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护城河是什么?
前阵子,有个朋友出了新书,办了几场线下见面会。没空去,就线上给她道了声贺。
她说:你的书究竟什么时候出啊?其实你的文章那么多,拿一些出来,改一改,不就可以了么?省力多了。
我说:算了,我还是希望有区分度。公开的文章,出版的书,付费课程,这些内容可以有交叉,但一定不能照搬。不然读者会骂我,我自己良心也过意不去。
她很惋惜:这也太累了。那么多的文章呢,可惜了。
真的可惜吗?
其实未必。
熟悉我的朋友,大抵都知道我有一个原则,叫做「输出倒逼输入」。
什么意思呢?
我有一个习惯,一样东西,学到手,如果不能立即用起来,就会觉得非常难受。反过来,抱着「用起来」的目的去学一样东西,学习的过程会特别趣味横生,哪怕长时间浸淫也不觉得疲劳。
我是14年开始在知乎写东西的。那时,工作开始渐趋平稳、无聊,另一方面,又发现心理学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里都很有用,于是,开始自学心理学。
学习的过程很无聊,怎么办?写出来。
那段时间,在知乎林林总总写了二三十万字,其实不仅仅是文字输出,也是我学习心理学的笔记。
写的时候,会碰到很多有趣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会去查书、查资料,拓展知识网络。随后把文章写出来,尽管没多少人看,但成就感仍然是无可比拟的。
就这么一步一步,啃了几百万页心理学的相关著作。
得益于这几十万字,不但认识了许多朋友,也有了第一批忠实的读者。而且,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可以说,现在在自媒体上的积累,都源于在知乎的这段收获。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我写过的几十万字,看似是一次性的,没法再利用,但其实并没有浪费。
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磨思维的过程。
对我来说,写作的最大成果,不是这几十万字,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的思维、经验和知识体系。
这就是我的护城河,也是后面一系列产品的基础。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用了一个概念来形容这种现象,叫做「飞轮效应」。
他说:想象一个飞轮。当你一开始推动它的时候,你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但是慢慢的,你每一次推动它,所花费的力气,都会转化为飞轮的能量,让它每一次转动都比前一次快。
到最后呢,它会自己转起来,越转越快,不再需要你去推动。
这就是许多公司获得成功的秘诀:
它们每一次的突破和业务拓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能形成一个体系,彼此支撑。
等这个体系发展壮大,就能依靠彼此的驱动力,自己运作起来,取得源源不断的收入。
最经典的例子,是亚马逊。
2014年度致股东的信中,贝佐斯写了这么一段话:
亚马逊现在有三个最核心的业务:Prime(会员)业务;Marketplace(第三方卖家平台)业务;以及 AWS(云服务)。
贝佐斯认为,这三块业务,是亚马逊的三大支柱。
那么,这三个业务如何协同到一起呢?
简单来说:
物美价廉的 Prime 会员,能够为亚马逊带来巨大的流量;
有了流量,就会有更多的第三方卖家来开店,从而会员们能够选择的商品也越多;
而这两者,又会提高亚马逊的议价能力,降低自营商品进货成本,让利给消费者。
这时,第三方卖家发现,亚马逊自营卖得比自己还便宜,怎么办?只能削减成本。这个时候,亚马逊就找到他们,说:
我们提供全套的物流、仓储和系统寄存(AWS)服务,可以大大减少你们的成本,也可以让会员得到更多实惠,来不来啊?
商家们当然点头答应。
于是,事就这样成了。
用一张图来表示:
你会发现,飞轮效应,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良性循环」,或者叫「马太效应」。
一开始建立这套体系,可能需要克服很大阻力,甚至遭受一段时间的亏损。但只要撑过去,体系建立起来,它就会以惊人的速度运转,获得百倍、千倍的回报。
它会成为你的护城河,帮助你抵抗竞争者的打击。
再举另一个假想中的例子:知乎。
知乎一开始采取邀请制,请来了一批高质量的用户,这批用户创造了许多高质量的内容;内容多了,就会吸引大量普通用户;用户基数上来了,知乎再推出付费模式,给予内容生产者回报。
如果付费模式做得好,可以有三个作用:
第一,对普通用户和站外用户产生激励效应,吸引他们创造高价值内容,进入头部圈子;
第二,对消费用户产生吸附效应,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和粘性;
第三,提高平台整体的调性和知名度,让知乎成为中文网络举足轻重的内容源。
而平台整体的调性提高了,用户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到了这个地步,盈利就已经很简单了。
这就是一套非常理想的商业模式。
当然,构想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千难万难。知乎没有做好,导致整个「飞轮」断掉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风光一时,但 2 - 3 年就跌入谷底?其实,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用好这一点。
他们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优势积累,贸然扩大业务、转型,导致已有的用户,不断洗牌、淘汰,又重新去吸纳新的用户,与别人进行竞争。
你可能成功一次、两次,但很难一直成功下去。
所以,做互联网经常有一句话,叫做「转型死,不转型也死」。怎么存活下去?
