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2018,几个有效帮助你成长的关键词

Lachel L先生说


本文共有 4902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太多


2018年12月12日,按照惯例,Google 发布了一条年度搜索视频,汇总过去这一年以来的搜索趋势。


视频中,Google 告诉我们:今年的年度搜索关键词,是「Good」。


过去这一年或许是难忘的一年,有太多事情进入拐点,或发生转折。但无论如何,美好的事物总是能战胜一切。在世界上的每个角度里,都有这么一批满怀希望的人,企图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如同霍金所说:「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同样,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如何波诡云谲、不可捉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证自己不断成长,提高自身的反脆弱性。在变化来临的前夕,去拥抱变化,将其化为己用。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践行的原则。


这一年,自己也做了不少新的探索,慢慢优化和改善一些工作模式,事业上也有了一些突破。不敢说有多少成果,但也总算没有虚度。


前几天,做了一个复盘,反思了这一年以来的经验和收获,总结成了这么几个关键词。


希望能帮助你,在2019年,更好地去充实自身、把握机遇。



1. 认知


你也许还会记得:我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过一个模型:原理层 → 认知层 → 应用层。


很多人着眼于「应用」,痴迷于各种具体的技巧、方法、解决方案……但更多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背后的「认知」,亦即它们的共性:

为什么别人能提出这些方法和技巧?他和你看待事物的目光,有哪些不一样?


这就是「认知层」的内容,也是我们更应该去重视的。


否则,你很有可能就只是在储存和复述,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


参加过智识营的朋友,可能会有个印象:智识营上讲的思维模型、思维方法,其实复杂吗?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简单。有许多东西,可能几句话就能大致讲清楚。


但重点是什么呢?如何把这些「认知」跟具体场景挂钩,遇到不同场景时如何联想、迁移、调用,如何把它们内化成自己的本能习惯,替换自己的操作系统……


这些才是隐藏在背后「复杂」的地方,需要不断去练习和强化。


前几个月有个平台找我合作开发课程。他们非常专业、高效,态度也非常好,整个过程都很愉快。但唯独有个地方:他们希望把课程做成「罐头食品」,一步步教导你该怎么做,让用户可以不假思索地「一口吞下」。


我知道这是对的,也是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方式。但这一点始终有悖于我的理念,因此合作最终无疾而终。


其实非常简单:大多数人的天资和智力,都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剔除掉那些自带资源的幸运儿,是什么使得突出的人能够出类拔萃呢?


可能性有很多,但一定不会是那些「无需门槛的方法」「不费脑的方法」「只需交钱就能会的方法」。


很多读者提议说,能不能在文章末尾做一张图表,帮大家把文章的思路、知识点归纳出来?我的回复一直都是:这样做当然有用,但我更希望读者能够自己去动手。


为什么?非常简单。能够被自己真正记住、吸收的东西,一定不会是别人帮你准备好、端到你面前的东西,而是需要自己动手加工的 —— 这也就是「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


如同前阵子讲过的知识卡片:很多人觉得「哎呀好麻烦」 —— 但重点是什么?不是一定要去做卡片,而是要理解这背后的认知模式:

只有自己去搜索、提炼一个知识点,并找到它的本质,把它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它才会真正属于你。


理解了这个认知模式,需不需要做卡片、怎么做,压根不重要 —— 你完全可以发明别的方式、模板,来制作你的读书笔记。


所以,你会发现,在许多文章中,我总是会着眼于「思维方式」,去告诉大家「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而不是直接告诉你:「面对这个问题,你应该怎样去解决」。


后者也许能给你短期的反馈,但只有前者,才能真正从底层长久、持续地给予你成长。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一个思考方法:


当你见到一个现象,一个方法,一个技巧,一个结论或断言时,不要止步于记录和储存,而是要去思考:

  • 它背后有什么共通的模式?

  • 它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 我可以从中提炼什么东西出来?


