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别人的大脑替你思考

2017-08-28 Lachel L先生说 L先生说


两周前,发过一篇文章,叫做《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一步步毁掉的》。


文章发出来后,收到很多朋友留言:我也想跟你一起学习,但是,究竟应该如何学习?能不能分享一些具体的方法?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如何学习」。


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做一个小实验。


请你回想这篇文章(深度思考能力),别回去看,先默想几秒钟,然后告诉我:文章里面,讲了哪些信息点?


很多人可能会想起:不要受制于娱乐,要读书,要思考。


更深入一点是什么呢?奶嘴理论;对外界刺激的阈值;大脑习惯了「低投入,高回报」,就再也回不去了。等等。


我想,很多人最多只能回想起2-3个信息点。如果我不在一开始把标题写出来,也许你连标题都想不起来。


没事,这非常非常正常。


别说两周前了,就算是昨晚读过的文章,让我回想,我都未必能记得。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


通勤路上读几篇公众号,到了公司立刻开始任务,同事时不时抛过来一些需求,午休和朋友聊聊天,下午开个会,会后又接到上级的指示,晚上回到家看看剧,读几页书,再看几个公众号……大多数人的一天,大致是这样的。


这些信息,全部集中在我们的大脑里面,争夺着我们极其宝贵的认知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一篇文章,要如何才能得到传播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它变得足够简单,足够有煽动性。


一方面,让你能非常快速地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能够调动你的情绪,让你产生强烈的印象,保持对它的记忆。


这就是大多数碎片化信息的做法。



很多人经常留言说:你的文章太长,太复杂,能不能写得短一点、简单一点?


其实,不是我的文章太长太复杂,而是这样说的人,思维已经被碎片化信息固化了。他们习惯了接受简单的信息,再难真正深入去思考一个观点,去做详细而严谨的论证。


非常简单的道理:要把一个事情说清楚,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论据、充分的逻辑,这样一来,篇幅就势必变长,结构就会变得复杂。


但这是与碎片化生活形态格格不入的。


碎片化信息的本质特征,就是短、轻、快。它们追求的不是真的教会你什么,而是获得传播。


为了传播,碎片化信息会把知识简化,压缩,删去大量的细节和逻辑,只呈现给你一个足够强烈的结论。


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你只是在接受别人思考之后,灌输给你的结论。


你以为你在学习,其实,你只是在用对大脑的刺激,来代替真正的学习。


这些碎片化信息,就像水流一样,流过你的大脑,让你产生「我在学东西」的幻觉。


但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回想:它们留下任何有价值的内容了吗?没有。


我陆陆续续写了好几篇关于认知思维的文章,其实,就是想讲清楚一个道理:大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东西,非常容易受到影响。


同时,这种特点,又极其容易被人利用。


许多人理解的学习,就是刷知乎、各大网站、公众号,打开一篇又一篇文章,读完,关掉。告诉自己:我读的都是干货,我在认真学习。


但是,你是真的在学习,还是在感受「学习的幻觉」?


这就是学习最大的误区。



当然,我并不是要把锅甩给公众号、网站、新媒体,各大平台。


让我们认真想一想:碎片化学习,完全是信息本身的问题吗?


其实不是。


碎片化信息固然有许多问题,但最关键的,其实是你的思维。


你一直在被动接受,而没有去主动吸收。


单一的信息,是碎片的,零散的,当它们杂乱无序地进入你的大脑,就会形成「信息噪音」,让你的思维变得破碎混乱。


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呢?是有序地去吸收碎片化信息,把它们进行重构,重新组合,纳入你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就叫做「体系化」。


举个例子。


假设你读到一篇文章,说:品牌的本质就是「不同」(语出自李倩老师)。然后列举了几个例子,告诉你,它们是如何「做到不同」的,怎么做。


如果你不具备任何品牌相关的知识,你读到这篇文章,也许能记住这句话,能记住这几个例子,能记住做法 —— 但你能应用到实际中吗?


也许很难。更大的可能,是过了两天,你就抛诸脑后了。


相反,如果你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知识,比如:

  • 品牌的目的就是占领心智;

  • 品牌是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认知;

  • 品牌是所有消费者的感受之和;

  • 品牌是产品的附加价值;

  • 品牌包括一切能被消费者触及的渠道;

  • ……


现在,你再去看「品牌的本质就是不同」—— 会不会觉得,你对于品牌的认知,变得更立体、更透彻了?


你就会知道,品牌就是通过制造「不同」,在消费者每一次触及之中留下印象,借此制造一个稳定而持续的认知,让消费者发现你、了解你、喜欢你,最终达到占领心智的目的。


这里面,每一个理解,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都有着各自的重点。它们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视角。


这就是一个「体系」。


你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条碎片化信息,纳入你已有的体系之中。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对信息进行内化。



那么,体系的本质是什么?


