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被商家,玩弄于鼓掌之中的?

Lachel L先生说


iPhone X 出来了。


这两天,我看到的讨论,除了特性之外,最多的,是关于 8399 起跳的价格。


这个价格是否合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商家是如何玩转「价格游戏」的。



很多人对价格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价格必须由成本决定。


这固然有政治教育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因素是:这符合我们的线性思维 —— 一件东西通过劳动被创造出来,它应该卖多少钱,当然应该由创造它的成本所决定。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A 开发了一套关于写作的实战课程,有一位企业高管 B 想学,开价1万。A 觉得价格合适,就教给他。交易就成立了。


这里面,有成本什么事吗?完全没有。


换成另一位顾客 C,他忙着经营公司,不需要学写作,那么对他来说,可能就只愿意拿出4千块,来买这门课。


同样一门课程,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会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价格呢?


这里面的差距,就在于,这门课程对两个人的「效用」不同。


前者认为,他学会这门课,能够创造出超过1万块的收益;而后者没有这个需求。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企业总是逐利的。理论上,企业最好的定价策略是什么?是按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把产品卖给他们。


也就是说,定价的本质,是消费者导向 —— 消费者认为产品值多少钱,愿意掏多少钱,企业就会卖多少钱。


这就叫做「消费者认知价值」。这才是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


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虚构的例子,来解读定价的基本逻辑。



假设有一家公司 —— 不妨称为猫咪公司,生产了一款超萌机器猫,有 100 个家庭愿意购买。那么,不考虑任何现实因素,最理想的情况是什么呢?


当然是按照每个家庭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把机器猫分别卖给他们。


这就叫做「一级价格歧视」,也是所有企业梦寐以求的终极梦想。


当然,现实中,没有这种好事。


为什么呢?因为在 B2C 市场上(B2B 市场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消费者数量极其庞大,企业不可能逐一去接触消费者。所以,企业只能使用一个统一的公开价格,来降低交易成本,促使交易的达成。


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消费者五花八门,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差异也非常大,那么,把线划在哪里,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呢?


划得高了,单价上升,但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减少。

划得低了,消费者增加,但单价下降。


一切定价理论和技巧,本质上,都是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所有关于定价的书,都会告诉你,最基本的定价方法,叫做成本定价法。也就是算出总成本,再加上一定的利润(通常很低),来作为定价。


为什么企业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是在「不了解消费者意愿价格」的情况下,最为稳健和保守的一种做法。


—— 既然不知道消费者愿意出多少,那我们就慢慢来,先从最低的价格开始,扩大市场,后面再说。


这就是一种划线的方法,也是最常见、最传统的做法。


别小看这条线的位置。知名制药公司辉瑞,有一年把定价交给某咨询公司去做,损失惨重。后来复盘,就是因为划高了5%。


这里面,是复杂到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调研和数据分析。


好了,现在,假设猫咪公司的市场部,经过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复杂分析,算出,这条线应该划在 100 块,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这时,猫咪公司的高管不满意了:这样我们赚不到多少钱啊,能不能给力点,把所有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全部提高?


于是,市场部的人抹了把汗,加班开会,讨论策略。


最简单的策略是什么呢?堆成本。


这个阶段,属于品牌的导入期,品牌还没有被消费者充分认知和接受。大家最常干的,就是打广告,声称自己用了多么高端的技术,在研发上投入了多少钱,达到了国际级的顶尖水准,诸如此类。


这些做法,目的就在于,堆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成本认知」。


为什么定价跟成本无关,但仍然需要堆成本呢?—— 因为大众消费者不这样想啊。


大家的常识依然是:这东西成本这么高,那一定很厉害,我就多掏点钱吧……


成本里面,除了超萌机器猫的硬件之外,还包括哪些呢?研发,人力,专利,管理,仓储,运输,广告,等等。


这些成本能不能量化?其实也是可以的,但肯定没有公司愿意去量化。量化了,利润构成不就一目了然了嘛。


好了,现在,猫咪公司通过一轮广告攻势,成功把价格从 100 块拉高到 110 块,管理层很满意,消费者也很满意。


我们接着往下看。



超萌机器猫卖了一段时间,猫咪公司发现销量下降了。经过研究,发现:隔壁的萌犬公司看上了这个市场,也研制出了一模一样的超萌机器猫,但价格只要 100 块,消费者都被抢过去了。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应对呢?


猫咪公司紧急开会,获得一个共识:降价是不行的,这样会进入价格战。不过我们的研发不是很闲嘛,干脆找点事情给他们做吧。


于是,猫咪公司对超萌机器猫的外观进行微调,推出了「短尾超萌机器猫」。并且铺天盖地打广告:现在短尾才是时尚界的标志喔!


价格不但没有降,反而提高了,变成 115 块 —— 尽管从长尾变成短尾,再加上广告费用,平摊下来的成本,可能只有 1 块钱不到。


这就叫做「差异化」。


差异化的目的,也是一样的:混淆消费者对价格的真实感知。


一模一样的产品,消费者肯定选择便宜的。但稍微做一下改变,再给消费者一个充分的理由,就能鼓动消费者去购买。尽管这个改变可能非常细微,甚至未必能提高消费者的效用,但这也足够了 —— 因为媒体会告诉消费者:这个改变多么多么厉害,能把性能提高30%-40%。


但是你想一想,在生活中,真的把性能用到封顶,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人,多吗?


