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微电台20190407期】革命英雄主义
文字悸动心灵,声音传递梦想。这里是泉信校团委周末微电台,与你一起倾听世界的声音。
泉信校团委周末微电台FM
本期主播 | 林德越
点此收听
1964年摄制、上映的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以其浓郁的革命英雄主义气质,影响了整整几代人。以前的男孩子在一起玩打仗游戏,最喜欢扮演的角色就是王成,背上插一根铁丝模拟步话机天线,握一根铁管权当爆破筒,“851,851,我是延安!”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觉得自己简直帅得要上天去。
今天,“向我开炮”这四个字仍然不断出现在正式媒体的版面和网络虚拟空间,被用来表达不惜牺牲自己也要达成目标的决心,庶几已经成了新成语,这就足见经典的魅力。
在《英雄儿女》中,王成当然是最主要的英雄人物,但英雄并不仅仅是王成一人,妹妹王芳、政委王文清、父亲王复标、炊事员老李和老赵、通讯员小刘、抬着受了重伤的王芳涉过飘着冰块的清川江的朝鲜金大爷等,也都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人物,简言之,这是一组英雄群像。
田方塑造的政委王文清,沉稳又富于激情,慈祥但又不怒自威,可能是迄今为止银幕上最成功的我军政工干部形象。他在隐蔽部的煤油灯下,为通讯员小刘订扣子的场景,表明他不仅是首长,同时也是“父亲”,生动诠释了什么叫“革命大家庭”。他指导王芳创作《英雄赞歌》的情节,更是堪称经典,今天看也是很有意义的。
王文清看了王芳的第一稿后,认为调子太低沉了。王芳辩解说,这首歌是她流着眼泪写成的,王文清非常严肃地批评道:“难道歌颂你哥哥,就是为了让大家陪你一起掉眼泪吗?”王芳恍然大悟,终于创作出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赞歌》。
但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年来,用悲情遮蔽革命豪情,用卖惨遮蔽辉煌胜利,恰恰是主流话语叙述从红军到志愿军光荣历史的主流基调。但这究竟是一种“历史的隔膜”?甚至是一种高级黑式的故意?又或者是面对革命成果丧失的现实而不由自主产生的惋惜与悲愤?还是尝试在阶级理论之外用“苦难”重建革命正当性的一种努力?这些都还需要认真辨析。
新中国前三十年电影作品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高度重视电影插曲创作,以至于电影插曲甚至成了一个专门的音乐门类。《英雄儿女》也是这样,其慷慨激昂的主题曲《英雄赞歌》与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堪称双壁,至今在战争题材的影视插曲中无出其右者。
在《英雄儿女》中,还有一首京韵大鼓《歌唱英雄炊事员》,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气质与风格。只是由于《英雄赞歌》过于引人注目,人们往往忽略了这首歌。
《歌唱英雄炊事员》的唱辞是这样的——
炮声隆隆战旗飘,保家卫国志气高。
中朝儿女多英雄,打得那美国佬鬼哭狼嚎。
美国鬼子吓破了胆,碰上了两个炊事员,他也乖乖的把枪交。
要问那炊事员的名和姓,他就是咱们的老李和老赵。
说老李,唱老赵,老李老赵有功劳。
饭香菜美手艺巧,战场上也逞英豪。
有一天,老李老赵送饭回山腰,半路上碰上两个美国佬。
只见那鬼子兵,鬼鬼祟祟,慌慌张张,夹着尾巴往回跑。
老李和老赵,发现敌情就卧倒,一个端着扁担一个拿饭勺。
只听得大吼一声:“缴枪不杀,快投降!”
鬼子一怔,说:“不好!不好!”
这玩意儿,两头尖、中间宽、长长扁扁、扁扁长长、油光闪闪,不知它是个什么炮?
吓得他,扑通、扑通,忙跪倒,OK、OK他把枪交。 老赵乐,老李笑,抓来了一对大草包。
这就是咱们的英雄... ...
王芳是前沿阵地上慰问炊事班时表演这个节目的,坐在下面看她们演出的观众只有两个——炊事员老李和老赵,他们同时也是王芳歌颂的英雄。
在演出的过程中,敌机飞来轰炸,一支缺乏防空经验的担架队没有立即隐蔽,老李老赵冒着炮火前去招呼他们,反而成了敌机扫射的目标,危急时刻,王芳丢下大鼓,将老李老赵扑倒在地,滚下山坡,救了他们,但自己却受了重伤——歌唱英雄者自己也成了英雄。
这就是毛泽东时代英雄的特征:英雄不是外在于普通士兵、普通人民群众的,英雄就是人民自己。人民整体上英雄化了,他们或者是英雄,或者是潜在的英雄。
王芳歌唱英雄的战士,并用他们的事迹与形象来激励尚未成为英雄的士兵和群众,这也反映了毛泽东时代的文化特征——人民深信自己可以成为英雄。人民从自己的英雄形象中获得鼓舞和自信,并进而确立自己的主体性,确信自己可以成为历史的主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必跪倒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及一切精英面前,祈求的他们的怜悯与拯救。
从一定意义上说,革命英雄主义也就是人民英雄主义。
不理解人民英雄主义,就不能理解中国革命何以如此波澜壮阔,摧枯拉朽,势如暴风骤雨,具有冲破一切罗网的力量。
- END -
图文来源 | 网络
本期编辑 | 陈松
审核编辑 | 裴丽媛
校团委官方微博:@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团委
校团委官方QQ:3376242298
投稿邮箱:3376242298@qq.com
泉信校团委近期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