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男孩》:一部暖心的电影和一台更暖心的戏中戏
被电影《奇迹男孩》暖哭了?
它的戏中戏更暖更深刻!
■ 大大q同学
2018年新年,有一部电影悄然赚取了观众的眼泪。评分网站给它打出了年度A+(该片于去年年底在北美上映,1月19日在中国上映)。在烂番茄上,它的新鲜度是85%,观众喜爱度是89%。
IMDb则高达8.1分。在中国上映后,它的豆瓣评分不降反升,目前稳定在了8.6。
— 1 —
我2018年的第一张电影票,给了这枚催泪弹
一枚催泪弹,令国外国内的观众都数度泪目。有观众夸张到看预告片都哭。然而观众脸上挂着泪,心里却很温暖。
这部电影就是《奇迹男孩》。
期待他的理由有很多,比如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太多发生在儿童身上的悲剧,而这部关于儿童成长的故事会让我们重拾希望;
比如它改编自出版史上的奇迹——同名畅销小说《Wonder》;
比如这是在《房间》里贡献了影帝级别演技的小男孩雅各布·特伦布莱的新作品;
比如这是拍出过《壁花少年》的温情导演斯蒂芬·卓博斯基的又一部温暖之作。
但对于戏剧迷来说,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在于有音乐剧《汉密尔顿》中的拉法叶 ——Daveed 戴维德·迪格斯加盟吧哈哈?(可能导演过《吉屋出租》电影版的斯蒂芬也是一个吸引点?)
《奇迹男孩》讲述的是非常简单的成长故事:
小男孩奥吉先天性缺陷,出生后进行了二十七次手术,才使自己听力、视力恢复正常,但修复后的面容仍然布满可怕的疤痕。奥吉的妈妈本是一个儿童绘本作家,正在准备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为了照顾他转变成了全职太太。
为了保护奥吉,妈妈在家亲自教育他直到11岁。妈妈觉得没有能力再自己教奥吉了,和爸爸商量后决定把奥吉送进一所学校。奥吉第一次上学,在这里遭遇了同学们各样的眼光,他勇敢克服了心理压力,收获了第一份友谊,也第一次尝到成长的心酸。
这种温馨、清新的童话往往容易流于套路,但是斯蒂芬·卓博斯基善于把套路玩出新花样。他摆脱了同情弱者,强化主角光环的叙事方法,采用了多视角叙事,对奥吉身边的人:为爱牺牲的姐姐维娅、「背叛」他的小伙伴杰克·威尔、和维娅闹别扭的闺蜜米兰达等进行了聚焦,展现了多种成长困境。
不仅让我们为奥吉的善良、勇敢筑就的「我很丑,但人人都喜欢我」的奇迹感动,还道出了筑成奇迹的,正是奥吉身边一个个平凡的人。
犹记得杰克为奥吉暴打霸凌者,心中却因为奥吉和他的误会忍不住嚎啕大哭,扑进老师的怀抱。
犹记得为弟弟牺牲的维娅对奥吉说出「不是所有的事都和你有关」,接着又答应把要到的糖果都分给他,半哄着被友情伤透心的弟弟出来过万圣节。
犹记得因为嫉妒维娅的光芒而冷落她的闺蜜米兰达,偷偷经过奥吉和维娅家,偷偷打电话给奥吉探听维娅的近况,在剧社公演时,又把得之不易的女主角首演机会推给了维娅。
里面的每个故事,都这样令人暖心。尤其是看到维娅演话剧,她哭着说出最后一句台词,仿佛那就是她的心声的时候,台下,爸爸、妈妈、奥吉起身热烈鼓掌;台侧,闺蜜米兰达眼里闪着欣赏和为好友激动的泪光;台上,她的男友贾斯廷温柔地看着她,一瞬间,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复杂的东西,在炽热的灯光和泪花里显现出了单纯美好的模样。
正像她演的那部话剧告诉我们的,生活的真谛源自每一个努力沟通的时刻,不要等失去了才明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1333yb4c8y&width=500&height=375&auto=0
■《奇迹男孩》中维娅饰演《我们的小镇》艾米丽第三幕
对,那部和电影一样暖的戏中戏,就是被上演过无数次的,美国作家桑顿·怀尔德的《我们的小镇》。
— 2 —
美国学生文学必读,台湾版演出了27年
《我们的小镇》为桑顿·怀尔德的代表作,是美国学生的文学入门读本,在美国被排演的次数仅次于莎士比亚戏剧。