这是最入门的思考技法,也是能够帮助你不断拓展思维边界、扩充自身能力的方式。



2. 接纳


过去的一年,不少人的感受可能就是一个词:焦虑。


焦虑是正常的。我们都活在一个被社会认同追逐的时代:渴望成功,渴望自由,渴望超越同龄人……尤其是当外因不可控,而内因又难以把握时,我们就会陷入对未来的恐慌中。


在这种情况下,更难能可贵的能力,或许是清醒地面对自己,意识到:我或许没有那么容易成功;我或许并不需要证明什么;我或许并不需要去追逐那些外在的东西。


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但它或许能让你我调低对自己的期望,把目光放到自己能够真切去改变、影响的东西上。


我们所处的环境,整个社会期待是不正常的 —— 它被各种舆论和「群众的喧哗」调高了:高薪,投机,暴富,财务自由,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只有与众不同、耸人听闻的东西,才会被推到我们面前。


但它们并不会真的对你负责,对你每一个日日夜夜的兢兢业业、加班加点负责。


光鲜背后可能是百万分之一的幸存者效应,也可能是整个社会共同营造出来麻痹自我的幻境。社会期待就像信贷,一层层垒得越来越高,不断地突破着我们的阈值,与现实越来越脱节。


所以,如何消除焦虑?这其实本就是一个「伪问题」,它假定了焦虑真的存在,并有充足的理由存在。


但实际上,焦虑真的存在吗?还是只是一种幻觉?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天生的缺陷:过于追求「掌控」。我们害怕不确定,期望能把一切变得可控、稳定、可预知。害怕自己被潮流抛下,成为金字塔的底层。


一旦这种掌控得不到满足,就会转变为焦虑。


但趋势是什么呢?未来的时代,一定会更加充满「流变」。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处于一个平稳增长的时代,一切都在可预知的范围内。而不远的未来,技术突破和信息全球化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进而带来全新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会击破我们已经稳固建立的认知。


所以,更好的方式,是调适自己的期望:我们要把握的,也许不再是稳定和可控,而是对于变化的理解、接受和响应。


能够抵抗风险的,也许不再是某种资产,而是自己。


今天的社会期待,是基于过去的模式,它不能预测未来,也不能主宰未来。


如同我在旧文中提到的:应对「混乱」和「无序」,使心智变得更加有序的方法,就是用「主体性」去统摄周围的一切。


这就是一种「接纳」。


它的本质,是跟自我和解,消解过高的期待,从自我出发,去理解和影响周围的事物。


正视自己的缺点,正视自己的欲望,正视自己的情绪,正视自己的彷徨无措……并没有哪个人拿着枪,逼着你一定要往前跑,选择某一种生活方式。


分清哪些是「我要做的」和「要我做的」,你对一切事物的认知,会变得更清晰。


一个思考方法,帮助你和自己对话:


不妨每天拨出一段时间,不受外界干扰,暂时屏蔽信息的侵入,问自己:

  •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我要去完成哪些事情?

  • 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吗?


这是我在这一年的创业中,反复不断叩问自己、理清内心的方法。它可以使我在奔跑的道路上,停下来看看方向。


也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路。



3. 觉察


我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提到过我的定位,是「元认知」。


很多朋友不太理解这个概念。什么是元认知?它其实就是一种觉察能力:对于思考的思考,对于认知的认知。


举个例子:遇到一个问题,去思考如何解决它 —— 这是一个认知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方式,如何组织你的思维,如何构建框架,去处理和加工信息、素材、情景……这些,就是对于「认知」的「认知」。


你会发现,我绝大多数文章,其实都是在强调这一点:如何提高自身对自己、对外界的觉察能力。


这个世界,有太多东西企图让你停止思考,在它们为你构建的乐园中,安安稳稳地活着,什么都不要想、不要问,让你变成流量、数据、钱包。


它们用大量的多巴胺来喂饱你,让你成为这个「高度设计」世界的一个齿轮。


比如什么呢?娱乐,信息爆炸,职场压榨,消费主义,文化形态,社会舆论……


它们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对你进行「规训」,告诉你:你是谁,你如何被我们定义,你的使命是什么,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它们为你构造出了一面围墙,让你乐不思蜀,而你一直以为这就是世界。


长此以往,你会慢慢意识不到围墙的存在。你会在这个稳定的环境中,按照别人设定好的方向去走,把一切外在的限制和规定,都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实。


