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旧瓶装新酒——大学物理教学中开放式问题的探讨

赵德刚 项林川 物理与工程 2021-03-24

物理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石,大学物理是所有理工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物理与所有理工科专业都有联系,但好像又不直接相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问到:学物理对我的专业学习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反映了我们的教育过分重视逻辑推导、解题技巧、脱离实际应用的弊端,让学生觉得学到的只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公式。作为大学物理教师,应该有责任去改变这种教育方式,我们的任务应该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会使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物理学本质是一门实验学科,它在实际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但它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具备相当的数学物理基础才能理解,这也是学生觉得学习物理困难的地方。所以如何平衡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觉得物理不再枯燥无趣,是对一名物理教师的基本要求。本文从一道简单的例题出发,阐述如何将枯燥的解题变成生动有趣的竞赛分析,既增添了课堂的活跃性,也可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问题的引入

笔者在讲解动量守恒的内容时,遇到这样一道例题:质量为M,长为L的小船静浮在水中,小船两头分别站着质量为m1和m2(m1>m2)的两个人,他们同时相对船以相同速率u1=u2=u跑向位于船身中点、但固定于水中的木桩,如图所示,忽略水对船的阻力,问:(1)谁先走到木桩?(2)他用了多少时间?

图 船上竞速示意图

这是一道很传统的动量守恒的题目,利用相对运动关系将两个人和船的相对于地的速度写出来,在地面参考系上使用动量守恒即可求解。题目很简单,思路也很明确,这样类似于高中的例题在大学课堂上讲,学生大多都觉得索然无味,没什么新意与挑战性,学习的积极性很差,教学效果不好。鉴于此,笔者将该例题修改为:质量为M,长为L的小船静浮在水中,小船两头分别站着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人,他们同时跑向原位于船身中点、但固定于水中的木桩,比赛谁先到达,如图1所示,忽略水对船的阻力,问:如果想要取胜,是否有必胜的策略?这样将一道常规的计算题,就变化为一个开放式的实际问题,去掉了原先在质量和速度上的限制条件,变成一个实际的比赛,让学生思考,能否根据某些已知条件进行判断,从而采取某种策略,保证取得比赛的胜利?这样学生会把自己带入到比赛中,设身处地假想如果自己参加比赛,要如何获胜?有了参与感之后,学生对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大部分学生都主动思考并进行求解,也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解答。

题目形式虽然变了,但内核仍然是相对运动和动量守恒,所用的物理知识并没有变化。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设小船对地速率为V;m1和m2的对地速率分别为v1和v2;对船的速率分别为u1和u2,这里我们假设参赛者不消极比赛(不往回跑),即u1方向为负,u2方向为正。根据相对运动的绝对速度=相对速度+牵连速度,得到

(1)

由于船+人系统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故动量守恒,有

MV+m1v1+m2v2=0

(2)

联立式(1)、(2)求解得

(3)

根据式(3)可知v1<0,m1对地的速度方向为负方向;v2>0,m2对地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而船对地的速度V的方向未知,取决于两位参赛者相对船的动量的差值m1u1-m2u2。由于初始时刻木桩是固定于水中,并且与m1和m2的距离相等,所以要判定谁取胜,只需要判断v1和v2的绝对值大小即可。两位参赛者速率的差值为

(4)

2 策略分析

以m1为例,取胜条件是|v1|≥|v2|。当m1<m2时,观察公式(4),只需要u1≥u2,|v1|≥|v2|就一定成立,即m1可取胜。也就是说,这个比赛对瘦一点的选手来说有必胜的策略!当参赛者发现对手比自己重的时候(m1<m2,这可以在比赛时观察得到),只需要奔跑的速率比对手快一点点(u1≥u2)(这里由于参赛者在船上,所以只能判断自己和对手相对船的速率),就一定能取胜。并且当出现特殊情况M≤(m2-m1)时(比如人和兔子赛跑,船的质量等于或小于人和兔子质量之差),有

(5)

质量小的兔子无论以什么样的速率奔跑,站着不动也行,都必然取胜!