由于故事具有普适性,在世界上亦有多个改编版本,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版本是台湾果陀剧场的《淡水小镇》。是不是很想不到?(台湾小镇和美国乡村的奇缘我们后面谈)
《我们的小镇》一共三幕,叙述了新罕布什尔州某个小镇上季布斯一家和韦伯一家的生活。
(向上滑动启阅)
季布斯先生是小镇医生,韦伯先生是小镇报主编;
他们的妻子是小镇合唱团成员;
他们的孩子在一所学校上学。
乔治·季布斯和艾米丽·韦伯都是学校优秀的学生。
乔治和艾米丽结婚了。
他们的孩子出生了。
艾米丽去世了。
普通、快乐的两家人,在一个平淡而恬静的小镇,平平凡凡地经历着出生、成长、婚育和死亡。
三幕的名字也平凡到不起眼:第一幕「日常生活」、第二幕「爱情与婚姻」、第三幕「死亡与永恒」。
不过它并没有采用平凡的方式去叙述,在小镇居民外,还增加了一个跳脱出戏剧时间、空间的讲述者,似乎是小镇居民又似乎是观众一员的角色——舞台监督。
■ 电影里维娅的男友贾斯汀饰演《我们的小镇》中的舞台监督
在小镇居民纷纷上场的时刻,舞台监督一边介绍他们的来去,一边预告了他们的死亡和死因,观众带着庄重的、想要进入他人生活的心态刚刚入定,就受到了一种冲击,它告诉你:这出戏剧不可能和你无关,你不能作为旁观者沉浸进去,你要像审视自己的生活一样审视台上发生的一切。
像在博物馆探险,观众此时驻足于纪录片屏幕面前,舞台监督正在倒带、快进、解说。这是一个关于谁的展呢?我们明明走进来之前对他还不认识,为什么看着这些碎片眼泪却要掉下来?
屏幕上时光飞逝,生活的碎片向你的眼睛、你的脑子袭来:这一秒我们还看着季布斯太太督促乔治打伞,下一秒就是季布斯先生站在季布斯太太的墓碑前和他说话;这一秒乔治和艾米丽刚刚在教堂交换了誓言,下一秒艾米丽就被人们抬进了墓地……
当然,光是像流水账一样写作日常生活并不能帮助观众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就像一个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写了再艰深的文章也要想出一个爆款标题。桑顿·怀尔德显然技高一筹,他在结构上就安排好了让观众怎样「渐入佳境」。他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优美淡然笔法,引领我们在第三幕中直面永恒的哲学问题:死亡。
他让死去的人们,季布斯太太、西蒙等人自在地交谈,又让新加入他们还不能适应的艾米丽拥有了一个回到过去的机会。在季布斯太太的建议下,艾米丽否决了自己的好几个「好日子」,最终选择了平凡的一天。
在这重走的一天里,她看到了时间与生命,这在活着的人心里常常搞混的两条线里,是怎样地飞速背离。一个是重复地流逝,一个是无法复刻但传承。
她想要抱抱妈妈,可是过去的妈妈看不到死去的她;她想要警告自己,但过去的自己听不见现在的她说话。她终于明白每一个当下的珍贵,而她所拥有的当下已经是另一个世界。于是她满怀深情地告别了这一切,回到了死去的人们当中。
这就是电影《奇迹男孩》里维娅呈现的那一幕。
本应该离开剧院就扔掉擦泪的纸巾,回归生活琐碎的观众,好像刚在昏暗的放映室里走出来还不适应外面的光线一般,脑中开始不断地盘旋起艾米丽告别小镇时挂满泪的脸,结婚那天早上乔治和艾米丽的爸爸(准岳父)的那番畅谈。
或许想起的是,离家上学时,自己怎样告别了家人;或许想象的是,未来自己如何与刚刚执子之手的人说再见。
剧场的经验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观众将带着他们探索未知的生活。
原来看不清、抓不住、写不好的人生悲喜被扔到一个庸常得不起眼的小镇里剪辑,会产生这样的魔力。通过打破「第四堵墙」和平静优美如同小溪的日常化展现,桑顿·怀尔德逼着观众们不得逃避生活,在一个遥远的,与我们毫不相干的小镇里,看到了人类的日常与习焉不察。
那个小镇是任何一个小镇,是你生活过的、我生活过的小镇。最后艾米丽有的困惑:「当人们活着的时候,他们是否意识到生活的意义?每一分钟,每一分钟生活的意义?」也成为了所有观众的困惑。
