是方式或者节奏,都被董卿把握的非常好,不仅张弛有度,而且场上气氛畅快轻松,并没有给胡歌造成任何的压力。


在提及意外这个沉痛的话题时,董卿的表现不仅让在场的粉丝感动,更是让所有的观众心生敬佩:任何敏感的字眼的提及,都是对当事人的再次伤害和打扰。


综艺节目懂得克制,是多么重要,不虚情假意也不要刻意煽情。

 

 

涅槃重生后的胡歌,对生命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他说:「我能够留下来,应该是有一些事情要去做」,听了这句话后,我透过他的眼角和眉梢,看到的是一种平凡中的真实和渴望。

 

其实最让我动容的,是胡歌乐观积极人生态度,面对苦难,他的做法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相信《朗读者》在场的观众无不被深深感染着……


曾经让你哭过的事情,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胡歌,早已和人生握手言和

 

黄泓翔——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中南屋创始人。


 

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董卿问他:「获得过什么样的奖励吗?」


他说:「我觉得最大的奖励就是不死。



台下黄泓翔的母亲,一滴泪水悄然滑落


而我看到这里,作为人类,心脏仿佛莫名被千钧重锤砸了一下……羞愧难当。


扪心自问,黄泓翔的这句话,何其悲壮!


我们常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可是总有些人因为一种病态的审美,就恣意戕害野生动物,杀伐成性,令人不齿。


——黄泓翔的身材并没有那么伟岸,但在我心里,他早已是巨人。

 

接下来出场的是以命博文的作家阿乙


一个事事追求完美的文痴,沉溺于写作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并甚至因此差点付出生命。


或许有人会认为不值,但在我看来,每一个梦想都不应该被轻贱,一个人敢于为之努力过,就都是传奇。

作家阿乙,著有小说集《灰故事》,《鸟看见我了》;随笔集《寡人》等,是近年最瞩目的青年作家之一


阿乙那种为了创作、为了文学追求向死而生的态度,我觉得即便没有京九线,他也已在远方。

 

王石,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他身上的标签有很多:商业巨子、地产大鳄。


有关于他的一切,说他已经是传奇都不足为过。



访谈中,王石先生还唱了两句,顿时让在场的观众忍俊不禁,都说商人重利,可那一瞬间,他却返璞归真,宛如稚子一般,没有一丝一毫的凌人之气,很亲切,很朴实,这种特质,没有格局的人是不会有的。


王石这句话,我信了

 

曾孝濂,不仅是植物科学画家,还是一位年逾古稀,已近耄耋的老人。


当董卿举起一册书时,竟然是目录,而就是这目录,便有一千一百五十五页之多,怎能不让人心生敬畏……

 

老先生和同事们为了《中国植物志》甚至不惜以身涉险,肝脑涂地,这才打造了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的旷世瑰宝。这种学术界里程碑式的著作,为后世亦会影响深远,此番作为,非大丈夫所不能及也!


好一个澄怀味象,好一个不法之法


这样一位慈祥且坚韧的老者,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恐怕都远远不够形容吧。

 

昨天,我又准时守候在电视机旁,第四期的主题——纪念日。


上个月,刘烨刚刚过完自己40岁的生日,说起这个,他眼里还带着些许骄傲,除此之外,还有幸福的喜悦。


刘烨少年成名,是一个自带光环的男人,而且与旁人不同的是,他有三个光环:第19届金爵奖影帝,第24届金鸡奖影帝,第38届金马奖影帝。「三金影帝」说的便是他了。


《那人那山那狗》,刘烨讲述了在塑造角色时的故事:和狗住在一起,给狗打饭,一起深入角色……那么热的天,试问这份付出和辛劳,在演艺圈又能有几人出其右,影帝给了他,我丝毫不感到意外。


所谓的光环,也很容易画地为牢,巨大的成功也带给了他巨大的压力:刘烨也曾饱受失眠的困扰,嗜酒,安眠药,这些通通都尝试过,而终于将他拯救的,是一个名叫安娜的女子,也恰恰是因为了邂逅了爱情,才有了今天的刘烨,在我心中,他不是明星,而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演员。


戏痴的境界就是——不疯魔,不成活!

 

谈及艺术家,想必很多人都觉得遥远,但是,我们每个人却都在人生艺术的旅途中上下求索。


今年是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一百周年,也是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九十周年,在昨天的节目中,《朗读者》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人,他开创了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先河,他也是艺术家,教育家——靳尚谊先生。


靳尚谊,84岁的高龄,一个同中央美术学院走过六十余年的老先生,在那个年代,徐悲鸿,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等这些美术界的殿堂级人物,纷纷活跃于艺术舞台——那是个璀璨辉煌的年代。


白驹过隙,靳尚谊老先生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更是言传身教,以自己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探索,不断鼓励着莘莘学子创新,提高。艺术的境界来自于实践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老先生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艺术属于人民,艺术就是情感。


人生只是时间长河中的浪花,而作品可以是时代历史的丰碑,生于这个时代,我们有幸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这些人,这些事,都是《朗读者》所带给我们的,及老及幼,或是震撼,或是思考,亦或是感动。

 

这样的节目,你叫我如何不爱它?

 

在我看来《朗读者》有一妙处:从不是高台教化,却能发人深省,回味无穷,让你去看,让你去听,张弛有度中又能做到在细微之处不差分毫,一切简直拿捏得恰到好处——人和故事钟鼓在御,观众与节目琴瑟和鸣。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我认为《朗读者》就是在拉近我们与高尚之间的距离,言至此时,我已经开始期待第三季,第四季,那将又会是何等的精彩,我很是期待。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