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SusMat》系列研讨会第一站(上海):可持续发展能源材料
重要通知:
微信改版导致很多读者不能每天准时收到我们的推送。为避免类似情况,请为“MaterialsViews”设置星标!步骤如下:(1)点击本页最上面“materialsviews”进入公众号;
(2)点击右上角三个小点点,在弹出页面点击“设为星标”。
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现代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之一。为加速材料创新,共筑可持续发展,由四川大学、WILEY出版集团和《SusMat》期刊共同主办的2021年《SusMat》系列研讨会第一站(上海):可持续发展能源材料——Energy Materials Inno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将于2021年1月22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
会议简介
本次研讨会将围绕四川大学与WILEY出版集团联合出版的新期刊《SusMat》重点关注的主题研究领域之一——可持续发展能源材料,特邀11位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
『现场专家报告+线上直播交流』
线上直播二维码
大会报告嘉宾
温兆银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各种单价阳离子离子导体及固态电池应用。公开发表论文39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0余项,其中80余项已授权,多项知识产权实现转移转化。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010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2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5年入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现任亚洲固态离子学会主席,中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长等。
报告题目:固态电池的材料及其可再利用性
摘要:
二次电池有限的能量密度和较突出的安全隐患制约了其大容量的动力和储能应用,固态化以及基于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是实现有效提升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化学电源领域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固态材料是制约固态电池性能的关键,也是决定其界面特性及对应用场景实用性的重要因素。本报告重点介绍固态电池的材料体系及其可回收再利用性。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主讲报告嘉宾
报告详细内容
彭慧胜 教授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重点在智能纤维材料与器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报告题目:智能纤维材料与器件
摘要:
重点介绍一类新型纤维状的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和敏感器件。与通常的平面结构相比,纤维状能源与器件具有质量更轻、柔性更好、可集成等优点,并可通过纺织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在航空、航天、军事、医学、电子等广泛领域都显示了重要的应用。
武利民 教授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共发表SCI论文300多篇,他引13000多次,H-因子65;出版中文英专著4部;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重点项目首席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第八届科技委员会委员(材料学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聚合物功能涂层、胶体微球等。
报告题目:高效被动辐射冷却聚合物薄膜材料设计
摘要:
被动辐射冷却是将波长范围约在0.3-2.5 μm的太阳光高反射回去,同时把自身热量通过波长为8-13 μm的大气透明窗口散逸到寒冷的外太空。但现有技术需要使用复杂昂贵的加工设备,难以大规模推广,且湿热环境降温效果差等问题。
为此,我们通过在聚合物薄膜设计大量的微孔和纳米孔结构。由于这些丰富的多级孔道能够高效散射太阳光并且增加热的发射率,使得该薄膜在太阳光谱范围内的反射率高达~ 0.95,长波红外发射率高达~ 0.98。在夜间降温约8.2 °C、正午低6.0-8.9 °C。即使在炎热潮湿气候下,也能实现约5.5 °C的日间降温,实现了全天候环境的高效被动辐射冷却。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俞燕蕾 教授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1996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复旦大学工作。2004年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液晶高分子和光响应性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报告题目:液晶聚合物的光致形变与光控形状记忆
摘要:
液晶高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分子间协同作用,当引入偶氮苯等光敏基团时,光照不仅使光敏基团发生异构化,引起其分子尺寸和形状的变化,并且能促使液晶基元发生排列变化,从而产生明显的宏观形变。此外,聚合物可以通过形状记忆效应中应变能的储存和释放产生形状变化。本工作将光化学相转变与形状记忆效应相结合,利用紫外光照前后偶氮苯液晶聚合物的Tg变化实现了无热形状记忆;并通过液晶光化学相转变引发应变能的释放,使液晶共聚物纤维产生高达81%的收缩形变。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李 亮 教授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海外青年人才。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12000余次,H因子61。授权14项发明专利,主编1本英文专著。任Elsevier出版社J. Mater. Sci. Technol.(IF=6.1)编辑等。获先进材料国际联合会 (IAAM)会士等荣誉。主要从事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
报告题目:钙钛矿光电转换器件的有序调控
摘要:
针对钙钛矿光电转换材料,报告人提出性能导向的材料有序化构建与物性调控研究思路。以解决光电转换中低的载流子产生、分离和传输效率三个关键问题为目标,设计有序微结构材料,实现宽光谱响应和高吸光强度;发展组分和能级梯度有序方案,构建面内和面外有序结构薄膜,提高载流子分离效率,并获得无传输层光电转换器件;提出三维有序导电网络思路,提升载流子的传输效率;通过有序结构协同和功能化,拓展了其提高光电化学性能。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李春忠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院长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科睿唯安跨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政协常委。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报告题目:纳米材料化工:从材料多尺度结构调控到工业应用
摘要:
具有纳米尺度结构的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目前国际关注的热点领域。纳米材料应用性能取决于其结构,包括微观尺度上的电子结构、原子和分子排布,介观尺度上的晶面结构、晶格取向及缺陷和位错,以及颗粒尺度上的粒度和形态等特征;纳米材料多尺度结构与其合成体系中反应、传递和流动等耦合关联,在微观、介观和反应器尺度揭示反应和传质耦合机制及其对纳米材料结构调控规律极其重要。我们将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模拟结合研究材料多尺度结构形成、演化和控制机制,通过调控反应微区温度和浓度场等控制材料多尺度结构, 关联了表界面反应-传递与反应器内流动混合、传递与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多种无机纳米材料工业化及推广应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刘天西 教授
