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不能说快乐?谣言!古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外研语文 外研语文
2024-09-04

DRAGON BOAT

FESTIVAL

从前几年开始,网上就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江殉国,曹娥投江觅父,伍子胥尸首被投钱塘江,因此这是个悲壮的日子,人们之间的问候要庄重严肃,所以不能说“端午快乐”,而应该说“端午安康”

这种说法乍一听煞有其事,纪念我国历史上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自然应该心怀敬意,端庄肃穆。但转念一想,端午节只是用来纪念屈原、曹娥或者伍子胥的吗?

显而易见,当然不是!

关于端午的起源,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根据近代闻一多先生的研究,端午与上古时期的祭祀和图腾崇拜关系密切。如龙舟竞渡的习俗,就源自南方吴越先民对龙图腾的祭祀,即通过竞渡表达对龙神的崇敬,同时族人游戏取乐。长江中下游考古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文物,就多绘有龙形纹饰,也可佐证龙图腾崇拜真实存在。

此外,端午的节日内涵显然并不完全指向纪念历史名人。如《礼记》有五月采摘兰草,沐浴除毒的记载;《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利用具有药用价值的草本植物清洗身体,以达到驱邪避疫的目的。

总之,在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发生前,端午节及其节俗便早已广泛且长期存在。即便在他们的故事发生后,这天也压根不是只能怀着严肃沉痛的心情度过,古人的端午生活依然千姿百态,十分快乐!今天我们介绍6首端午诗词,让我们一起打破谣言,穿越古今,体验曾经的端午故事!



01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

阴历五月,红艳的石榴花与被雨水打湿的垂柳宣告着仲夏的到来。时值端午佳节,欧阳修受友人李端愿之邀,前往其家中做客。只见镀金的盘子里盛着巧妇用五彩丝线包裹的粽子,宴会嘉宾谈笑风生,又因天气炎热,不觉摇起画着双凤的绢扇。散席后,宾客们在兰汤中沐浴,共饮菖蒲酒以避邪祟。酒后倦意袭来,小憩片刻,在半睡半醒之时,忽一声黄鹂啼叫,打破了纱窗后欧阳公的好梦。

全词既写仲夏风光又写端午节俗,透过文字,人声、热浪、香气、鸟啼如在目前。诗人先写动,后写静,于动静切换间描绘出达官显贵们既愉悦欢快又闲逸安适的端午生活乐景。


02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这是苏轼写给侍妾朝云的一首词。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苏轼在惠州度过端午。在此之前,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挚爱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在汴京染病离世。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至时人视为瘴疠之地的岭南惠州。遭此巨变,苏轼身边的侍妾大多散去,唯有朝云不离不弃,甘愿与他患难与共。

于是这年端午,在苏轼眼中,朝云身着绿裙,臂缠彩线,发髻上斜挂符箓,在芳香扑鼻的兰汤中宛若仙子降临。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仿佛一切劫难都不曾发生,他们就这样凝望彼此,期盼相守千年。可欢乐总是如露如电,次年,朝云因水土不服又染瘟疫,溘然长逝。回看此词,明快的描写与直白的抒情传递出苏轼发自内心的喜悦,却也令得知故事结局的读者唏嘘不已。



03

减字木兰花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赏析

端午龙舟竞渡,在唐代之前仅是划船活动,唐代开始逐渐演变为竞技比赛。赛道终点处插有长杆,因上缠五颜六色的锦布,故称“锦标”。首先到达终点,夺得锦标的参赛队伍即为获胜,故这一竞赛又被称为“夺标”。诗人生动地还原了北宋时期某次竞渡夺标的场景。

红旗高悬的龙舟从柳荫深处疾驰而出,借着如同春日惊雷的阵阵鼓声,劈波斩浪,勇往直前。观赛人群的欢呼声震撼大地,有惊退万数敌军之势。最终,夺得锦标的优胜队伍在金碧辉煌的阁楼西侧,接受人们的喝彩。全词对龙舟竞渡全景的白描,使这一赛事的盛大、激烈之状跃然纸上。

《金明池争标图》宋·张择端


04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

与繁盛的都市庆祝相比,陆游的端午乡村生活则显得质朴恬淡。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71岁的陆游在家乡绍兴闲居。绽放的石榴花将山村的端午染得火红,白天陆游吃过粽子、帽束艾草,便忙着储备草药、制作药丹,一直忙到日头西斜,才终于大功告成。他看看自己辛苦一天的成果,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接着开心地与家人一起享用晚餐的酒菜。

全诗自然朴实,真挚感人。虽不加藻饰,却别有清新之风。诗中有花、有酒、有烟火,无事、无病、无烦恼,如此隐士生活,令人羡慕不已。


05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赏析

对于中国人而言,节日常意味着家人团聚,因此倘若背井离乡、寄身于外,每逢佳节便自然会愈发思念远方的亲人。本诗的三、四句化用自贺知章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二者都是诗人在垂垂老矣时遇到询问自己家乡是哪里的孩童。

只不过与当时已荣归故里的贺知章相比,身处同州(今陕西大荔)的殷尧藩,此时与江南的家乡远隔千山万水。三十五个端午的长度,可以使人从风华正茂到半老残躯,而唯一不变的是心中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06

临江仙 宋·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赏析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陈与义在湖北、湖南一带流寓漂泊。回想徽宗宣和年间,他因一组墨梅诗而名声大噪,汴京士大夫争相与之交结,高朋雅集,歌舞不辍。如今山河破碎,物是人非,端午佳节只能高咏楚词,聊以度日,不胜凄凉寒酸,就连墙东的戎葵也似乎在嘲笑他的衰老。但陈与义此时仅39岁,正值壮年,可见真正老的不是身,而是心。

靖康之难后,中原板荡,社稷丘墟,高宗一味求和避战,不肯还都汴京,令天下爱国的仁人志士无比寒心。此时此刻,唯有一酹江水,以吊屈原,才能纾解满腔愤懑。全词以个人处境与往昔追忆入手,延伸至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古时先贤的仰慕,雄浑慷慨,沉郁悲壮。

端午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江殉国的故事,为端午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内涵,其影响之大,以至于使很多后世之人认为,是屈原之死催生了端午,如唐代文秀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因此,屈原成为了端午的重要文化标志,忧心时事的文人士子总在端午这天感怀屈原,以彰其志

但是,端午节的内涵无比丰富,除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欢歌笑语同样属于这个特别的日子。

预祝外研语文的读者朋友们

端午节快乐!


本期编辑 | 刘智贤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

//  外研语文 //

FLTRPChines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语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