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对话浙江大学陆盈盈教授
陆盈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锂电池等能源材料的研究,2015年第十一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201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Austin Hooey Award获得者。自2012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第一作者在Nat. Mater.,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等杂志发表论文8篇。获得美国专利1项,申请美国专利1项。
1.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科研工作?
我们课题组主要致力于新型电极材料、电解质材料的开发,及其在高能量大功率储能器件中的应用研究。离子液体作为液体电解质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受到了密切的关注,通过合成多功能离子液体,并与无机纳米颗粒接枝形成无机有机纳米结构杂化物,可有效改善离子液体作为电解质材料的锂离子迁移率及机械强度等性能。此外,我们还针对目前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的局限性,提出研究金属锂电池等新型电池,对金属锂负极的安全性提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改善电极-电解质界面、开发高机械强度电解质等方法增加电池寿命。我们还对现有正极材料改性,制备新型电极材料,从而实现高比容量和优异的循环性能;并研究电池电极界面结构、反应机理及能量储存原理。
2. 您认为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我认为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品质是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一个成功的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纳和学习现有的知识资源,更要独立,有自己的见解和坚持,要敢于言前人之未言,立前人之未立,只求符合事实,符合科学的整体逻辑系统。科研是一条漫长且孤独的道路,每一个成功的科学家都需经历无数次尝试与失败,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最终被人们认可,获得成果。
3. 在科研经历中是否有些趣事可以分享?
科学研究是一个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本身就是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而从事科研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来自实验的意外收获。刚开始进行离子液体和纳米颗粒的接枝时,根据文献设计的实验方法一直无法得到理想的产物,尝试改变了各种可能的实验条件,效果仍然不理想。直到一次开组会时,无意中听另外一位和我的研究体系相关性并不强的同学介绍他的实验,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尝试用他的实验方法去做,实验的结果竟然比我之前的试验都要理想。所以,在做科研的过程中,需要兼容并蓄,多去学习吸收他人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学会欣赏采纳同行的积累去充实自己。
4. 您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希望学生能基于兴趣而慎重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一旦选定后,便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与毅力。科研是一件及其枯燥、艰苦的工作,需要足够的信心、耐心与细心,要积极上进,有持续的激情与热爱,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坚定地去面对研究过程中不断的重复与失败,才能从失败中撞击出火花。只有基于对所在研究领域的热爱,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案与研究突破口,真正有所收获。
此外,还要养成与他人交流,阅读文献,不断学习与吸收国内外科研动态的习惯。科学研究与上课学习不同,不再能像读课本一样,很快地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遇到问题时,常常要查阅大量文献,要有总结他人的想法和科研成果的能力,而且同样一个科学问题,每一年都会有新的研究进展,需要不断学习开拓眼界。参加会议,与他人交流也很关键,能拓展知识面,产生新的思路与启发,近几年不少科研成果都来自于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探索。
5. 您对您的研究领域有何展望?
锂电池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储备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储能器件之一,已广泛应用到电子、医学、汽车、航天、军事等领域。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是其在功率、能量密度方面的进展和突破;简单而言,我们希望手机充电时间短、续航时间长。所以,针对功率、能量密度、成本及安全性方面的问题,是目前锂电池行业的研究重点及需要突破的方面。例如,对于锂电池负极材料,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中石墨材料仍然是主要的负极材料之一,但其理论能量密度较低,已很难满足下一代动力电池的要求。因此,开发新一代高能量密度且安全性能好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MaterialsViewsChina & Wiley 官方微信平台
聚焦材料新鲜资讯
材料大牛VS新秀访谈
MVC论文排行榜每月新鲜出炉
热爱科研的你还在等什么,快加入我们一起微互动吧!!!
微信号:materialsviews
wileychina
微博:materialsviews中国
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要转载,请联系:
materialsviewschina@wiley.com
关注材料科学前沿,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访谈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