反之,当m1>m2时,m1若想取胜,从公式(4)无法直接得到取胜策略,只能解不等式|v1|≥|v2|(这里我们假设M≥(m1-m2)),得到

(6)

由于不知道对手和船的质量,所以m1无法获得公式(6)中u2前的系数,也就无法判断该以什么样的速率赛跑才能取胜。也就是说,对于胖一些的参赛选手,没有必胜的策略,只能尽量跑快一些!同样,在出现特殊情况M≤(m1-m2)时,

(7)

这时候胖一些的选手不论怎么跑,都无法取胜!

3 审视与思考

笔者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求解这道问题时,学生的答案让笔者感觉到深深的忧虑。大部分学生解题都没有问题,都能正确列出方程,最后得出公式(4)。可是当他们分析取胜策略的时候,学生就显得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分析这种具体问题,最后就只好解出不等式(6),认为这个就是取胜条件。虽然这个结果正确并且准确,但在实际比赛中却根本不实用。这就好比在比赛前,选手必须先得知对手和船的质量、以及对手的跑步速率,然后求解不等式(6),才知道自己要至少以什么样的速度跑,才能赢得比赛。这显然是不实用的。这里需要的并不是准确解,而是根据已知的有限的条件(比如选手的胖瘦、对方大致的速率),以及自己能够控制的物理量(比如自己的速率),采取某种策略(比如跑得比对方快或慢),来达到取胜的目的。这个解通常不是严格解,但却是实际问题中的有效解。

中国的学生,常年受到应试教育的训练,解书本上的常规例题,各种技巧都烂熟于心,应付考试也是得心应手。但一旦面临一个实际的问题,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所学的知识,将问题抽丝剥茧、逐层分析,最终拿出解决方案。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大学物理的知识来解释,但在教学中,笔者很少遇到有学生会主动用学到的知识去思考、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讲课的时候提到这些现象,很多学生都是一脸的茫然,只有当笔者进行讲解时,学生才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绝不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去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技巧,最终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国内很多大学物理课堂的教学,为了迎合学生熟悉的思维方式,仍然沿袭了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解题,轻视应用,在一些例题上,偏难偏怪,数学计算复杂。而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他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他们的教材,比如《物理学基础》[1],《西尔斯当代大学物理》[2]等,在讲解物理知识的同时,搭配了大量的插图和生活中的例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课后的例题也多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会让学生有亲切感,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实实在在有用处的,而不是纸上谈兵。长此以往,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也是西方高等教育领先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极富创造力的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让学生能自觉地走进课堂,在愉悦满足的心情下接受知识的传承,这是每个大学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物理的教学应该“接地气”,多结合实际、贴近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让人觉得望而生畏。比如本文所举例的开放式问题,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概念和公式,而是观察和理解自然界的一面镜子。课堂效果表明,在解决了这类问题之后,学生都会有极大的成就感,会觉得自己对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或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都不是仅仅解一道考试题目所能带来的。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学生就会慢慢培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的习惯,即便是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也许把大学物理的知识都忘掉了,但逻辑的思维方式却不会忘,以后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会不自觉地用物理学的思维模式去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这也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D.物理学基础(中译本)[M].张三慧,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YOUNG H D, FREEDMAN R A. 西尔斯当代大学物理(英文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赵德刚,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声学与声学超材料,dgzhao@hust.edu.cn。

引文格式: 赵德刚,项林川. 旧瓶装新酒——大学物理教学中开放式问题的探讨[J]. 物理与工程,2019,29(3):34-36.


END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面“蓝字”标题查看:


《物理与工程》期刊是专注于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创刊,欢迎踊跃投稿,期刊投审稿采编平台:

http://gkwl.cbpt.cnki.net


欢迎关注

《物理与工程》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