我在《你是在独立思考,还是在被洗脑》中,提到过:当两个概念成对出现,它们就会形成一个联结。每出现一次,这个联结就会被强化一次。


这就是我们大脑记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方式。


那么,如果一连串概念之间,通过这种方式,接二连三地被激活,被唤醒,形成一条强有力的「链条」呢?


这就构成了一个体系。


每当你获得新的信息,这个体系就会被激活。


唯有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


因为你不但能记住,而且能知道,这个信息应该放在哪里,你可以如何使用它,在使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没有被体系化的内容,只是信息;只有纳入了体系,它才能转化为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1. 打好地基


学习任何一个领域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弄懂这个领域的基本原理,术语叫做「范式」。


简而言之,它包括三方面:

  • 这个领域是做什么的?

  • 这个领域使用哪些方法?

  • 这个领域的基本术语是什么?


这些,是你进行一系列学习的基本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你才有可能看懂相关的文章。


拿心理学来说,「感知」和「认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完全是两码事。但如果你对心理学的认识为零,你就很可能把它们混淆。那你得出的理解,必然跟作者的原意全然不同。


哲学就更不用说了。有多少人真的理解「我思故我在」,又有多少人认为「存在即合理」的意思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如何打好地基呢?方法是,读这个领域最经典的著作。


市场营销,就读《营销管理》和《定位》;经济学,就读萨缪尔森的教科书;心理学,就读《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社会性动物》;哲学,就读《大问题》和《牛津通识读本》……诸如此类。


不要去读畅销书。所有的畅销书,为了能多卖几本,一定会用尽可能浅显的语言去解释 —— 这就百分之百会对原意造成破坏。


也不要去读任何号称「一篇文章看懂XXXX」的内容 —— 这就算是诺奖得主都做不到。


只有教科书和经典著作的定义,才是最严谨的。


这个阶段,不需要读懂多少内容,甚至不需要完全理解,大致翻一下,知道这个领域在做什么,用到哪些语言,如何理解这些语言,就可以了。



2. 横向阅读


在了解了基本工具之后,应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当你遇到任何一个感兴趣的概念时,立刻,马上,快速弄懂它。


如何弄懂?以它为关键词,搜索相关的信息,用大量的横向阅读材料,集中力量,去攻破这个概念。


甚至,可以找相关的课程,纸质书,向别人请教……都可以。关键在于,你需要以这个概念为核心,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聚合到一起,提炼出属于你自己的观点。


原理很简单:既然单条碎片化信息,内容是残缺不全的 —— 那我们就用数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嘛。


有没有很简单粗暴?但它确实有效。


讲一个从小马宋那里听来的故事。


有位手机厂商的高管,做技术出身,被CEO委任去负责销售。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库存。


对于一个从来没接触过销售的人来说,这是个难题。


他是怎么做的呢?既然自己不懂,就向行业专家请教嘛。于是,他找了7位行内专家,向他们咨询。


结果,7位专家给出了7种不同的意见。


7个人都一样知名,也都一样专业,该选择哪一种呢?


他哪一种都没有选择,而是把7个人的意见贴在白板上,将其中相同的部分画出来 —— 好了,既然7个人在这个策略上都意见一致,那就这样做嘛,准没错!


看似很笨,但这却是最聪明的做法。


因为,偏信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观点,都可能造成短视和偏见。但广泛地去阅读,对比、参考多方面的信息,再融合到一起,得出自己的结论 —— 正确的可能性,会非常非常高。


这一步,需要快速去完成。一旦拖延,不但会积少成多,也会对后面的学习造成干扰。



3. 输出落地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一个概念?唯一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


所以,在第二步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把它进行输出。写文章,讲话,在工作中应用,都可以。


只有真正去做了,而不是放在脑子里,你才会发现,自己对它的理解,是否完整、严密;有没有哪些障碍没有被发现。


这一步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将这个新信息,跟脑子里已有的概念,「联结」起来,试图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塑造成一个链条网络。


一旦这个概念能够输出,或者能够落地,这个链条就宣告建立。你才算真正地学会了这个知识。


所以,这一步,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行动。


如果你学了一个软件技巧,试着打开软件,马上进行操作。


如果你学了一个新理论,试着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如果你学了一个写文章的方法,别等了,现在就用它写一小段话。


立刻行动,快速试错,获取反馈,迭代完善 —— 本质上,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用来指导行动,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也许你还想读读这几篇文章: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你是在独立思考,还是在被洗脑?

如何像聪明人一样思考?



THE END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