江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Advanced Fiber Materials、Functional Composite Materials副主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纳米复合材料分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气凝胶功能复合材料、纳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能源复合材料。
报告题目:聚酰亚胺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
摘要:
气凝胶是由胶体粒子或聚合物分子相互聚集构成的、具有微纳多孔结构的轻质固体材料,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低热导率、低表观密度等特点,在隔热、吸附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本工作以短切电纺聚酰亚胺纳米纤维作为同质增强相,以聚酰胺酸作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冷冻干燥等过程获得了聚酰亚胺纳米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所得气凝胶复合材料具有轻质、柔韧以及优异的可压缩性、机械稳定性和良好的高温隔热、低温保温性能。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丁 彬 教授
东华大学科研院 院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功能纳米纤维材料的基础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在Nat. Commun. 、Sci. Adv.、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美国纤维学会“杰出成就奖”。
报告题目:静电纺柔性无机纳米纤维材料及其在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
无机纳米纤维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比表面积大以及独特的电子结构等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电池领域。然而,无机纳米纤维普遍具有脆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基于此,我们开发了柔性无机纳米纤维的溶胶-凝胶静电纺丝合成方法,可控制备了通体多孔碳纳米纤维电极、快离子导体陶瓷纳米纤维基电解质、导电纳米纤维集流体等一系列柔性无机纳米纤维离子导体和电子导体膜材料,并实现了其在柔性电池中的特效应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吴忠帅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组长、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组部引进“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2018-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Applied Surface Science编辑。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致力于二维材料化学与微纳电化学能源的科学基础研究,发表论文160余篇,IF>10的论文90余篇,被SCI引用23000余次。
报告题目:微型电化学能源材料与器件
摘要:
为满足可穿戴与微电子系统的需求,报告人针对微型电化学能源材料理性设计与器件构筑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提出了超分子分级自组装、有序介孔精准调控策略,获得了多种高电子-离子输运性质的二维材料;开发并发展了光刻、掩模板抽滤、丝网印刷、3D打印等制备技术,构筑出高效电子-离子输运通道的厚膜微电极,研制出一系列高性能、多功能化微型储能器件;提出了器件设计一体化策略,获得高集成度微型储能模块及其微能源系统。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张耀鹏 教授
东华大学化学纤维研究所
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曙光学者等。东华大学博士,日本川村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美国石溪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在 ACS Nano、Nano Ener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主要从事丝素蛋白纤维及功能化材料方面的研究。
报告题目:单分子层丝素纳米带及全丝素摩擦纳米发电机
摘要:
随着电子器件的发展,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的全降解可植入型器件在医学领域十分必要,而多数植入器件仍需额外电池供电。本研究以可控剥离制备的单分子层丝素纳米带作为构筑基元,构建了可人体吸收型导线及全生物基摩擦纳米发电机,并通过两者结合,获得了输出电压最高达79.3 V、输出能量密度为314.3 mW/m2的可降解器件,其有望应用于可植入电子领域,通过人体活动产生电能,实现器件的全降解及自供电。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游正伟 教授
东华大学复合材料系 主任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柔性电子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科研基地主任,学术期刊《Smart Materials in Medicine》副主编,《Advanced Fiber Materials》和《中国材料进展》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弹性高分子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报告题目:绿色弹性可穿戴电子器件
摘要:
可穿戴电子器件在健康监测、智能医疗系统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人体更好的力学和形貌的适配性、更加可持续的能量供给、可降解和可回收以避免电子垃圾等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据此,我们研制可降解力学仿生的弹性高分子作为基体材料,建立3D打印新工艺个性化定制器件,采用摩擦纳米发电原理自驱动供电,设计动态共价交联实现器件的便捷回收再利用,为绿色可穿戴电子器件的构筑提供了新材料新思路。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WILEY课堂|材料科学期刊论文发表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WILEY出版集团编辑介绍WILEY旗下材料类重要学术期刊,分享论文投稿过程中的经验及注意事项,特别讲解从投稿到接收或拒稿的整个编辑流程,以及如何撰写投稿信让你的论文更受编辑及审稿人青睐。
主讲嘉宾:
徐广臣 博士 WILEY出版集团 Physical Sciences 中国区总监
朱 晶 博士 WILEY出版集团编辑
施 璐 博士 WILEY出版集团编辑
崔少莹 博士 WILEY出版集团编辑
会议信息
会议日程
1月22日 上午
1月22日 下午
会议费用
免注册费
报告人含餐食,住宿请自理
线下会议地点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先进材料楼一楼报告厅
线上参会方式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关于《SusMat》
《SusMat》期刊是由四川大学与约翰威立国际出版公司联合创办。美国约翰威立国际出版公司创立于1807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最知名的学术出版商之一,拥有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顶级学术期刊。四川大学材料科学ESI排名全球前1‰,在高分子领域SCI论文发表量居全球高校首位,在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方面有卓越学术影响力。
作为“Mat”期刊系列的新成员,《SusMat》(Sustainable Materials缩写)关注和报导可持续发展材料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研究进展,涵盖
· 清洁能源
· 绿色催化
· 环境友好材料
· 污染治理
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及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
Sus
sustainable
materials
Mat
△《SusMat》第一期封面
猜你喜欢
《SusMat》2021年第一期即将上线!
2020年可持续发展材料论坛暨《SusMat》创刊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点击以上标题可以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