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闫旭:用心做事,心想事成

言传身教的 青岛大学
2024-12-01






闫旭:

青岛大学五层次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3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织梦非遗,青大情深

9月底的一天,青大校园海月广场“青大蓝”与“中国蓝”交相辉映,在“蓝韵织梦庆华诞,非遗扎染绘蓝图”活动现场,一件件精美的扎染、枫香染、蓝印花布作品随微风轻摆,浸满了青大学子对祖国的赤诚。
作为本场活动的指导教师,闫旭对纺织非遗的宣传推广活动有着更长远的安排:“让更多人了解纺织非遗,才是对其最好的保护。”图书馆讲学、双团双巡、名师微沙龙、黄河流域高校纺织非遗文创设计大赛、纺织非遗通识课程设计……青岛大学年度“教学十佳”闫旭做出的尝试远超于此。
对于此次获评 “教学十佳”,闫旭用了八个字道明心声“用心做事,心想事成。”闫旭说,自己的博导就曾经这样激励他——做事要用心到底,做研究是这样,当老师更要这样,扎扎实实,用心教书才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肯定。
“我做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学校更好,让学科更深入人心、让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2003年入学,2010年从青大物理系硕士毕业,去北京科技大学攻读博士,2014年再回到母校开展研究工作。直到2017年,闫旭才正式开始了在青大的任教生涯。来来往往间,成就了闫旭与青大的缘分,更成就了闫旭与纺织非遗的缘分。讲学、办活动、名师沙龙,这些不计入工作量的工作,是闫旭对这所学校的热爱使然。



拓宽广度,激发合力

谈到接触纺织,接触纺织史,闫旭认为是一种“天意”。博士后阶段的纤维研究,让闫旭接触到了纺织,进而使得他关注到了纺织史这一学科课程空白。“任何学科都离不开对本领域的历史学习与研究,物理有物理学史,纺织也应该有纺织史。”


除了自身对于历史的热爱,李约瑟也是引领闫旭的一盏明灯。“是他让我知道,理科生的头脑也能做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甚至更应该做好。以史明鉴,才能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扩宽广度。”


上好这门“前无古人”的纺织史难,对于没有基础、“赤手空拳”的闫旭来说,更难。但在闫旭看来,这层障碍却似乎误打误撞地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恰好和同学们一样,是一个‘门外汉’,我们站在同样的角度看待问题,这种代入感会让我与同学们产生共鸣,激发师生共同探索的合力。”



育美传承,实践相伴

2020年春季学期,是闫旭纺织史课程的“元年”。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探索过程中,闫旭将纺织史的讲解细分为: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流传至今的纺织技艺等几个层面。而第三个层面,就是纺织非遗。看着供不应求的纺织史课程花名单,闫旭有了更足的动力。2021年,他开设了纺织非遗课程。纺织史重知识,纺织非遗重实践。谈到这两门课程,闫旭脸上总是藏不住笑意:“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更多的学生留下大学生涯里一些美的体验。”


“我对非遗之美、民族之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闫老师的课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美术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晨说。为了进一步研究非遗枫香染和国画之间的联系,张晨申报了大创项目,探索中国画与枫香染在技法、审美观念上的特色。张晨在本科毕业创作的《蝴蝶妈妈》是从非遗苗绣中获取的灵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正在进行创作的《染织年华》也是对非遗型糊染制作过程的描绘。


“在课堂上我们做手工,老师会在我们身边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指导我们。有一些手工作品花费的时间更长一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没有完成,闫老师就经常下课之后还陪着我们。”每每回忆起课上的点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的杨程雁心里满是感动。


透过纺织史,透过纺织非遗,闫旭不仅让学生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也让他们看见了纺织非遗的发展方向。“我们实实在在地动手摸到了纺织非遗,那些书本上的物件真真正正出现在了我们手上,我们会更明白那些文化是由我们手中诞生的,我们就有责任接过这个担子。通过闫老师的课,我也发现了自己专业内的研究兴趣。”纺织工程专业2022级的黄鸿周说。




以赛促学,纺趣横生

谈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闫旭提到了两个词:自由且幽默。这也是闫旭在学生时代就向往的课堂:“让学生保持一个放松的状态,才能更有效地吸引他们,跟上我的思路。”在闫旭的纺织非遗课堂,有很多自由轻松的环节。他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纺织非遗文化,不仅增添了学生保护非遗文化的紧迫感,也增进了学生与家乡的情感联系。


闫旭鼓励学生自由组队,发挥不同专业、不同地域学生的优势。“手头有点锦”组、“木兰当户织”组、“添衣无缝”组……这些耐人寻味的小组名称在闫旭的课上随处可见。随着课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体验纺织非遗的基础上,运用课上所学积极投身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实现以赛促学。




古今交融,教学相长

闫旭的课程革新,也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邂逅。在学院里,一个由缂丝工艺制作而成的精美二维码格外引人注意。扫描二维码会发现,这个名为“纺织拾遗”的公众号称得上是纺织非遗的“第二课堂”:有课程总结,有作品展示,有研学参观活动,也有日常美育体验,承载了闫旭和学生们许多的回忆。


回忆留在公众号的图文中,也留在了学院这面壁橱里。对着壁橱内一排排纺织非遗物品,闫旭介绍,其中有同事转赠的,有学生们的作品,还有一大部分来自文化市场和闫旭外出考察的惊喜发现。这些非遗物件大多数都被闫旭带进了课堂,从来都不是束之高阁的收藏品。除了课堂上的非遗物件展示,闫旭还要求学生们走进博物馆,并将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项依据,鼓励学生从文物本身出发去了解历史。




用心做事,心想事成

“我的学生在很多时刻都给我一种感受:当老师是非常值得的。”不管是课上的环节设计,还是课下的活动策划,闫旭都从学生身上汲取到了很多灵感。“我的学生经常会指出我的一些欠缺,师生共同采纳之后就会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效。”除了教学工作上的启发,成就感也是闫旭感受至深的:“上完课后,我经常是哼着歌回家的,翻朋友圈的时候看见学生晒自己在这门课上的收获,心情一下就变得非常通透自豪。”
提到对学生的期望,闫旭还是用到了采访之初的八个字——用心做事,心想事成。闫旭说:“教书育人的路还很长,我也一直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好老师。我相信教学相长,也期待青出于蓝,我愿意跟同学们一起共同成长。”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听说校园里有场live音乐会?🤩🤩(内含门票福利)


这门非遗手艺!体验感拉满!


青岛大学!Science!



青岛大学

—QU_1909—


封面 / 廖诗洁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文字来源 / 青岛大学报

编辑 / 赵若孜

审校 / 张悦阳 曹馨月 蓝海培 王梓薛

责编 / 杨伦 王沛然


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

新浪微博:@青岛大学

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青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