两家公司相安无事了一段时间,出了个岔子:有一家大象公司进入市场了。


如果大象公司按照常规,定价 100 - 115 之间,倒也没关系。但这家大象公司比较讨厌,居然定到了 50 块,仅仅比成本价高一点。


一下子,猫咪公司和萌犬公司的潜在消费者,全部被大象公司吸引过去了。


这就叫做「市场渗透定价法」。


简而言之,先用一个低价打入市场,抢占大量消费者之后,再慢慢谋求发展。


这种策略属于破坏性的打法。很有效,但是影响也很大 —— 它会拉低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


而且,当消费者习惯你的低价之后,再想推出高价的产品,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你的品牌调性已经定下来了。


猫咪公司和萌犬公司一合计,这不好办啊,得了得了,反正也卖了大半年了,咱们降价吧。


于是,两家公司都把自己的产品,降到了 50 元。企图拉拢那些支付意愿在50元左右的消费者。


 —— 这就叫做「撇脂定价法」。


什么是撇脂定价法?就是,先定高价,再降价,来吸引尽可能多的消费者。


还记得前面讲过的「支付意愿」吗?在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先定一个高价,吸引那些「高支付意愿」的消费者 —— 亦即愿意支付的价格在 110 元以上的消费者。随着时间推移,再逐步降价,吸引那些「低支付意愿」的消费者。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


这就是撇脂定价法,也是绝大多数企业在用的方法。



撇脂之后,猫咪公司觉得,不行,光靠细微的差异化,没法把价格拉高,还是得推出新产品。


(别管萌犬公司了,就假设它因为某个意外倒闭了吧)


于是,猫咪公司经过潜心研发,终于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仿生猫。


仿生猫,跟超萌机器猫相比,有了突破性的飞跃,多了几十项新功能,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新产品。


于是,同样的困扰又来了:该怎么给仿生猫定价?


在市场部的会议上,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友好的争吵,大多数人的意见,集中在 150 - 180 块之间,莫衷一是。


最终,市场部的老大 L 先生果断拍板:别吵了,听我的。


最终定价是多少呢?不是 150,也不是 180,而是 500。


面对下属不解的目光,L先生微微一笑,拿出教鞭:


人们是如何判断价格高低的?答案是对比。


单独拎出一个产品,是不存在「价格」的,因为没有意义。价格一定是在一个现实的市场里才有效。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知道,这个市场里有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卖多少钱,然后,再把这个产品,跟其他产品进行对比,才能推断出这款产品的价格高低。


也就是说,「高价」和「低价」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的。


一个市场里,如果大家都卖 100,有一个产商卖 50,即使真实成本只有 10 块,大家也会觉得,这个厂商真良心。


反之,如果大家都卖 100 ,有一个产商卖 150 —— 即使它采用了非常厉害的技术,成本比其它产商高出好几倍,消费者也会觉得「太贵了」。因为他们感知不到这个差距。


这就是对比的重要性。


在这个语境下,被当做标杆,来建立对比关系的事物,就是「锚」。


锚可以是一个产品,也可以是跟产品具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


比如,当第一个平板电脑推出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值多少钱,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它应该在普通手机之上、笔记本电脑之下。


这里,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就是「锚」。


当某个市场还处于一片真空的时候,出现的第一款产品,就拥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锚定权。


它就成为了这一整个市场的「锚」。


定价 500 块,作用是什么呢?主要有三点:


首先,告诉大家:仿生猫值 500 块。


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它直接定义了这个市场。


即使这款仿生猫本身卖不出去,但时间一长,消费者就会接受这个印象(仿生猫就应该值 500 块)。这时,如果再推出大众版仿生猫,卖300块,会不会有人买?


肯定的。


大家把它跟初版比较,就会觉得「大众版好便宜啊,不买是傻瓜」。


其次,拉高整个市场的利润空间。


这是一个「利己利他」的行为。


即使有竞争对手进来,只要大家都在这套规则下面玩,心照不宣,那大家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最重要的,这可以给消费者留下这样的印象:

猫咪公司,是一个能生产「 500 块仿生猫」的厉害公司。


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购买了仿生猫的消费者,会对自己说:猫咪公司真厉害,仿生猫真棒,我感到好荣幸,我好喜欢猫咪公司啊。


而没有购买仿生猫的消费者,久而久之,也会对猫咪公司产生敬畏:这不是我们买得起的产品。


于是,品牌就这样树立起来了。


甚至,时间一长,围绕着猫咪公司,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猫咪文化」。


媒体和自媒体会开始向你灌输这样的思想:


品质生活,从拥有一只仿生猫开始;

有钱有闲的人都在玩仿生猫,你呢?

生日礼物不送仿生猫的男生,值得嫁吗?

……


大家开始拍照发朋友圈:今天做了三菜一汤。然后,假装不经意地露出家里的仿生猫,收获朋友们的惊叹。


会有围绕仿生猫而建立的论坛、群组、社区,大家会开始争论:究竟是用风电驱动仿生猫好,还是水电好?


……


到了这个时候,一个「猫咪宗教」,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啦,现实社会不会如此简单,这只是一个故事。


故事讲完了,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无非就是这一点:


这个社会为我们构建的最大陷阱,

就是让人觉得,通过消费,我们就能得到一切。


请保持对自己的清醒认识。



L先生说:

我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也可以看看:

为什么一瓶300毫升的水,能卖出180元?

另外,想了解定价的技巧,可以看《无价》

书里跟我所述可能略有不同

请批判性地去阅读 : )




也许你还想读读这几篇文章: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你是在独立思考,还是在被洗脑?

如何像聪明人一样思考?




THE END

-   晚  安   -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