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教师于佳:始终走在追寻“教学梦”的路上
2023年10月
2010年,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的于佳选择回到家乡,进入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开启了教学生涯。
十三年讲台耕耘,于佳多次获得省级和校级荣誉称号,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主持多个教学科研项目,今年又被评为青岛大学第十届 “年度教学十佳”。于佳始终走在追寻“教学梦”的路上。
于佳的“教学梦”源于小时候在某个课堂上成为了一名“小老师”,当时那种身份的转变带给她极大的新奇感,而后逐渐转化为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向往,并使得她最终选择走向讲台。
任教青大后,于佳想学生之所想,需学生之所需,始终贯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为此,她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提供不同的知识应用场景,同时采用 “身份转变”的方式使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以此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于佳认为,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过程不仅增强了课堂的活跃度,也使得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灵活应用,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一种验收。
另外,于佳注重知识点的延伸,通过串联不同学科的知识,抛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来拓展课堂的广度与深度,这又与当下学科交叉融合的热潮并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的刘棂向青岛大学报学生记者分享道:“于佳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每一次的知识点讲述都会从实际生活出发,让我们感受到了求知的乐趣。”刘棂说,特别是面对疑难的题目时,于佳总会耐心地给出解答,“让我们倍感轻松与亲切。”
上课前对授课内容精心打磨,上课时对教学专注投入,下课后积极探求与学生的相处之道。多年来,于佳始终全过程贯穿对教学的严谨追求。这种做法,同样被她带入了科研工作之中:“我一直相信创新之路源自智慧、勤奋和批判精神,它们相互支撑。尤其应当秉持批判精神,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勇敢地挑战既有的理论和观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推动科学的发展。”
谈到教学生涯遇到的挑战,于佳表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教学环节。深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于佳一直致力于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教学的升级等,都是她一直探寻的问题。
“信息化浪潮之下,同学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这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地向学生们传授基础知识已远远不够,我们更应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目前,于佳积极地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中,结合学生需求和创新要求,追求个性化、创新化、具有实践性和可持续性的教学方法。她利用多种信息软件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测验、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获取学情信息,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实现个性化教学,也为学生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
在于佳眼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个很有意思的学科:“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中可是大有学问。”她说,国民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成为大家愈发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于佳与同事们共同开设了一门通识选修课《食品营养与安全》,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们懂得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与健康。
对食品专业的这份热爱也渗透进了于佳的生活:“我热爱探索不同的美食文化,品尝它们的细腻口感和独特风味。对我来说,烹饪是一种艺术形式,让我可以发挥创意,通过食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于佳也表示,注重健康饮食,探索有机食材的健康烹饪方式,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平衡有很大的益处。
因此,在课堂之外于佳始终鼓励学生们积极寻求并坚持自己的爱好。同时,对于爱好与工作的平衡问题,她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爱好和工作之间的平衡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如何管理时间和资源的问题。当我们投入时间在自己的爱好上时,我们会更加投入、享受这个过程,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满足感;同样地,在工作和学习中投入时间和精力可以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用爱好放松身心,用教学反哺科研。“面对爱好与工作产生冲突时,我们更需要做出明智的决策,让爱好为自己的成长加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设定优先级和目标,以找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合适平衡点。”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使得追求学术与享受生活融洽地共存在于佳心中,使得她在前进的道路上愈发从容。
“每一份新荣誉的加持,都意味着需要经历更高阶的调适。”于佳认为,获得“年度教学十佳”这一荣誉,对自己而言既是鼓励也是动力。她表示,回顾整个教学生涯,自己一直坚持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日后还应当不断精进个人能力,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怀着“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育新时代所需要的新青年。
于佳鼓励青大学子珍惜当下:“同学们,无论你们追求何种目标,现在开始都不算晚!”
▼往期精彩回顾▼
△关于加上《》就会变假这件事
青岛大学
—QU_1909—
新浪微博:@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