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清明节
清明
己亥年 三月初一
2019年4月5日
清明将至,《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雨水增多,彩虹初现,桐花开放,万物生长,是农耕的好时节。
清明三候
清明,三月节。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桐始华。
田鼠化为鴽。
虹始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桐始华
植物中的桐木对自然界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比较突出。《埤雅》里说,桐木知年月,闰年时,一枝生十三叶;平年时,一枝生十二叶。
在古代,每到清明时节,桐木就开始开花,这种开花的桐木叫作白桐。《集解》云:“今始华者,乃白桐耳。”古人认为,白桐开始开花时,便是清明时节已至。
图片选自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细井徇先生认为白桐的花有紫花,有白花,图片为紫花。
田鼠化为鴽
鴽,即鹌鹑。可不要真的认为“田鼠变成了鹌鹑”哟!《夏小正经文校释》:“鹌,鹑属,候鸟,以季春来。”鹌鹑是一种候鸟,在农历三月迁徙到温暖的地方。人们能比较频繁地见到鹌鹑,相较而言,见到田鼠的次数就少了,人们就以为鹌鹑是田鼠变化而来。所以,鴽频繁地出现,也意味着清明节气到了。
图片选自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
虹始见
虹跟雷电一样,对自然界的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比较“敏感”。古人认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每年一到清明时节雨水增多,下雨时,在日照的作用下,天空就会出现彩虹。
古代诗词中也不乏描绘清明时节的名句:
宋·柳永
《木兰花慢》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唐·韩翃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清·查慎行
《清明日南湖泛舟》
城南水色绿于酒,鹅鸭一滩春草生。
清明风俗
清明是农耕的好时节,后来因为时间上相近,与寒食节放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具有某种法定意义的节日,距今已有1200多年。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介子推在清明前一日(一说前两日)和母亲一起被焚死在绵山,人们为了纪念他而禁火冷食、扫墓祭祀,后来这些风俗逐渐融入了清明节。
追思祭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到了,人们带上果品、鲜花等来到亲人的墓前,给坟墓清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游春
清明之时,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节。三五好友,结伴而行,赏花游玩,不亦乐乎?唐代诗人崔护就曾在踏青中有过一次美丽的邂逅,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戴柳留青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代民间有插柳戴柳的习俗,据说可以驱邪避害。还有一种说法,古人认为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插柳戴柳可以留住青春,留住生命。
保护树木,人人有责。
植树造林
清明植树的传统由来已久。清明时节,阳光明媚,春雨飞洒,种树的成活率高,故有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中国的植树节最初就是在清明这一天,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才改在了每年的3月12日。
图片选自“‘福丫头Wiffle’双语绘本系列”《你看不见我》。
秋千摇曳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最早叫作“千秋”,是春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后传入中原。汉武帝时宫中祝寿,祈求“千秋万寿”,为避讳,便将“千秋”倒念为“秋千”。唐玄宗时每年清明节都在宫中架起秋千,让宫嫔们尽情玩乐。由于她们身轻如燕,彩衣翩翩,宛若仙子,荡秋千便有了“半仙之戏”的美名。
纸鸢翻飞
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可以“放”走身上的晦气,为自己带来好运。他们把灾祸写在风筝上,等它们飞高了,便剪断牵线,让它们随风而去,象征着霉运也被带走了。《红楼梦》第七十回就写到姐妹们放风筝去霉运的趣事。如今,放风筝已经成为大家都非常喜爱的娱乐活动。
图片选自“‘福丫头Wiffle’双语绘本系列”《你看不见我》。
思品寒食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吃密不可分。过年的饺子,正月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等。可见,吃才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清明时节,古人喜食麦粥、麦酪、杏仁酪等。时至今日,青团、馓子、清明螺也成了人们钟爱的吃食。
活动预告
踏青赏春晒春光
活动要求:发送你的踏青照片至微信公众号,并配上一句话或一句诗。
活动时间:4月5日至4月9日上午10点。
参与方式:关注公众号“一点言究社”,进入后,点击下方“+”按钮,从手机相册内选择一张照片、在对话框内输入您想说的文字,发送即可。
评选方式:经初步筛选后,我们将整理出入围作品公布至微信公众号中,请大家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投票,票数高的小伙伴将会获得精美奖品。
福丫头明信片一套
节气书签一套
(外研书店)
文字编辑 | 郭晓丹 李婷婷
美术编辑 | 李婷婷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一点言究社
欢迎分享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