很大程度上,就看决策层的思路是否足够清晰,能否抵抗住压力和外在的诱惑,建立好自己的护城河。
像我所知道的一家互联网公司,一度也是行业标杆,后来元气大伤,一度跌到谷底。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投资人压力太大,决策层病急乱投医。
拿到融资之后,将原有的团队扩大了一倍,并多方下注,什么火押注什么。后来甚至制定了一个规定:任何项目,三个月看不到营收,就砍掉,资源调去别的项目。
这些举措,导致了什么结果呢?
1)招人太急,素质和风格差别太大,难以融入团队,导致内部出现分歧;
2)业务太散,最多的时候同时有七八条线在进行,且彼此之间没有任何配合,全部需要投入资源,导致捉襟见肘;
3)时间太短,大多数项目需要长期布局,三个月见效基本不可能,导致大量项目立项了又砍掉,许多资源用在料理后事上。
这一来一去,就耗损了一年多时间,不但颗粒无收,还裁掉了一大部分人,许多老员工也纷纷离职。
它最大的问题,就是业务、项目、团队之间,无法形成体系。不但无法互相支撑,反而不断扯皮、抢夺资源。
如果能重来一次,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立足于现有的优势上,深挖用户的多层次需求,先集中资源到一条线上,花半年到一年,建立起一套能够自给的体系,这就是公司的「护城河」。
然后,再基于护城河,慢慢向其他方向发展、蔓延,构建全套立体的产品线,让用户和产品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了。按这样操作,也未必能成功。
但这种思路,应该是决策时予以考虑的。
其实,飞轮效应,不仅仅是在商业中,在每个人的工作和职业规划里,也是适用的。
我经常说:最好的工作是什么?是行业趋势、个人目标、特长,三者的统一。
这三者之间的夹角越小,越理想。如果完全重叠,构成一条直线,那就是最完美的。
当然,大多数人未必能看得到行业趋势,也未必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答案也很简单:做自己最擅长的。让它去产生价值。
哪怕你就擅长做饭,也可以思考:如何能提高它的价值?如何能将它与市场联系起来?如何让它成为你的个人名片?如何凭借这个优势,做到「不同」?
这里可以参阅:
工作的本质,是提供价值。而涉及价值,就一定会有市场竞争。
同一个职位,你和他能力相近,他比你年轻,比你便宜,老板肯定要他。同一个需求,你们两个团队都能做,谁名气比较大、口碑好,客户就用谁。
无论是上班,还是自由职业,都一样。
未来的趋势,是智能化、芯片化、分众化。在这样的时代里,你的资本是什么?只有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经验和成功积累。
扎得越深,触角伸得越远,你就越能够建立自己的「飞轮」和「护城河」。
到那时,你就不再需要企业和平台了。
最后,提供几个小建议,希望对你有用。
1. 明确目标
虽然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但还是要强调:明确目标的重要性,提到多高都不为过。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很容易像前面提到那家企业一样:花了很多资源,投入了很多地方,到投来却发现一样都用不上,白白浪费了大量时间。
而如果有一个目标,至少这些资源,可以堆积起来,或多或少地起到平台和助推的作用。
它们会成为你的一个「飞轮」。
哪怕到最后,你发现目标错了,也不要紧,你至少还有一个可以依托的基础。
退一步,重新再来,也不是那么难。
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在于什么地方呢?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夺走他现有的一切,他能否快速挣回来。
2. 快速行动,小步试错
有一段时间,我很害怕行动,因为总觉得自己考虑得不完善,希望到位了再去做。
后来发现,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一个行动,只有做出来,实体化,它才会产生切实的影响。你才能从中真正去找到问题、障碍和心得,这些都会成为你的经验。
拿写书来举例。我大部分时间花在什么地方呢?思考,推翻,再重新思考,再推翻。到头来发现,一年过去了,什么进展都没有。
但是,一旦把草稿写出来,哪怕过后要大改,它们也能成为很好的素材和警示。
上个月刚定下大纲。这版大纲怎么来的?不是在脑子里想出来的,而是不断写出来、打磨修改,最后确定的。
一步步走,只要方向没有错,每一次前进,都会成为「飞轮」的推动力。
3. 做一个 Done List
做时间管理,不但要做 Todo List,更要做 Done list。
怎么做呢?定期写下你这段时间做成了什么,以及,这些产出,对你将来的发展,有什么价值。
定义一个人价值的,是他的产出;而定义这些产出价值的,是长期来看,它能否进行积累,不断堆高你所处的高度。
我从第一家公司离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在这里做的事情,对我长期来说,意义不大。
我服务的客户已经够大了,局限于公司和行业,能接触的业务也已经到了上限。继续做下去,无非是服务2家、3家、5家的区别,有什么意义呢?没有。
所以,我果断跳去互联网公司,就是希望能尽快接触到品牌核心的东西,站在更高的层次,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不妨养成这个习惯,每周做一个总结,列出你这一周来所做成的事情,并问自己:
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
他们能否提升我的高度?
我将来可以凭借他们去做什么?
如果一连几个月,答案都不如人意,也许,你就该试试其他机会了。
L先生说:
训练营快开始了。
为了保证质量,这阵子需要闭关。
因此,11月23、30两天(周四),向大家告假。
下周和下下周的周四,就没有推送啦。
周日的更新会照常保持。
希望大家谅解哈。
THE END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