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子辑刊:首届全国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获得者心得--专题 VII

2016-03-03 物理与工程编辑部 物理与工程


 不改初心 方得始终

———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参赛感想

徐 美

(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看 点:徐美老师是2014年首届“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二名获得者.作者简要回顾了参赛的历程,根据比赛的特点,讨论其对日常教学的促进作用,与大家分享参赛收获.


 正 文 如 下: 

盛夏的成都,天气晴朗而燠热.在四川大学的校园里,阳光下宁静的甬道,不苟言笑的楼宇,大红的牌坊,碧绿的荷叶,无一不透着百年学府的历史感.2014年7月21日,就是在这里,我参加了自己人生中迄今为止最高等级的一次比赛———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决赛.

 

两天后,拿着复赛一等奖和决赛二等奖的获奖证书坐在座位上,在台上专家讲话的背景声音中,默默回想这一路走来———

 

2014年3月7日,听说今年有一个“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规则很特别,十分新奇有趣.在此之前,关注并参加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自己选择并准备20分钟的授课内容,反复演练,不断修改,至臻完美之后上台呈现给来自各学科领域的评委老师和同学.而这次的“物理课程讲课比赛”则大大不同.首先是专业性,这是物理单科的比赛,所有评委都是具有多年物理教学经验的资深教授,因此,选手的任何一点错误,哪怕是口误,都不可能蒙混过关.其次是趣味性,选手的出场顺序和参赛题目都是抽签决定的,抽签……谁知道会抽到什么呢?也许是自己最擅长的,不免暗自庆幸;也许恰恰抽到最不擅长的,不免顿足哀叹.也正是因为抽签的不可预知,给原本枯燥的比赛增添了不少趣味.第三是挑战性,选手在抽到参赛题目之后只有短短一个小时的备课时间,此间断绝一切“场外援助”,完全依靠自己平时的积累和临场的应变.面对这么“刺激又好玩”的一个比赛,蒙系领导和课程负责人不弃,我得以代表学校报名参加.

 

3月20日,提交报名表.表上有一栏是“本课授课轮数”,我算了一下,填上了“8”,写下这个数字的同时,不觉有些惊愕,讲台教室,课件粉笔,教材试卷,作业答疑,同事讨论,师生交流……脑海里瞬间飘过一句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报了名,就该开始为比赛做些准备,尽管这好像是一场基于抽签而无法准备的比赛.当务之急是要消灭“短板”.在比赛可能讲到的所有“A类”内容里,几何光学是我最薄弱的地方,因为在日常教学中很少涉及.于是从头开始,通读教程,收集素材,拟定教案,制作课件……虽然最终没有抽到这部分的题目(其实很庆幸),但我相信,在此过程中对几何光学的“再学习”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一定会有所帮助.

 

4月5日,星期六,清明节小长假的第一天,北京大学,北京赛区初赛.来自京城各大高校的18位参赛选手,只有前两名可以进入华北赛区的复赛,形势相当严峻.我抽到了“保守力的功、势能”.开始备课了,才发现时间过得比想象中要快得多.要把相关内容重新整合在20分钟里,要重新设置各个环节———上节回顾、理论推导、例题解答、启发思考、下节引出……还要在后半段做好随时结尾的心理准备、授课内容准备和PPT链接,一个小时真是眨眼就过.在平时的课堂上,关于这一部分内容,我是按照重力势能、万有引力势能、弹性势能的顺序来讲的.之所以从重力势能引入,是觉得这个概念学生们在中学时接触过,比较熟悉而容易接受.但如果只有20分钟的授课时间,就必须做出调整.于是直接从万有引力势能入手,而以“由万有引力势能推导重力势能”为思考题将重力势能的内容一带而过,点到为止.这样的简化一方面有效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初赛结束,几天后收到了比赛组委会发来的获奖名单,我获得了北京赛区一等奖,得以参加下一轮比赛.

 

6月22日,星期天,北京工业大学,华北赛区复赛.8位参赛选手分别来自北京、天津、山西和内蒙古,争夺两个晋级名额.如果说,初赛时还觉得很“好玩”,到了复赛就开始有点紧张了.套用体育评论员喜欢的一句话,这时候“心里开始有想法了,想赢”.是啊,真的很难做到淡定.毕竟,如果发挥好了,就可以获得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那将会是我35年的人生中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谁不想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呢.复赛当天上午,先抽出场顺序,“1”,再抽比赛题目,“不确定关系”———在我看来这不能算是一个“好签”.我对量子力学的理解本来也还很粗浅,第一个上场又很紧张,好在还算发挥正常.复赛结束,在忐忑中度过了周末,星期一收到比赛结果,很欣喜地看到自己获得了华北赛区一等奖,并且进入了最后的决赛。

 

7月21日,星期一,四川大学,全国决赛.从北京出发之前,我就告诉自己,能作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乃至华北高校的代表参加全国决赛,能和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同台竞技,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决赛场上高手如林,无论最终获得什么名次,只要能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是了不起的胜利.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心理暗示起了作用,当我人生中第一次站在全国比赛的赛场上的时候,我原以为自己会很紧张,没想到那一刻心情居然比较放松,好像眼前不是什么重大的比赛,只是平常的一堂课而已.我抽到的题目是“热力学第二定律”.面对着这几个字,我犹豫了相当长的时间.“热二律”虽然是宇宙的基本法则,指引着世间一切热力学过程的方向,但它却是热学当中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现在只有短短的20分钟,我该如何取舍?是只讲经典表述,还是只讲统计意义和熵增加原理?我觉得舍弃哪一方面都会使这部分内容变得不完整,于是我大胆尝试了这样一种讲法:把“熵”的概念作为上节课讲过的内容,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对“玻尔兹曼熵”“克劳修斯熵变”以及“克劳修斯恒等式”加以复习.如此一来,在讲完“热二律”的经典表述之后,就可以基于“经学过”的“熵变”的概念,直接开始克劳修斯不等式的推导,进而导出“熵增加原理”,从而在20分钟内完成了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核心内容的讲授.要说在决赛场上有什么遗憾,应该就是我过于强求教学形式上的完整而举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应用实例,略显突兀.

