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辑刊:首届全国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专题 I--陈强教授总述
让物理教学改革成果惠及学生
——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探索实践
陈 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看 点 :“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共同主办。首届全国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于2014年7月20日在四川大学顺利举行,在高校物理教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章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强老师受三委员会的委派,从赛事筹备伊始参与并负责有关工作,本文对当前高校物理教学形势和背景作了简要介绍后,重点说明比赛的源起、理念、组织原则、工作思路和其他相关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比赛效果并提出对今后比赛的展望。
本文附件在电子辑刊(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的附录中,附件内容包含:
附件1: 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实施方案(试行)
附件2: 201__年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评分表
附件3: 讲课比赛获奖证书的制作、管理与发放办法
附件4:关于预赛和复赛的指导性意见
附件5:讲课比赛决赛评委的推荐、遴选办法
全 文 如 下:
第一届“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以下简称比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教指委)、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指委)和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与前两者合称“三委员会”)共同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四川大学分别参与了协办和决赛阶段的承办,它们对赛事鼎力相助,为赛事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整个比赛经历省级预赛、地区复赛和全国决赛三个阶段,历时数月,波及全国,三级赛事获奖教师二百余人,参赛和旁听比赛的教师近千人。比赛受到了普遍好评并在高校物理教学界引起了广泛影响:赛前,一些学校组织全体青年物理教师参加校内选拔赛;赛场上,大批教师旁听了比赛和评委点评;赛后,一些教师已经开始备战下次比赛。一场青年物理教师的“教学大练兵”逐渐显现。
笔者有幸受三委员会的信任,从赛事筹备伊始就参与并负责有关工作。现应约按照自己的理解,尝试对比赛的源起、理念、组织原则、工作思路和其他相关的探索与实践逐一说明和总结,自然也希望其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得到借鉴和推广,同时得到更多更好的建议。
1 形 势 与 背 景
近年来,全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物理教学始终处于改革的第一方阵,取得了很大成绩和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改革浅尝辄止,停留在立项申请、方案论证、试点实践、总结报奖和再立项申请的怪圈里;一些改革成效显著,但其成功经验往往并没有在一线教师中被接受和推广,最终束之高阁,成为改革者们孤芳自赏的藏品;还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已经广为接受,可惜并没有具体落实到最一线的教学环节里,没有走完“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教师青黄不接局面的结束,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各高校基础物理课程教学的主干力量。他们具有更好的学术背景和科技创新能力,有投身教学的热情和参与改革实践的意愿,但往往因为繁重的工作和人生压力,无暇或难以深究教学规律、博采众家之长,加上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获得承认通常滞后于学术水平的提升,一些青年才俊并没能迅速成长为深受学生爱戴的高水平教师。也有少数青年教师因为事业发展前景暗淡、工作条件窘迫而心灰意冷、敷衍对付,不思进取,成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甚至影响本校物理基础课存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如何让教学改革成果推广辐射到一线教学主场的课堂上,让物理课堂教学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受益于这些改革并爱上物理课程,让青年教师学有榜样、快速成长、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就成为我们不得不直接面对和尽速解决的实际问题。而举 42 34937 42 14940 0 0 3359 0 0:00:10 0:00:04 0:00:06 3359办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培训与交流,无疑是缓解和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 比 赛 的 源 起
课程教学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必须惠及广大学生。
基于这一共识,新一届课程教指委在2013年7月成立后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就将“全国青年教师大学物理讲课比赛的可行性分析和实现策略”列为本届教指委的工作专题之一,并成立了专题工作组展开工作。此后发现,这一想法和另外两个委员会不谋而合并迅速取得共识:三委员会共同主办“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使之成为国内高校物理教学的最权威赛事。高等教育出版社鼎力协办,获得赛事冠名权,经三委员会领导商定,最终冠名为“高等教育杯”。
