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人年龄的雅称,你知道多少?

外研语文 2022-09-13

2021年马上就要过去了,我们的年龄又即将增长一岁。不知从何时起,提起年龄,我们很少说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常以“90后”“00后”“奔三”“奔四”等代指。这一点跟古代很像,古典诗文中写到人的年龄时,往往不明说多少岁,而是用各式各样的代称或雅称。不同的年龄,甚至同样的年龄在男子或女子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一起来学习一下!

初度:指刚出生的时候,后也指生日。《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寿辰或小儿出生第三日、满月、周岁,家人均会设筵招待亲友。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所以此宴称为“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初生的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指背婴儿用的宽带子和包婴儿用的被子,借指婴幼儿时期。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小孩开始学话,借指幼儿时期。


孩提:指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龆龀(tiáochèn)/童龀:“龆”“龀”均指儿童脱去乳牙,长出恒牙,后以“龆龀”借指童年。《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意思是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礼记·曲礼上》中有一段话,说明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特征,是一系列年龄代称的由来。“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岁曰期,颐。”


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形状像角;借指幼年或少年。《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梳栉縰(xǐ,古代束发用的布帛),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每年春末开花,花色鲜艳,二月初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用“豆蔻梢头二月初”来比拟“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后来人们称少女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舞勺(zhuó)之年:指男孩十三至十五岁。《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后因以舞勺作为童年的代称,以舞象作为成童(十五岁以上)的代称。“勺”是一种古代乐舞名,相传为周公所作。


及笄(jī):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古人束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时把头发绾起来,插上簪子,表示已经长大成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志学之年:十五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学的意思是立志于学习。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儿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后因以舞勺作为童年的代称,以舞象作为成童(十五岁以上)的代称。“象”是古代一种手执干戈的舞蹈。


破瓜:古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也称“破瓜之年”“二八年纪”。


加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经长大成人。汉·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花开时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立”是“立身、立志”之意,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


始室:指三十岁。《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不惑。”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不糊涂。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称“知天命”“半百”。《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耳顺之年:指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意思是六十岁时听别人的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


耆(qí):指六十岁以上的人。《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意思是男子到了六十岁,称为耆,这时体力逐渐衰退,不宜劳累,但可凭自己的经验指导别人工作。


从心之年:指七十岁。《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


古稀:指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时由于医学条件不发达等原因,人的寿命到七十就已经很稀见了。


耋(dié):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喜寿:指七十七岁。因“喜”字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雅称七十七岁为“喜寿”。

米寿:指八十八岁。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雅称八十八岁为“米寿”。


耄(mào):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耄耋:指八九十岁或七八十岁的年纪。


鲐(tái)背之年:指九十岁,泛指长寿老人。《释名》:“九十曰鲐背,背有鲐纹也。”鲐是一种鱼,身体两侧有深蓝色波纹,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故称。


白寿:指九十九岁。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期颐之年:指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为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期待别人供养。


上寿:谓最高的年寿,指百岁以上。《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茶寿:指一百零八岁。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形似“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双稀:指一百四十岁。因古稀指七十岁,所以双稀是七十岁的两倍,即一百四十岁。


【内容参考】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李行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版),陈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3]《中华传统文化1000词》,陈榕甫,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

[4]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019-2-6.


往期精选

▶国学常识100题,你能答对几个?

▶从“春衫薄”到“锦袍暖”:汉字中的华夏服饰 

▶九首重阳诗词,九种人生意境

▶唐诗三百首,真的不是美食种草机吗? 

▶东郭先生、南郭先生、北郭先生,到底有几个“郭先生”?


编辑 | 朱晓琳

审定 | 孙可 李斐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

外研语文 | 感谢关注

FLTRPChines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