而作者透过舞台监督之口告诉你:「没有。圣人和诗人,他们可能会认识到一些。」
人类看不起没有智慧的「低等动物」,仰望着无法企及的神性。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类甚至无法像电影《水形物语》里自己想象出来的「怪物」一样,凶猛时若动物般毫无理性,清醒时却有神性的辉耀。我们处在神性和兽性之间,受困于自己的局限性,看不到平凡,自然也就不了解平凡的伟大。
但剧场是「超验」的场所,艺术作品要回答的,是我们习焉不察的问题(我了解我生活的小镇吗?我了解生活吗?我了解我自己吗?)。《我们的小镇》交上了很好的答卷,让我们看到了庸常中的神性时刻。这无疑是一种温暖。
难怪桑顿·怀尔德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普利策戏剧奖和小说奖双料获奖者。
■ Thornton Wilder 桑顿·怀尔德 1897-1975年,美国小说家、剧作家。美国老派的乐观主义者和提供娱乐而毫不说教的作家,出生在威斯康星州,父亲曾任驻华领事,他本人在中国长大。
好的故事遇到适合的土壤便会落地开花。正如《我们的小镇》遇到淡水,一演就是27年。
淡水,这个台湾西北小镇,想起它,你是否就想起了桂纶镁领结校服月白风清,脑中是否适时飘荡起了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的旋律?距离繁华的大都市仅仅几十公里,这里却仿佛与时空隔离,有着不为时光雕刻的淡然美。
■ ① 淡水老街 ② 淡水渔人码头
难怪《我们的小镇》的台湾版本选择了它作为原点。气质太合拍,就连名字都和原剧那么贴切,平平淡淡,一如生活本身。以至于不少观众以为《淡水小镇》就是个淡水土生土长的故事哩!
连导演梁志民都惊讶格洛佛角与淡水有那么多巧合的相似:格洛佛角有间居民信仰中心——长老教会;淡水也有一间教堂,居然也同属基督教长老教派。格洛佛角背山面海,有一条联外铁路蜿蜒其中;淡水也有一条铁路,早年叫台铁北淡线,现在改称捷运淡水线。格洛佛角有座庄严肃穆的墓园,安葬着寻求独立、意志坚强的人们;淡水的外国人纪念墓园里,同样安葬着一群为了台湾奉献自己一生的传教士,即使百年身后,依然选择留了下来。
看过《淡水小镇》的观众应该对它的宣传语:悲得有温度,喜得有锋芒印象深刻。其实这句话原本就是用来评价《我们的小镇》的,台湾把它本土化得很好,所以为观众记忆。其实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哪个又不是无常与日常交织的小诗呢?
《淡水小镇》最精妙的改编,莫过于对女主角艾米丽名字的中译。
— 艾茉莉,你为什么叫艾茉莉呀?
— 我出生那年,我爸爸说,生我的那年,院子里的茉莉花开得特别早,所以就叫我茉莉啦!
— 哦,那还好妳家院子里种的不是芭乐(番石榴)……
茉莉是中国南方盛产的鲜花,气味清新、淡雅,多在庭院种植,又和女主角Emily的气质契合——外形小巧、清新脱俗的邻家女孩。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开满茉莉花的淡水小院,走出了一个茉莉花般的姑娘。
本土化后的艾茉莉唱起「六月茉莉真正美,郎君生做真古锥(闽南语:可爱)」(台湾民谣《六月茉莉》)来,也毫不违和了。
平易近人的叙述加上有深意的内涵,是果陀剧场《淡水小镇》演出27年,制作七版的原因。有点遗憾的是,中国大陆一直没有做出一个深入人心的版本来。或许是大陆小镇面貌各样,太难归并,很难将故事的简单哲学发挥到极致。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看《我们的小镇》时会毫无感触,相反,格洛佛角会在你的脑海中与你「不见想念,相见又不如怀念」的故乡重合。不信,就在回乡的火车上翻开它吧。(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我们的小镇》剧本)密码:gkih
— END —
| 你 可 能 对 以 下 内 容 感 兴 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