为了更好地设计、组织、管理和实施比赛,2014年2月三委员会联合成立比赛委员会(成员主要为三委员会副主任和/或秘书长),负责在2014年暑期举办第一届“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比赛委员会直接在三委员会主任的领导下工作。所有与赛事相关的事宜均由比赛委员会研讨决定,重大事宜报经三委员会的主任们商讨核准。此后,赛事进入实质性组织实施阶段。
3 比 赛 的 目 标 、定 位 和 原 则
举办比赛的目标和定位决定了整个赛事的存在价值。我们的目标设定为:
“以赛促教”,是此次比赛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比赛,从青年教师着手,激励教师切实提升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享受到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水平教学的实惠。
“以赛促改”,课程教指委颁布的两个基本要求(《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先进的物理教育理念和经验。“以赛促改”就是激励教师更好地理解《基本要求》,参照《基本要求》改革自己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
“以赛促交”,就是通过分级举办比赛创造机会,鼓励一线教师尽可能参与交流学习,开拓思路、拓展视野。同时通过专家点评和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把可操作的经验和优秀的教学资源直接送到教师手上,为他们的直接交流牵线搭桥,使有上进意愿的教师优先受益。
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比赛,发现和支持一批真正优秀的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接好高水平老教师的班,提升他们的教学地位,拓展他们今后的发展空间。
基于这些目标,我们对比赛的定位是:
比赛必须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比赛坚决反对“为赛而赛”,要求参赛青年教师对整门课程而不是部分内容必须有全面掌握的实力,有优秀的真实教学水平。比赛决不搞为“精彩一讲”而集全教学组之力精心彩排的表演,更不能是学校之间互相攀比、利益交换的平台。
必须保证赛事的含金量和影响力,力争形成品牌。只有这样,比赛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获奖者才可能得到学校、院系、课程管理者和教师同行的真正认可,使他们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此,科学规范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赛事就成为必由之路。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的工作原则是:
先易后难,逐步完善。比赛委员会成员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者群体。尽管“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物理基础课程群,但考虑到实验类课程因校而异、比赛难度大的特点,比赛委员会在慎重研讨后决定,为了保证赛事的声誉和质量,2014年只举办理论课程的比赛。同时积极进行探索研究,在方案成熟后再举办物理实验类课程的比赛。
对各级各类学校一视同仁。国内高校形形色色,从“985”高校到专升本新校,从综合性大学到各行各业的专科性高校,各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的差异极大。对此,我们把比赛内容规定为《基本要求》的最大公约数部分(A类要求)。在赛事进行中,所有选手随机抽题,独立参赛,确保真实反映参赛人对整门课程的教学水平。评委实行回避制度,对评委隐去参赛者的所有信息,只针对参赛内容评价打分。
加强顶层设计,确保程序公平公正。比赛委员会对实施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认真评估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后效,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斟酌,数易其稿,对比赛的程序及相关要求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赛事整体设计合理,具体环节有序,杜绝出现程序纰漏或引发争议的隐患。
强调可操作性,严谨科学的同时力求简化。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始终是比赛委员会和三委员会领导关注的重点。比赛涉及全国6个地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的工作委员会、所有省市自治区的地方物理学会和数百所各级各类高校。各地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各省级预赛和地区复赛的复杂性,任何一刀切的规定都会引发问题。对此,我们提出“抓大放小”的思路,比赛委员会集中主要精力办好全国决赛,适度放权预赛和复赛的组织工作。省级预赛以各省(市、自治区)物理学会和教指委当地委员为主,地区复赛主要由两个教指委的地区工作委员会为主。在把控全局、规范要求的同时,要求各级赛场必须成立比赛组委会,根据地方特点,全权负责相应赛事的组织工作并处理相关事宜。
4 赛 事 的 组 织 实 施
整个比赛分为省级预赛、地区复赛和全国决赛三级,从2014年3月初发出《关于举办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第一轮通知》《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实施方案(试行)》(附件1)起,到同年7月21日全国决赛结束,前后历时4个多月。《实施方案》对整个赛事,特别是全国决赛,进行了原则说明和详细规定,也成为绝大多数预赛和复赛工作的参考依据,保证了各级比赛实现统一报名标准、统一比赛范围、统一赛场要求、统一评分标准。为了保证比赛的规范性,比赛委员会为各级比赛的评委设计了统一的《比赛评分表》(附件2),该表简洁务实,只涉及几个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且易于评价的评分指标和观测点。在比赛获奖证书方面,我们制定了《讲课比赛获奖证书的制作、管理与发放办法》(附件3),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统一设计制作了典雅美观、具有防伪功能的获奖证书模板,统一规定了证书编码规则,以及三级证书制作、署名、盖章、发放和管理的具体流程与要求,确保了获奖证书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为了保证省级预赛和地区复赛的规范有序进行,比赛委员会出台了《关于预赛和复赛的指导性意见》(附件4),提出关于组委会组建、评委遴选、赛事组织、财务管理、设奖原则、程序公平、录像要求等方面的要求或建议。