 

7月23日,星期三,四川大学,比赛结果宣布.经过了漫长的预赛、复赛、决赛,最终能获得二等奖,我很开心.这是我第一次拿到全国比赛的奖项,是前辈专家们对我的教学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对我来讲弥足珍贵.回顾近几个月的参赛历程,几分激动,几分紧张,几分忐忑,几分自信.而除了比赛获得的奖项之外,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我深感受益良多.

 

首先,通过这次比赛,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备课也更加细致深入.说来惭愧,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研读过2010版《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而在此次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对于教材中的“A 类”和“B类”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对于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都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把握.在备课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些曾经似懂非懂的问题,理顺了一些原本不那么清晰的思路,学习了一些以前只知皮毛的知识,了解了更多物理学前沿的新鲜应用.我想这也是本次比赛的主旨之一,让年轻教师更加重视日常的储备和积累.

 

其次,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以及比赛之后,我有幸得到了许多前辈专家的指导,也与许多同行老师进行了宝贵的交流.因为这次比赛,我先后获得了三次在大会上进行示范教学的机会,能把自己的教学所得和同行们分享讨论,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益的经历.在比赛之余和示范课的间隙,我得以近距离地向前辈请教一些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例如,在“不确定关系”示范课之后,邓新元老师告诉我不确定关系在原子核结构方面其实有着非常杰出的应用;陈信义老师指出我在共轭量方面的表述存在问题,并且精练地阐述了不确定关系的物理内涵,这些高屋建瓴的点拨让我受益匪浅.还有那么多来自不同高校的物理教学同仁们,我可能无法记清每一位老师的名字,但这些老师所给予我的肯定和鼓励,对我的授课思路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都是我的珍贵财富,我将铭记在心.华北赛区复赛,由于我是第一个上场,所以我可以听到后面所有老师的授课过程,真的感到非常精彩.原来“能量均分定理”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引入,原来“康普顿散射”还有这样现代化的应用,原来“马吕斯定律”也可以讲得不那么枯燥……从教学思路到板书设计,从遣词造句到衣着步态,每个老师都有值得学习的方.决赛中,我抽到了最后一个上场.按照比赛规则,我无法欣赏到前面选手的杰出表现,失去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对此我一直深感遗憾.

 

第三,这次比赛是对个人能力的一次极好的锻炼.短时间备课需要敏捷的思维和灵活的应变,这给我带来了一种类似于“头脑风暴”的体验.一个小时虽然紧张,却也会闪现灵感的火花有些平时备课想不到的细节在紧张的比赛时反而会非常清晰.例如在预赛时,关于“保守力的功、势能”,我将重力势能以思考题的形式一带而过,在节省教学时间的同时,也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认识万有引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提高近似运算的技能,可谓一举多得.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这部分内容。

 

最后,在决赛的赛场上能做到不紧张、不失常,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虽然只是短短的20分钟,但是能有机会把自己的教学所得自如地展现出来,就像平时站在教室里一样地去享受讲课的过程,这在我看来,比最终获得什么名次更加重要.

 

此外,还有一些因比赛而来的开心事.例如,成都之行,在参加比赛之余,我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小学时期最好的朋友,还在会场上偶遇了从前的校友———谁能说,这不是这次比赛带给我的意外收获呢?

 

在比赛尘埃落定之后的某一天,我问自己,为了决赛场上的20分钟,我到底准备了多久?是抽到题目后的一个小时,还是从报名到决赛的4个月?最后我得到的答案是,从9年前踏上讲台的那一天开始,直至比赛之时———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出于发自内心的喜欢,我在物理教学工作中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日积月累不懈地思考,逐步提高,力求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到更好.

 

决赛至今已有一个多月,越来越多的细节已经或者即将被我淡忘.虽然,以后我不会再次参加这项比赛了;但是,漫漫教学路,我仍将上下求索,努力前行,因为———

道法自然,物理天工,

教学相长,苦乐无穷.

三尺讲台,一腔热爱,

不改初心,方得始终.


讲课比赛专题系列文章包括:

  • 总述

    以赛促教,让物理教学改革成果惠及学生——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探索实践 // 陈 强

  • 专家点评

    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推进基础物理课程教学 // 贾瑜

同台竞技 各展风采 // 李恩普

统揽全局 以赛促教 // 王明吉

享受物理教学 // 蒋平 马世红

  •  选手心路

强化物理思想,展现物理学之美 // 孟庆鑫 

不改初心 方得始终 // 徐美

厚积薄发,团队互助,以竞赛成果促教学创新 // 吴喆 

接下来的微信中会持续推送,敬请关注!



《物理与工程》近期共推出3个电子辑刊——(1)教指委倡议书,(2)首届全国讲课比赛文章专辑,(3)电磁学和电动力学中的磁单极文章。可在《物理与工程》投审稿采编平台上 免费下载库”下载,也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选择感兴趣的电子辑刊阅读和下载。


《物理与工程》期刊是专注于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创刊,欢迎踊跃投稿,期刊投审稿采编平台 :http://gkwl.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