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能帮助肌肉“减龄”?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人们通常将咖啡与“提神”联系在一起,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掘出了咖啡的更多价值。一项8国联合研究证实,经常喝咖啡,还能使肌肉保持年轻状态。这是怎么回事呢?
1
喝咖啡有助保持肌肉年轻?
进入中老年后,人的肌肉量会逐渐减少,但《自然·代谢》杂志刊登的一项国际联合研究带来好消息:常喝咖啡有助保持肌肉年轻。
这项报告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日本富山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完成。
研究小组对肌肉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展开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患有肌肉减少症的老年人体内的葫芦巴碱水平明显更低。病理学上认为,肌肉减少症的一大发病原因是细胞辅助因子NAD+减少、线粒体能量下降,而葫芦巴碱不仅可以提高NAD+水平,且能增强线粒体活性,进而起到保持肌肉功能、增强肌肉力量的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葫芦巴碱是在咖啡、胡芦巴和人体中发现的天然物质,通过喝咖啡等方式补充葫芦巴碱,有助于提高NAD+水平,从而增强肌肉力量,减缓或预防肌肉减少症。
2
喝咖啡的更多益处
近年来,咖啡被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证实对健康具有多重有益的效果。
喝咖啡或可降低患大肠癌和肝癌的风险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罗伯特·施默林在2017年9月发表的一篇文章表明,喝咖啡或能降低15%大肠癌的风险,如果每天喝两杯咖啡能降低43%患肝癌的概率。
喝咖啡或可抑制乳腺癌生长
2015年,英国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发表研究结果称,对于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并且应用他莫昔芬进行治疗的女性,喝咖啡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减少复发风险。
喝咖啡或可抑制前列腺癌生长
2018年,日本金泽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前列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称,首次发现咖啡中的特殊化合物咖啡白脂醋酸盐和咖啡醇或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的生长。
喝咖啡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1年2月9日《循环:心力衰竭》杂志发表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心内科专家戴维·高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咖啡的较高摄入量与降低心衰风险相关。
咖啡中的两种化合物协同作用或能
有效抵御帕金森等大脑变性疾病
2022年9月,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科学家在《美国科学院院报》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咖啡中的一种名为EHT的神经递质血清素的脂肪酸衍生物或能与咖啡因一起协作来帮助抵御帕金森疾病和路易体痴呆症的发生。
喝咖啡或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南方医科大学毛琛教授团队2022年5月发表在《内科学年鉴》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喝1.5 ~ 3.5杯咖啡,无论是速溶咖啡、研磨咖啡还是低咖啡因咖啡,无论无糖或加糖,都可以将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8%~31%。但喝加糖咖啡的人群每天的平均能量摄入会比其他组高出150千卡路里。
3
咖啡喝不对
也可能面临这些问题
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咖啡中的咖啡因既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也会增加尿中钙质的排泄。如果摄入过多,就可能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不过,只要控制好量就完全不必担心,国际骨质疏松协会、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协会建议每天的咖啡摄入量控制在3杯以内为宜。另外,很多咖啡中添加了牛奶,可以补充一定的钙质。
心慌心悸
咖啡因可刺激交感神经,增加心肌收缩率,继而出现心跳加速,特别是对咖啡因比较敏感的人,可能症状更明显。
如果长期熬夜,还总是喝咖啡提神,相当于“疲马加鞭”,容易加重心脏负担,久而久之对健康不利,还可能诱发神经功能失调。
失眠
咖啡因需要8个小时才能被完全排出体外,如果睡前喝了咖啡,咖啡因持续刺激神经系统,就容易导致失眠。
不过这也因人而异,有些人即使喝完咖啡没多久,也可能倒头就睡。
4
健康喝咖啡,注意几个细节
适量喝咖啡,不但能保持好情绪、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控制多种慢病。但若喝法不对,反而会增加患病风险。
最佳搭配:牛奶
咖啡中含有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草酸和咖啡因。其中,草酸会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咖啡因过量摄入会产生轻度利尿作用,增加尿中钙质的排泄。大量喝咖啡,有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牛奶含钙高(104毫克/100克),可以弥补咖啡本身造成的钙流失。
最佳时间:上午
一般来说,上午10点左右喝杯咖啡提神效果更好。由于咖啡因需要约8小时才能代谢掉,最好别太晚喝。不建议空腹喝咖啡,若时间紧张,喝咖啡前最好吃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面包、包子及各种饼类等。
最佳饮用量:成人≤3—5杯/天
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等权威机构的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不超过210—400毫克咖啡因(相当于3—5杯咖啡)是适宜的。
欧美孕产领域学术组织认为,不鼓励孕妇喝咖啡,如果实在要喝,每天咖啡因摄入不得超过150—300毫克(约1—2杯咖啡)。咖啡因会进入乳汁,可能导致婴儿睡眠障碍,哺乳期女性也要少喝或不喝咖啡。
12—18岁的青少年可少量饮用咖啡,但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得超过100毫克(约1杯咖啡)。
来源:生命时报、科普中国、我是大医生官微
责编:芦佳丽
值班编辑:芦佳丽
排版:芦佳丽
审核:龙颖
终审:邹海华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
期
推
荐
感谢您看到这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赞」,点亮文末的「在看」,和朋友「分享」有趣有料的营养美食科普吧!
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