省级预赛由两个教指委的地区工作委员会同地方物理学会协商,根据本地、区/省(市)特点自行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大多数独立组织预赛的省份由地方物理学会主办,教指委委员参加比赛组委会,部分西部省份由于高校过少且分散,没有单独组织预赛。
地区复赛由两委会的地区工作委员会自行组织,限额推荐2人参加全国决赛。全国决赛直接由比赛委员会负责组织。为了确保决赛的公平性,比赛委员会提前制定了《讲课比赛决赛评委的推荐、遴选办法》(附件5),规范了推荐途径、评委标准、回避要求、人数结构和名单保密等细节,有效保证了决赛评委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在决赛前一天的预备会上,按照既定办法,对全国6个地区复赛推选出12名参赛选手随机编号、并对抽题、备课、计时、赛场管理、评分标准、总分计算、核对登录等所有赛场细节逐一落实,同时确保每个环节至少有两名赛场工作人员共同实施。
事实证明,赛事的组织运行总体上是非常成功的,受到广泛的好评。通过各级组委会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参赛者和旁听者能够充分享受比赛、交流学习,比赛委员会没有收到任何投诉。
5 效 果 与 展 望
总体而言,首届比赛达到了预期目标,非常成功,获得了普遍肯定。比赛激发了大量一线基础课教师的热情和投入,发现了一批极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促进了对基础课教学的投入和对《基本要求》的理解,对更多教师起到了培训、交流、学习的作用,老师们在比赛和旁听中获益颇丰,也引发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有理由相信,他们把这些收获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之日,就是广大学生真正受益之时。
笔者有机会观察旁听了从校级选拔赛到决赛的各级比赛,总体上感到,一是参赛青年教师的投入热情和敬业精神超出预期,一些选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许多教师能够对整门课程均有较好把握,在随机抽题后的1小时备课时间里,能够从问题引入、内容取舍、讲授思路、细节编排、实例选择等方面综合设计,重新组织PPT,能够相对满意地讲授了题目内容,显示出很好的业务功底和应变能力,这绝不是短期突击、临阵磨枪所能做到的。二是大多数教师的教态较好,能做到语言规范生动、举止端庄得体、声音洪亮清晰。一些教师能够通过有效互动吸引注意力,引发听众的共鸣和思考。三是青年教师教学业务培训工作仍需加强。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可以把题目内容较好地讲下来,但在概念精准、逻辑清晰、表达严谨、互动有效、举例恰当、语言生动、触类旁通、风趣幽默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为全国大范围物理教师参与的第一次尝试,比赛自身也还有诸多需要改进或不尽人意之处,主要包括
(1)参赛题目问题。虽然比赛委员会对参赛题目范围、专家命题方式、抽签选题方法和备课讲课时间等都有明确要求,但对题目内容并没具体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主要由各级比赛的组委会聘请资深教师凭个人经验完成。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难易程度不同、“颗粒度”不等和亮点分布不均的问题。一些选手抽到的题目偏大、内容偏多或不易“出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精彩程度。虽说公平总是相对的,但今后应更加重视和研究改进。
(2)校际之间、教师之间沟通交流不足的问题。部分省市、学校的物理教师很少参与交流,甚至在同城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失联”。导致个别省份没能按照要求组织预赛,部分学校没能参与预赛。
(3)物理实验类课程教学比赛的问题。实验课程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三委员会对理论和实验课程都给予了同样重视,举办实验类课教师教学比赛势在必行。但如何应对比赛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和可操作性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总之,举办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提升物理教学地位、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已经和继续产生着有力的促进作用。毫无疑问,有一线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有各方的精诚合作和无私奉献,今后的比赛必将更加精彩。
讲课比赛专题系列文章包括:
总述
以赛促教,让物理教学改革成果惠及学生——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探索实践 // 陈 强
专家点评
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推进基础物理课程教学 // 贾瑜
同台竞技 各展风采 // 李恩普
统揽全局 以赛促教 // 王明吉
享受物理教学 // 蒋平 马世红
选手心路
强化物理思想,展现物理学之美 // 孟庆鑫
不改初心 方得始终 // 徐美
厚积薄发,团队互助,以竞赛成果促教学创新 // 吴喆
接下来的微信中会持续推送,敬请关注!
《物理与工程》近期共推出3个电子辑刊——(1)教指委倡议书,(2)首届全国讲课比赛文章专辑,(3)电磁学和电动力学中的磁单极文章。可在《物理与工程》投审稿采编平台上 “免费下载库”下载,也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选择感兴趣的电子辑刊阅读和下载。
《物理与工程》期刊是专注于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创刊,欢迎踊跃投稿,期刊投审稿采编平台 :http://gkwl.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