你会逐步接受这种「规训」,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于是,你就变成了这个链条上的一员 —— 一个螺丝钉,或者齿轮。不知疲倦地转动着,带动着其他齿轮转动,同时对外输出功率。


整个社会正是有赖于这种模式,得以维持整体的稳定,并在稳定中不断前进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充当了「帮凶」—— 正反馈,奖赏回路,社交激励,自尊感……正是这些情绪和反应,不断驱动着你,朝别人设定好的目标走去。


如何破除这面围墙?最简单的一点就是:首先要意识到它。


不妨先从「反刍」开始,慢慢过渡到「反思」,最后再去「破壁」。


具体而言,可以不断这样审问自己:

  • 我在做什么?我得到了什么?—— 这有助于你摆脱「时间黑洞」和「知道的幻觉」。

  • 我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信念?它是合理的吗?如果它错了,会怎么样?

  • 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为什么它们能够成立?


破除思维的围墙,是一件艰难的任务,但这也是我们之所以为「人」、而非玩物的地方。



4. 渐变


最后,分享一个对成长切实有效的小技巧吧 —— 也是我在这一年中,不断验证过的技巧。


这个技巧非常简单,就一句话:

我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跟过去的自己不一样?


人的改变,习惯的养成,心智模型的建立……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能够把握的是什么呢?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去做一些以往不会做的事情,一步步迈出舒适区。


哪怕这件事情可以非常小,小到只是一个细微的习惯,都可以。


举两个例子。


我是一个极其内向的人,极少跟人面对面地交流。但今年一年里,我跑了几十趟外地出差,见了大量的同行、专家、朋友,供应商伙伴……还跟助教们聚了一次。


为什么?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业务需要 —— 我完全可以让别人跑,而是为了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我非常清楚: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将来跟别人见面只会越来越多,既然它现在是我的短板,那为何不趁还有机会,赶紧强迫自己把它克服掉,避免将来拖后腿呢?


人总要面对许多不情愿的事情。不想被环境逼着走,就得自己逼一逼自己。


另一个例子:


今年比较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是几个月前接触了一个新领域,并开了家公司,扎根了进去。


值得高兴的点当然不是开公司,而是:我没有动用任何已有的资源,也没有烧钱,而是用尽可能少的资金和精力,从零开始,奔赴前线,一砖一瓦把它搭了起来,还发展得不错。


这算是我给自己的挑战吧。我当然有更多的 Easy 模式可以选择,但我偏要选择 Hard 模式,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这样能锻炼自己,让自己不会在已有的根基上止步不前、故步自封。


这并不是一个优势策略,我耗费在上面的机会成本,完全可以有更高、更规模化的产出 —— 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时常设置一些挑战和成就,让自己动手去探索,非常重要。


这能够不断保持手感,也能使你始终保持敏锐,突破自己。


这就是一种反脆弱性 —— 世界永远在流变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准备,增强自己应对各种可能性的抵抗力,在流变之中获益。


也希望你我,

能更好地拥抱这个不确定的时代。



——  闲聊时刻  ——


最近事情太多,又在做写作课,暂时只能每周一更,后面闲下来了会恢复二更。


黑镜最近更新了一部互动电影「潘达斯奈基」,大家看了吗?看过了也不要剧透,我还没看。: )


小星球活动得到了许多人的好评,非常意外。不过也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居然把自己的微信号写错了……错了……了……下次要注意啊。这样会导致对方匹配到错误的人喔。


新的一年,又是做计划的时候了。有没有想好今年要立的 flag 呢?过阵子也会聊聊这个话题,顺带让你分享一下。: )


最后,公众号后台导出了18年一整年的数据,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过去一年中,文章总阅读次数是 616 万次;一共有 355 万人次点击。


不算特别突出的成绩(比我高的号太多了),但依然十分感慨。感谢每一位关注「L先生说」、认真阅读文章的你,是你使得我的创作有了意义。


也希望未来一年里,我们可以继续一起行走。



如果你有关于生活、学习、思维的困惑

点击阅读原文,都可以找到答案


或者读读这些文章:

如何培养商业思维,拥有自己的事业?

如何应对世界的复杂性?

这套思维方式,帮你找到「没时间」的症结



THE END

-  晚  安  -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